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评价改革实践的困境与破解策略

2015-05-12 17:32李荔
科教导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改革实践困境策略

李荔

摘 要 高校考试评价改革因教师参与改革的动力不足,教学工作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改革推行的现实条件不足,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和改革能力欠缺等因素影响而遭遇困境。为此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考试评价 改革实践 困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3.008

College Examination Evaluation Reform Practice

Problems and Solution Strategies

LI Li

(Teaching Development Center,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Dynamic evaluation reform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volved in the reform of the exam due to lack of teach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s imperfect, inadequate realities of reform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of teaching literacy and lack of capacity and other factors reform suffered difficulties. For this reason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examination evaluation; reform and practice; problems; strategies

我國高校的考试评价因过分强调其管理功能,而忽视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服务的教育功能,考试评价理念和方式手段的滞后,阻碍着整个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而诸多研究认为运用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式综合分析学生需要、利用真实的评价任务将教学有机整合,能够为实际教学改善注入动力,推动教学改革真正落实。①为此,很多高校正积极投入考试评价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但实践成效并不显著。特别是很多地方性高等院校并没有根本性地扭转传统考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有些改革虎头蛇尾,无法继续推行又回到老路上。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很多高校的考试评价改革都局限于对考试模式本身的改革,对推行考试评价改革的环境和条件的研究和评估不足,因而造成考试评价改革很难落到实处。考试评价改革的推进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局限于考试评价模式本身的改革,其他相关系统的改革和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要推进考试评价的改革是不切实际的,当前高校考试评价改革就面临如此困境。

1 高校考试评价改革的困境

1.1 教师参与考试评价改革的动力不足

考试评价改革不论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最终的推动者还是教师,改革实施必须有教师全面参与。而任何改革的发生,除了外在的动力,还必须触及到改革者的内在需要,但从目前促使教师参与考试评价改革的动力不足。原因在于:

观念保守,思维惰性。从传统考试模式看,知识本位的标准化考试,操作简单、便利,对于规模化的人才培养具有高效性。换句话说,教师无论是出题、批阅、统计、分析、归档整理等都更省时省力。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死记硬背教材上划定的重点范围,基本可以通过考试。这种实施多年的传统考试评价在师生中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和行为模式。因此如果变革不能触及到人们的根本利益,尽管考试评价改革的愿景非常美好,仍会受到来自这种保守观念和思维惯性、惰性的抵制。

回避风险,抗拒焦虑。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来的制度框架,改变固有的行为习惯,以及利益与资源的分配格局,并且具有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成功,或失败,当人们处在这种无法把控自己未来的状态下,必然会在情绪上、心理上产生焦虑感、不安全感。对于考试评价改革亦如此,教师参与改革,就会面临失败的风险,会给教师精神上、利益上(至少时间、精力等)带来损失和极大的压力。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教师在参与改革之前,必然会权衡利弊得失,不愿意去承担因改革而带来的风险。

1.2 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

考试评价改革要求考试评价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反馈及时性等等,这无疑使试题研发、考试方式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各种评价工具的使用、试卷的批阅和分析等更为复杂、难度更大,不论是工作的量和质的要求都较原来高得多,特别是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需要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更多地反馈调整环节等,这些必然导致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完全改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但目前对教师教学工作绩效的评价制度不够完善科学,不能真正全面反映教师的劳动付出,表现在:首先,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不合理。除了按课时计算教师教学工作量外,教师课外备课、作业辅导,包括考试评价中试题的研发、试卷批阅、反馈和分析等工作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少,不太受到重视。因此考试评价改革的实施必须考虑这一重要因素。其次,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也使教师不愿意在教学和教学改革上花费过多时间精力。高校教师的评优、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外出培训机会的获得等都与科研成果挂钩,必然导致教师在科研工作上的付出更多,而对教学工作采取应付态度,对于教改的积极性不高。

1.3 考试评价改革推行的现实条件不足

考试评价改革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基础性条件的保障,而目前很多高校在这些方面的条件是不足的。首先,从人力上,目前我国高校的规模化培养,学生数量众多,基本采取大班教学,对于实施过程性的形成性评价存在很大困难,就拿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来说,对于五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教学班来讲,在有限的课时里,根本无法覆盖到所有学生。反馈环节也是如此,将每次作业、测验、实验报告等进行集体反馈都不容易做到,个性化的反馈指导就更加不可能完全实施。另外,随着高校扩招,很多学校教师缺乏,常常是一个教师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已经非常不易,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而考试评价改革费时费力,必然给教师增加很大负担,遭到教师的反感和抵触。其次,从物力和财力上,考试评价改革需要资源保障,如足够的教学仪器设备(实验操作考核)和各种考试评价的工具,试题库和网络评价系统等的建设,都需要足够的经费,但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是不足的,特别是目前很多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还很紧张,能投入到考试评价改革上的经费更是有限。

