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译者的显身

2015-05-12 01:27黄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黄梅

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女权运动,产生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其目的在于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植入性别概念,主张译本和原文文本的平等地位,倡导发挥女性主义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通过提倡以女性主义的名义操控原文文本,建议采用女性主义的翻译策略,挑战了传统译论中译者需隐身的观念,实现了译者的显身。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显身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103-03

引言

女性主义起源于19世纪和20世纪女权运动,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生于女权运动当中的女性主义视角更是为很多学术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语言学等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开始关注包括译者生活背景、经历、政治信仰、社会影响等在内的很多会影响翻译结果的外在因素。由此,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同时也延伸了翻译研究的外沿。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翻译理论家西蒙(S.Simon)和弗洛图(L.Flotow),斯皮瓦克(G.Spivak),钱伯伦(L.Chamberlain),戈达尔德(B.Godard)及阿伍德(S.Lot-biniere-Harwood)。女性主义的翻译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层面的探讨,(1)将性别意识植入翻译的理念之中,强调女性译者的历史和现代作用;(2)在语言层面上对原文本进行解构,弱化并逐渐解除男性和原文文本的中心地位,批判传统译论中将女性和译者置于社会权力系统和翻译过程研究底层的隐喻,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平等;(3)分析翻译作品中不同性别译者对语言的处理及其意识形态;(4)质疑传统译论“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标准,提倡女性主义的翻译标准,以独特的翻译策略实现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并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因此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开辟了全新且可行的研究视角。

一、传统译论中的译者主体性

查明建和田雨将译者主体性定义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在传统译论中,译者的主体性一直被放在翻译研究的最底层,其在翻译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及贡献均被限制。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在二元对立哲学和结构语言学的作用下,翻译被认为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机械转换。这种对译者的态度赋予了原作与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理想的译文应该像一块玻璃,透明得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许多诸如“复制”“派生”“仿拟”之词便用来贬低译者的工作,译者的形象亦遭到贬毁。17世纪时,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德莱顿(J.Dryden)将译者比喻为“奴隶”;戈达尔德用“仆人”来形容译者的语言机械工作。在中国,译者则被喻为“寄生虫、鹦鹉、翻译机器、舌人”等。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的译者

随着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从以往静态的语言层面的研究过渡到动态的、功能的、交际的视角进行,译者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谭载喜曾赞扬过“对译者地位有提升作用的翻译理论主要有西方的阐释翻译理论、操纵派翻译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等”。译者从此从幕后走到台前,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逐渐进入到译论研究的范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观中译者的“隐身”提出了质疑,重新界定翻译行为的主体,为了张扬译者的主体意识,提出“翻译是写作的高级形式”。戈达尔德(Godard)更声称:“在女性主义理论的话语中,翻译是生产,不是再生产。”女性主义译者把“女性驾驭”(womanhandling)作为独特的创造,突出自己对文本的操纵。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否定原文至上论和作者中心论的传统观点,主张译者与作者的平等对话关系;主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阐释“忠实”这一传统的翻译原则,认为译者应该忠实“写作方案”而非作者或读者。故女性主义提倡“重写”(rewriting)的翻译策略,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以女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干预和改写。在女性主义的翻译观中,译者不再是“隐身”的,相反渐渐“显身”。

正如钱伯伦所说,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旨在研究“女性”和“翻译”这件构成的隐喻。西蒙也认为,女性与翻译同处于其各自的权利体系中的劣势,翻译者是作者的仆人,而女性则在地位上低于男性。为了改变这种看法,女性主义的翻译者认为原著与译著应该占有同样的地位并试图消除翻译理论研究中对女性译者的偏见。他们通过质疑传统的翻译标准“忠于原著”,提出“忠实于写作方案”的理念,在实践上通过有意识的选材,采用新的翻译策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跨越了传统“译者隐形”的界限。

三、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实践

弗洛图曾指出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写作和思考大多是实验性的,试图以此挑战以男性为主导的权威语言。西蒙曾指出女性主义写作和翻译相同,都极想在意义生产中突出女性的主体性。实验性的女性主义写作必然催生实验性的女性主义翻译。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主要体现在翻译的过程中实验性地以女性意识驾驭原文。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女性主义译者主张翻译就是一种“重写”,以女性主义的名义重写,公开操控原文文本。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弗洛图总结出几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加写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增补(supplementing),劫持(hijacking)。

The Color Purple是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的一部作品,在1983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它通过讲述一位黑人女性从忍受、认同男权社会文化到最终走向独立的故事,不仅打破了黑人文学的禁忌,向世人展示了黑人社会内部的性别歧视与压迫,而且还冲破了西方父权文化中的写作禁忌,大胆地展现了黑人女性的身体隐私及其身心体验,张扬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现在这部作品的中译本主要有陶洁的《紫颜色》,鲁书江的《紫色——写给上帝的信》,杨仁敬的《紫色》和张建英的《紫色》。现选取由女性译者陶洁完成的译本,从中管窥女性主义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通过操控文本彰显其主体性。

