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倩 丛望 王超
摘要:就目前高校开展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中,缺乏针对实践指导教师的分类。提出了“实践教学型”“技能教学型”两大类别。分析了实践指导教师的构成,并研究实践教师队伍建设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阐明了采用并建立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分类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分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035-02
一、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分类管理的问题及意义
高等教育内涵要素是教学、科研、师资和文化四大方面。从高等教育的职能来看,高校需要教师可以承担多重角色,既能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又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还能在学生创新活动的工作中参与实践指导,还要为社会的文化传承工作做出贡献。这对高校教师而言,多重任务难以兼顾,再加上高校中各个学院的职能也不尽相同,对教师的岗位要求、年度及聘期评价也有区别。甚至有些高校的教师还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极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教师,不能体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理念。尤其是在高校中指导学生实践、实训、创新活动的教师与大部分教师在岗位职能、职称晋升、个人素质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考虑到组织机构的职能以及人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客观规律,应在高校教师分类的基础上,将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也划分成一个新类型,使其各尽其职,各展其能,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
大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与研究的高度结合,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其研究功能主要是体现在基础研究、学术前沿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通过研究实践培养研究型、创造性人才。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的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具有创造性、迟效性、隐蔽性的特点,这种劳动的付出是艰辛的、繁重的、高强度和超负荷的。所以给予高校教师一个宽松的、弹性的分类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二、何谓“实践指导”教师
高校“实践指导”教师,是指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等。除此之外,实践指导教师还需要具备有别于高校教师的素质,即有一定的实践经历,熟悉掌握工程技术,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这对培养本科生的工程技术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和技术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前瞻性,高校培养人才不仅要满足当前技术发展的需要,还要为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储备人才。在这种需求下,高校工程实践教育成为完善和补充传统高校教育所必需的部分,高校实践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三、“实践指导”教师具备的素质
现代社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但却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即常说的T型人才。只具有工程技术,或者只具有管理技能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高校中除了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师,还需“实践指导”教师作为一种新类型,共同构成高校师资队伍。
“实践指导”教师首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是各类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除了有高深的学问,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实践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中基本条件之一。
其次,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胜任实践课程的教学;编写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能够组织指导相关的实训工作。第三,应具备良好的教研能力。承担实训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教材;积极探索实践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能指导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第四,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熟练操作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各种设备,掌握设备的应用,能够解决设备出现的一般故障;具有设计开发能力,并有开发成果,形成技术报告;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践指导”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这里所说的工程能力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它包括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工程知识)、工程实践技能(工艺理论、设备原理、系统设计实施能力、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工程管理(项目管理、立体沟通能力、培训与指导能力、全局意识、执行力、领导力、影响力、法律法规知识)以及个人素质(意识倾向、特质、动机、自我概念)。
四、“实践指导”教师分类
近年来,由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逐步完善,对高校教师的管理也出现了一些进展。以前侧重以制度为核心的“刚性管理”,现在更多注重了高校教师“个体”本身,基于教师职业的发展,强调“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提出了“柔性管理”“弹性管理”等多种模式。值得欣喜的是,目前有很多高校开展了“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模式”。所谓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是根据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分成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三个最基本类型。
“实践指导”教师的分类是指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三个最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补充新的类型。现以某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为例,来分析“实践指导”教师的分类。分类前教师情况如下:
“讲师”系列(含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27人,占31%;“工程师”系列(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24人,占28%;“技师”系列(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36人,占41%。由于近年来引进的“技师”系列人才,已经不再是以前意义上的工人身份,这些教师具有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不但有理论知识,还具有实践技能。
根据高校实践教学的特殊性,首先进行岗位分析,确定岗位职责,然后进行教师分类。教师岗位分为两大类,即实践教学型岗位和技能教学型岗位。分类后与原系列的对应关系如下:
“实践指导”教师→实践教学型→(“讲师”系列,“工程师”系列)
“实践指导”教师→技能教学型→“技师”系列
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1)实践教学型岗位的职责为:工程实践教学的授课;实践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综合性实践训练载体的研发;设计性、创新性实践项目的开发;工艺装备的研发、改进与功能开发;工程文化与工程环境的建设;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设备维护保养及安全管理;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技术及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2)技能教学型岗位的职责为:以指导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的实践教学工作;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参与综合性实践训练载体的研发;参与工艺装备的研发、改进与功能开发;设备维护保养与安全管理;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等。由此可见,“实践指导”教师与高校其他类型教师有很大的区别。高校是一个学术自由的大平台,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实践教学型、技能教学型等适合个人发展的类别。有利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合理配置和规划教师职业生涯。为不同教师提供机会,让他们扬长避短,使各类型教师人尽其才、全面发挥其聪明才智。
五、“实践指导”教师的培训
高校“实践”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师德、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宽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等工程素质。这种复合型的教师,即常说的T型人才,对培养本科生的工程技术素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实践”教师所具有的实践经验和工程技术素质,是一种无法言传的能力,被称之为隐性知识又称为内隐知识,默会知识或意会性知识。这类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述,只可身教,不可言传,这是课堂教育形态难以做到的。
首先要建立实践教师到企业工作的制度。(1)制定刚性的培训政策,安排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到企业去工作1—2年,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以获得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2)制定到企业轮训的制度,有计划地定期安排五年前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到企业工作,以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并不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其次,注重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即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又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
第三,制定“师傅带徒弟”形式的教师培训制度,言传身教,更有利于“实践”教师获取在大学课堂里难以获得的技能。
(责任编辑: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