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路
摘 要 当前学校教研组活动存在随意性、形式主义、重教轻研等虚假繁荣的现象,导致传统教研活动效益低下。为了克服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通过主题教研这种形式可以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为了确保主题教研的质量,本文从学校的管理角度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培训先行,二是制度引领,三是评价促进,四是示范带动。
关键词 主题教研 内涵 策略
教研组为教学研究组织的简称,一般以学科为单位,是学校学科教学的一个专业性基层组织,是学科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分享经验、交流成果的基本单位。学校教研组活动开展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实现。当前,一些学校教研活动表面上搞得很“热闹”,而实际的效果却不令人满意,教研活动存在随意性、形式主义、重教轻研、方式陈旧、风气不正、缺乏指导等现象[1],交流不着边际,不聚焦问题、课堂,说假话、套话和大话现象比比皆是,教研活动存在虚假繁荣的现象,这种形式主义的教研活动令教师感到厌烦。为了克服这种状况,提高教研组活动质量,通过主题研究的形式来开展教研活动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
一、主题教研内涵
1.主题教研的内涵
所谓主题教研,就是教师把平常教学中遇到急于解决的、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教研组的教师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它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人人参与互动的教研方式。
2.主题教研的特征
(1)基于问题驱动的教研方式
主题教研中的问题源于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这一问题在本学科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它的解决对于本学科组的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问题就在我们教师的身边或者身上,可能由于我们的司空见惯没有发现。主题教研就是要挖掘我们教师身边或者身上的问题,让大家畅所欲言,叙说自己的喜悦与困惑,让我们的传统教研在问题的驱动下落地生根。
(2)基于课例的研究教研实践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智慧。通过基于课例的主题研究,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在大量的课例中学习,既能够看到自己、反思自己,又能够观察同伴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积极地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在实践中增长了智慧,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判断和促进了专业发展。
(3)基于人人参与的教研活动
问题来源于学科教研组教师自己,是老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每个人都有发言权,破除了个别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和教研组组长的“话语”垄断,避免了个别教师游离于教研活动之外。基于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实现了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学科组教师联系更加紧密,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助。
二、实践策略
为有效开展主题研究,确保主题研究的质量,学校探索出培训先行、制度引领、评价促进和示范带动四大策略。
1.培训先行
教研组主题教研对于全校老师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是学校教研组工作的创新。不更新教师的观念,不提高教师认识,没有教师的认同,是很难推进这项工作的。为了顺利开展好这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这项任务,学校围绕主题研究进行了系列的学习培训。如《主题教研与传统的教研区别》《主题教研——主题如何选择》《教研组长如何开展主题研究》《学校主题研究的管理与评价》《主题研究——如何提高研究的质量与品质》《如何撰写主题研究的成果》等一系列专题学习培训,解决了主题研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顺利推进这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制度引领
开展主题研究,完全凭自觉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章立制,使主题教研成为一种常规性行为[2]。学校主题教研要想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离不开学校有效的管理与指导。我校在主题教研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主题研究实行134711的管理模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制定1份详实的计划,每学期不得少于3次基于教研主题的理论学习,学校围绕主题研修开展不少于4次的主题推进会,教研组在主题引领下开展不少于7次的课例研讨,在学期末学校组织每个教研组基于主题研究成果展示1次,每个教师完成基于主题研究的案例或者论文1份。
为了让学校主题研究有效和高质量地推进下去,学校制定了《教师工作手册》供教师记录填写,学校要求每次主题研修提前一周登记上报,教科室在周一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大家互相交流学习,每次主题研修活动完成后,教研组指定专人做好活动简报,发布在学校网站供大家交流学习。
3.评价促进
(1)评价原则
学校对教研组主题研修的评价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过程性原则。学校对教研组主题研修最为强调的就是教研组过程的实施,因为这一点是避免教研组主题研修流于形式确保质量的最重要的保证。二是发展性评价。基于教研组在主题研修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一点是为了避免教研组主题研究活动与传统教研活动的不同。学校能够从教研组主题研究活动开展看到教研组的进步与变化,体现教研组的逐渐成长,如果我们教研组在主题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变化与发展,主题研修流于形式主义,就会又回到传统教研的老路上去。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教研组每次主题研究活动要基于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开展,按照人人有事做、事事能落实的原则设计好每次主题研究活动。
(2)学校主题教研评价表
4.示范带动
学校主题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是客观事实,有的教研组教研氛围浓厚,教师整体实力较强,那么教研组主题研究的质量可能就更高,为了促进学校教研组均衡发展,让学校内做得好的教研组在全校展示,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我校政史地教研组开展“指导——自主学习”主题研究做得较好,在全校教研组召开主题研究现场观摩会。该教研组按照“一个主题,三个阶段”的形式展开主题教研活动。
(1)基于主题相关专业理论的学习
该教研组围绕确立主题进行了两次理论学习。第一次通过教学视频观看了余文森教授讲述的“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专家报告。教研组在看完专家视频后讨论达成两点共识: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学领域的自主学习,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指导。
(2)基于主题实践课例
在理论学习后由我校历史教师上了一堂课《美国南北战争》(川教办九年级上册第19课)。该教师通过三个问题来处理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是阅读教材P122~123页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理解?二是学生简述美国南北战争的经过。三是分析美国南北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四是依据材料讨论在美国南北战争北方获胜原因。教师在处理这四个问题时,按照自学—交流—展示—点拨程序进行,总共用时13分钟。
(3)基于主题的研讨与总结
首先,教研组组长主持研讨,对教研组的研讨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教师在本堂课是如何处理学生自主学习的?这样的处理有效吗?二是在本堂课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的指导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接下来由上课教师围绕这两点要求进行反思,教研组的成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三点共识:一是教师通过问题设计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从学生所用的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32.5%可以看出,学生自学的效果较好,对教师给出的四个问题70%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解决80%的问题内容。二是教师指导性表现在对学生文本阅读的指导、小组展示的指导、学生思维偏差的纠正。三是本节课的不足在于问题设计质量还须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要对问题设计赋予丰富的情境,更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搭建“支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学校教研组主题研究,学校教研活动呈现出这样的场景:一群有着共同关注点的,对同样的问题或者同一话题有热情的教师聚在一起,相互观察、相互评论、分享经验、行为跟进,最终获得各自不同的提高和发展。这样,我们通过主题研究就克服了传统教研的活动形式化、内容随意化、参与被动化和教学经验化现象,促进教研组教研活动走向深度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特别是丰富了教师的精神世界,培育新型教研文化,从而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元昌.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1).
[2] 李满昌.主题教研实施中的三个三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1).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