陶洁是美国妇女文学研究的专家,北京大学西方语言与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陶洁在译者序中指出,沃克虽然揭露了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但“着力描写的是黑人妇女问题”,可见她是持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译者。在陶洁的译本中,她很自如地运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提倡的写前言,脚注、增补和劫持等翻译策略来凸显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1 前言脚注中体现译者主体性

在译本中添加前言和脚注是女性主义翻译者的惯常做法,译者往往会介入原文,解释其翻译初衷及意图,让读者了解其翻译的过程包括其有意选择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显示其女性主义译者的身份。

在《紫颜色》的译者序中,陶洁首先介绍了原作者爱丽丝沃克,尤其强调她对女性主义文学的巨大贡献,并从其作品中分析她对解放女性身份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陶洁高度赞扬了原作采用中世纪男性的权威写作方式——书信集,由此来挑战男性在文学甚至是社会上的权威地位,并详细分析了《紫颜色》中造成主人公坎坷人生的主要原因是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并对比分析了原作中几个主要女性角色的特点,意在引导读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原作及译作。而在脚注中,译者通过对原作中一些代词、专有名词、隐喻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凸显了其主体性。

例1:He say he thought something was funny bout his mama(my mama)cause she and big daddy was so old and strict and set in they ways.

陶译:他说,他一直觉得他的妈妈(我的妈妈)有点怪,因为她和大个子爸爸真老,真严肃,而且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规矩。

脚注:由于莎格的孩子一直由她母亲抚养,所以孩子管姥姥叫“妈妈”。

正如例1所示,陶洁通过添加适当脚注告知译本读者,莎格的情况和普通黑人女性的生活不同,莎格可以从带孩子等生活琐事中脱离出来通过自己的事业和爱好去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由此反射出主人公西丽被丈夫奴役压迫在生活琐事里,无力反抗权威的男性主导地位,也由此反射出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2 具体的实验性翻译彰显译者创造性

女性作家通过写作进入文学界进而走上社会交往的舞台,翻译亦是女性凸显其地位的重要手段,实验性的写作启发了实验性的翻译。陶洁在《紫颜色》的翻译中,在女性角色名、女性身体部位名和“情色”情景的翻译上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并成功地使译者显身。

例2:Celie,Nettie,Shug Avery,Sophia,and Squeak

陶译:西丽,耐蒂,莎格,索菲亚,吱吱叫。

The Color Purple中一共有五个主要的女性角色:Celie,Nettie,Shug Avery,Sophia,and Squeak。陶洁的译本中,采用“丽”“蒂”“莎”“菲”等在传统中国女性名中常用的字眼。主人公的名字Nettie的翻译是“耐蒂”,“耐”虽不是中国百家姓中常见的字眼,但不可否认的是“耐”字更好地体现了主人公的忍耐,是她的忍耐和坚持帮助她走出了悲惨的生活最终和儿女团聚,这个字的选择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女主人公的不幸和坚忍。译者也从一个人名的翻译上体现了其用心良苦。

例3:Then I feels something real soft and wet on my breast,feel like one of my little lost babies mouth.Way after while.I act like a little lost baby too.

陶译:我觉得我的奶头又软又湿,好像我失去的小娃娃的小嘴在吮吸。过了一会儿,我也变得像一个迷路的小娃娃了。

这一段是主人公在引导下感知并且由性麻木走向性觉醒的过程,在对女性身体部位描写的翻译上选择更敏感的“奶头”而不是笼统模糊的“胸脯”,都是让读者更能感主人公之所感,并且译者使用增补补充出“吮吸”的动作,能让译文读者更好地联想到主人公被迫失去两个孩子并没有哺乳孩子的痛苦。

例4:He beat me for dressing trampy but he do it to me anyway.

陶译:他揍我,因为我穿的像个荡妇,可他还是对我干了那种事。

这句话中译者采用了劫持的翻译策略,摒弃了trampy“像叫花子一样、邋遢的”的本意,而是根据原文的需求将其译成“像个荡妇”,更好地体现了男主人公对待女主人公的态度是嫌弃的,也更好地遵循了女性主义翻译观对“忠实”的解读;将do it to me译成“对我干了那种事”也更符合中国人含蓄内向的风格,也更好地表示了女主人公的厌恶。

从以上三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在选词和构句上尝试,通过采用不同于传统译论提倡的翻译策略挑战传统译论对“忠实”这一翻译原则的重视,加写前言和脚注、增补、劫持等翻译手法更是能够清楚地展示女性主义译者忠于写作方案而非原文作者,体现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翻译理念。

结语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尤其是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女性主义翻译观提倡以女性的意识来操控原文,打破了原文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女性主义翻译观提倡忠实于写作方案而不是忠实于原文作者,挑战了传统译论的“忠实”原则;女性主义翻译观忠实译者在翻译项目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打破了传统译论中译者需尽量隐身的言论。由此,女性主义译者实现了在译作的显身。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