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形态分类
——基于政治动员核心要素的考察

2015-05-12 00:54
关键词:政治动员动员中国共产党

高 扬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治理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形态分类
——基于政治动员核心要素的考察

高 扬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政治动员是现代政党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就中国而言,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广泛深入的发动群众,既是党领导和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克服物质和制度资源匮乏,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社会和市场的深刻转型,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主体性、权力意识的增强,政治动员的传统形态也发生变迁。研究和探索治理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形态分类对于阐释新时期政党和社会互动的内在机理,厘清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关联和发展脉络有着重大的学理价值。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形态;要素

从过程上说,政治动员就是动员主体将其价值和主张用有效的方式灌输给动员客体进而引导客体有效参与。因此,政治动员的形态与动员的主体和客体自身的价值属性、利益倾向有极大的相关性,并同时受人们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以系统论视之,这些影响政治动员形态的因子正是构成政治动员系统本身的核心要素。本文从这些要素出发,依据对各要素本身为分类标准,尝试将其形态作一分类,以期探析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在治理现代化条件下的形态呈现和逻辑演绎。

1 基于动员主体的形态划分:国家动员与社会动员

者,在动员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动员过程的实际操控者和策动者。就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本身而言,有的学者倾向于将其界定为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政治动员,即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而推行自身主张。然而,随着党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这一界定似乎与现代国家治理形态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所要求的主体多元化趋势有一定出入。因而本文将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不单单看作是由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发动的动员,而是将其置于党的领导框架下研究其动员的多元主体以及由不同主体所形成的动员形态。基于此,本文认为以主体为区分,政治动员的形态基本可以分为国家动员与社会动员两类。

所谓国家动员是指“国家为实现特定目的,运用说服强制和诱导手段,通过影响个人的认知、情感和判断,鼓动和组织社会参与集体行动以及为集体行动提供帮助的过程”[1]。在中国的语境里,国家动员的主体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国家权力机构,还包含了执政党在内一切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权力主体。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长期唯一执政的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的近代以来的革命和发展实践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外生性和革命性,其在嵌入社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通过有效动员来组织群众以推行自己的主张,因而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动员的实践中发挥着根本性作用。并且由于长期革命实践的路径惯性和政党、国家、社会高度一元化的格局,这种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在建国后乃至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进程中,这种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权威式动员在人力调动和资源配置中体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人民群众克服物质和制度资源匮乏,实现中国革命胜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谓社会动员,指的是政权体系以外的非政治权力的主体策动和发起政治动员,如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为达成某一集团利益所采取的集体行动等。“政治动员的主体并非只有政治权力的行使者,例如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社会,就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利益集团,从各自的利益和价值观出发,对美国各级政府体系、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及其组成人员开展绵密的院外游说,成为美国民众政治参与和制衡政府权力的重要力量。”[2]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原有的政党、国家、社会的一元化结构逐渐裂解,国家意识、政党意识和社会意识出现分野,社会的利益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团体和组织在公共利益维护与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动员过程中更加强调社会性,即引导社会组织和团体自发地动员和参与国家事务的有效治理,在党领导的框架下建构有效动员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架构,调动和发挥社会组织活力,盘活社会资源。而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信息技术发展和新兴传媒的兴起,新时期的社会动员在关注社会组织和团体等社会主体同时,还应关注公民个体利用互联网平台发起的网络社会动员。以互联网为媒介形成的多方参与型“广场文化”带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点,这使得在新时期的动员中,任何个体都能够成为社会动员的主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挑战传统权威的能力,甚至可能在动员过程中造成一定程度的失序化参与。基于此,在新时期的动员过程中显然不能依系于先验的权力框架展开,而应该在相对稳定社会秩序和法治框架下寻求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2 基于动员客体的形态划分:群众动员与组织动员

政治动员的客体是指政治动员过程中所作用的对象群体。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个对象群体既可以是广大人民群众,也可以是党组织内部成员。从党自身的角度来说,党要实现自身的各项主张,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入有效地动员和发动群众积极投身党的各项事业。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组织必须时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这就需要在组织内部不断地革弊鼎新,动员和培育广大党员努力提升党性修养,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先锋队”“带头人”。基于对这两个不同客体的有效区分把握,政治动员形态亦可分为群众动员和组织动员。

所谓群众动员,就是指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组织化的政治动员。唯物史观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者,是党的各项主张赖以实现的社会基础和全部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独特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创造和推动的群众动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政治认同和动力支撑作用。从世界范围内现代政党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革命型的政党要想能够生存、发展,就必须进行群众动员工作,激起群众更高的政治参与热情以保证足够的动力。”[3]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动员和发动群众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同时也逐渐摸索出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工作路线。而这种在长期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孕育和成熟的群众动员形态,带有鲜活的中国特征和中国烙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环境下推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独特逻辑。

所谓组织动员,就是政党或政治组织对其组织内部成员的一种教育、引导和动员。在党的领导框架下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党组织内部的动员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更好地体现和代表群众利益,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党组织自身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不是仅仅是提出先进的主张或者将理论张扬在自己的旗帜上就能够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知所趋赴,而是要使广大党员身先士卒,模范带头,将自身的主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人民群众作出表率。从党的发展实践来看,党对自身组织成员的动员直接体现着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要求。作为革命型和外生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极端艰难环境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事业,并且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和开放,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提倡牺牲和奉献精神来实现社会主义发展是弥补资源短缺带来发展困境的必要手段。而这种牺牲和奉献精神的提倡首先就需要通过党组织内部对于党员的不断教育和动员,使其在党组织内部达成广泛共识。由此而形成的这种针对于广大党员的教育和动员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能在极端困难的逆境中实现党的目标任务的极为重要的组织形态和运动方式。