1.4 教师的考试评价素养和改革能力欠缺

考试评价改革需要实施者具有较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评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我国高校非教育学专业的教师系统化的教育理论知识较欠缺,对现代教学评价理论知识的掌握有限,使用各种评价工具和技术的能力不是很强,缺乏专业的培训,对于完成考试评价标准的建立、考试评价方式方法的设计、考试评价内容的选择、考试评价结果的使用、考试评价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分析等等专业性很强的任务,缺乏专业能力的支撑。这必然影响考试评价改革的具体实施,考试评价改革的成效会打折扣,甚至出现较大的偏误,反而引起人们对評价结果的质疑,甚至对考试评价改革意义的否定。

另外,考试评价改革要求相应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内容,课程、教学、评价要相互匹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需要更大的创造性。教师不能象过去一样照本宣科,必须具有系统化的跨学科知识,以及获取、检索、甄别、组织加工新信息的能力,并要整合利用多种教学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处理。这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师搬运工的角色,教师更体现为教学中的合作者、推动者、创造者等,需要一个有效的培养制度和体系,帮助教师实现这种角色转变、知识结构的重构和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否则,教学方式与考试评价改革就会脱节,导致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的矛盾冲突,相互抵触,反而引发师生对考试评价改革的反感、质疑、抵触。

2 考试评价改革实践困境的破解策略

2.1 创建考试评价改革良好的制度环境

建立一系列相关制度,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考试评价改革工作的常规化、规范化和持续性的推进。 首先,转变观念,建立制度。任何改革都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开展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和结果,考试评价改革也必须转变观念。目前我国高校的很多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因此领导要转变观念,并引导广大师生员工重新认识考试评价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现代考试评价的新理论,树立新观念。推行制度的全面变革,进行资源的重组,保障考试评价改革的实施。其次,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在民主、平等、开放、公平的文化环境里,人们的精神才能得以放飞,创造性才有充分释放的空间。因此,要形成一种尊重个性差异,倡导独立思考和打破陈规,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支持教师积极探索和尝试,不怕失败,即使失败,也要对教师的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是嘲笑和惩罚,给教师一颗“定心丸”,从而使改革创新成为一种风尚。最后,给予教师更大的自主权。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就要使教师在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科课程性质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方式方法、内容等,自主地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把控和调整。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而愿意主动投入到改革中。

2.2 改革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改革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设计非常重要,直接决定着对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是否全面、客观、有效。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评价指标看,很少将考试评价工作纳入其中。考试评价与教学过程密不可分,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该有所反映,既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考核,特别是形成性评价,也包括课程结束后终结性评价考试所要完成的工作的要求。同时要合理测算工作量,将考试评价工作指标进行量化,量化指标要非常具体而清晰,不能笼统以课时量来计算,并恰当体现在报酬里。

考试评价改革也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科研的项目进行推进,作为奖励、晋升、评职称等的考核指标之一。使教师在教学改革上的投入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让教师感受到参与考试评价改革等教改工作的价值所在,体验到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就会增强改革的积极性和动力。

2.3 加大经费投入和提供人财物的保障

人财物的保障是考试评价改革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首先,学校要加强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保障教学有足够的师资,减轻一线教师的工作负担,保障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考试评价改革。其次,加大经费投入,因为题库更新与建设、考试评价工具和现代化技术设备等完善,加之考试评价改革的研究等都需要有经费的支持,学校应该为考试评价改革提供资金和资源保障,才能使考试评价改革落到实处。

2.4 加强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和能力培训

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外送、内培,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系统性培养,提高教师教学评价理论知识和技能,扩展跨学科知识结构。同时,对于日常的教学评价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规范,使教师通过日常教学评价的实践,积累经验,提升评价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教师相互学习、合作、指导,如共同研发试题、分析评价结果和质量等,共同提高评价素养。

注释

① 黄显涵,李子建.审视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关键角色:一个被忽视的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9):62-66.

猜你喜欢
改革实践困境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困境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统一集中实习模式改革实践与反思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