3 基于动员模式的形态划分:强制式动员与诱导式动员

实践表明,作为现代政党的一种重要功能和重要政治行为,政治动员的模式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构成”[4]114,并且随着这些要素的变迁而发生嬗变。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来看,政治动员的模式变迁实质是动员主客体关系的一种调试,是执政党、国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功能性调试。基于此,本文认为,以动员模式划分,政治动员形态可以分为强制式动员和诱导式动员两类。

所谓强制式动员,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以命令强制的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动员主体基于政治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性的强力灌输和教化展开”[5]160。在强制式动员过程中,政治动员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具有较强刚性和张力的国家层面,而同时由于动员客体缺乏主动性,动员过程往往呈现出高度的集权和一体化,体现为一种单向度的动员格局。这种动员形态在过程运行上往往效率较高,动员主体拥有强大的调动人力资源和权威配置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但同时,强制式动员形态的非良性运行也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负效应。由于权力自身张力带来无限拓展的强制逻辑往往导致在动员过程中,部分群体的利益和价值受到忽视甚至伤害。如果执政党习惯于这种强制逻辑所建构的基础秩序,会逐渐耗损其合法性资源,进而会落入“耗损型政党”的陷阱。中国共产党在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制度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进行的政治动员,其动员过程本身就带有极强的价值张扬和刚性的运行逻辑。因而,要有效规避强制式动员形态的负面影响,就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从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出发,在动员过程中注重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协调,葆有社会均衡发展。

所谓诱导式政治动员,是指“通过物质和精神利益诱导的方式来开展的政治动员”[2]。马克思认为,“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6]82而“按照‘理性选择’的假设,公民的所有参与无不是建立在对于自身利益的权衡考量基础上的理性选择。”[7]因而动员的过程,往往体现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以及动员主体的主张对动员客体的利益实现程度。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中,无不是牢牢抓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正如毛泽东曾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8]138在社会转型前的国家社会高度一体化结构中,公民利益主要以集体利益为主,因此政治动员目的和公民自身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高度一致性。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的社会利益结构开始发生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既要尊重公民的个体意识和个体利益诉求,又要尊重公民的共同利益或者说公共利益,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就成为科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因此,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来看,新形势下诱导式政治动员在充分考量公民个体利益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扩大公民对公共利益的共识,通过有效的社会沟通和协调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动员力,在新的条件下将日益分化的社会群体凝结为采取一致行动的共同体。

4 基于动员价值的形态划分:革命动员与建设动员

作为政党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行动,政治动员有其鲜明的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既是政治动员的根本动力,也是隐于行动背后维系社会基础秩序的基本规范。韦伯认为:“一个社会科学家在分析一个行动时,必须要了解行动背后的隐藏意义,也就是要探讨这个行动所表现的价值。”[9]275从目的上说,政治动员是为政党在各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任务服务的,因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政治动员的价值也不尽相同。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从早期的带领工农闹革命,再到团结人民群众搞建设、促改革,政治动员的价值逻辑也在随着党的历史方位、历史任务的变化而变化。依据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动员价值的有效划分,政治动员形态基本可以分为革命动员与建设动员。

所谓革命动员,就是革命时期以取得革命胜利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政治动员形态。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最先面临的是亡国灭种的存亡危机和西方列强的瓜分危机,因此民族独立解放就成为国家的最大诉求和最迫切诉求,这一政治诉求与政治现代化诉求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由此,通过政治动员取得革命胜利、夺取政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向前发展绕不开的命题,并由此成为党在那时的中心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揭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制度本性以及对底层社会的残酷剥削和掠夺,由此形成了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闹革命的认同和参与。

所谓建设动员,是指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政治动员。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角色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换,政治动员的目的也转变为在生产力极度底下和资源度匮极乏的条件下领导和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那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建构国家利益概念,通过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和全体中国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实现了艰难条件下中国社会的有效动员。这个时期的建设动员是结合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具体需要,用有效的国家利益涵盖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与整合,政策过程的倾斜性和均衡性、组织形式的离散型和内聚性、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特点,致使建设动员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具体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相联系的,也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建设逐步完善相联系的。改革开放在推进建设动员方式转变的同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趋势更加明显,治理得以展开的内生动力正在形成,治理形态的动员逻辑逐渐显现。

[1]彭红波.中国转型期的国家动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社会主义教研部,2013.

[2]杨小明.政治动员的类型透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3]路阳.政治动员群众运动与中国国家建构——毛泽东时代中共政治动员述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2).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蔡志强.社会动员论——基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孙明霞,孙向远.当下中国的举国动员何以可能?[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1).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卢宏业

10.3969/j.issn.1674-6341.2015.06.058

2015-10-23

201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编号:15BKS059)阶段性成果

高扬(1990—),男,江西上饶人,2014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

D25

A

1674-6341(2015)06-0128-03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动员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国防动员歌
音乐迪斯尼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
中国共产党建立城市政治动员网络的初步尝试——上海推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