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的形成

2015-05-11 03:33金红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孤独张爱玲

金红华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命为存在状态,由于受到生活坏境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她的作品也慢慢形成了孤独悲剧式的风格,奠定了其悲凉作品的主基调。本篇文章主要探讨我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的形成原因,分别从个人经历,社会坏境以及作品特点来分析其作品风格的形成,全面解析张爱玲孤独苍凉式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 孤独 生活坏境 个体经历

作为20世纪40年代最具魅力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的作品总是充斥着生命最深处的那一丝荒凉,透露出浓厚的末日意识,这些都是她内心表达孤独的一种文字形式。背负着这样的一份生命之重,张爱玲在当时慌乱的现实坏境下寻求解脱,这也就成为了她的创作有别于其他西方存在主义作家的哲理原因。可以这么说,在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最具风格的一位,也是最孤独的一位,不管是张爱玲这个人还是她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都离不开孤独这个字眼。用孤独这个字眼来描述张爱玲的一生,根本不为过。

一、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形成的自身因素

张爱玲的性格是一个矛盾的汇聚地,她本身是一个可以把生活无限艺术化的人,更是一个乐观生活主义者,但同时,在她的内心世界中,又对生活充满了厌恶,悲剧感。她是名门之后,大家闺秀,却总是宣称自己只是一个自力更生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总能敏感地触碰到世人的可怜情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是那么高高在上,总是摆出一副冷漠无情的样子。她的大多数作品总是在与读者谈心,却又刻意地保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想让世人揣测到她的本心。张爱玲在上海的几十年里,红极一时,身处喧嚣,后来却能在美国与世隔绝,因此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能在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之后极度孤寂”。

1.冷漠自私的家庭气氛是张爱玲孤独悲剧式作品风格形成的起因

张爱玲的童年是悲催的,她是在整个家族的逐渐衰败,是在各种家庭悲剧中度过的。张爱玲的父亲是一名典型的遗少式人物,具有旧时的文化理念,虽然能吟诗作赋,但是身上却具备着遗少的恶劣品行,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没有过多的责任心,脾气也十分暴躁。之后,继母的到来也慢慢加剧了张爱玲与父亲之间的恶劣关系。因此,在张爱玲上中学的时候,就向父亲提出要出国深造,这一举动也是导致父女关系破裂的直接因素。就这样,张爱玲在破碎不堪的家庭中过完了自己的童年时代,父亲的顽劣,母亲的自私,让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让她变得压抑,敏感,孤独……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张爱玲慢慢走向了孤寂和封闭。

如果说在父亲家的张爱玲是由于绝望而产生的孤独,那么在她的母亲那里,则是由于希望破灭之后才变得无人依靠。家庭给张爱玲带来的伤害是沉重的,也激起了她对于父母的仇视之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又必须压抑着这样的感情生活着。张爱玲曾经在她的作品中提到,在梦里的她是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其实,现实中的她更是如此。

2.失败的婚姻加剧了其作品风格的悲凉感

在张爱玲的生活中,假如没有胡兰成的出现,恐怕她就不用历经种种艰难了吧。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婚姻使她最终成为那个孤独体。人世间的所有感情都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即便是张爱玲也是如此,张爱玲义无反顾地傻傻得爱着胡兰成,但是胡兰成给她的爱却是那么的虚伪,可以说,胡兰成只是爱着张爱玲的家世和地位。张爱玲的家族威望可以满足胡兰成的政治野心,也能为他增添稍许富贵之气。在与张爱玲的婚姻过程中,胡兰成一直都没有扮演一个好丈夫的角色,沾花惹草更是家常便饭。天真的张爱玲以为她能够留住胡兰成的心,但是她最终还是输了,并且输的一无所有。这样千疮百孔的爱情让她对这个世界彻底的绝望,也导致了她之后孤傲的个性以及对世界的冷漠态度。爱情的虚伪对于之后张爱玲的作品创作来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奠定了她在爱情作品中的孤独悲凉的主基调。

二、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形成的社会因素

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并且还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充斥着冷峻,悲伤,悲凉等色彩。她用她具有灵性的笔触演绎了一个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经典爱情故事,刻画了一个孤寂落寞的人物形象。在张爱玲的笔下,人性的软弱,自私,欲望,变态等一些恶习被揭露的一清二楚。一个人的作品风格的形成,不仅和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还和作者当时的社会坏境紧密相连。张爱玲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思想但也不乏现代的文学色彩,可以说“既大俗又大雅”。张爱玲所处的社会是动荡不安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她的创作风格,加剧了其作品的孤独悲剧式色彩。

1.动荡不安的社会坏境让她厌恶世俗

张爱玲作品中的孤独感和她所处的社会坏境息息相关。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慌乱动荡的年代。在张爱玲还在求学的过程中,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在她的校园里,她目睹了整个香港被侵占的过程,在当时硝烟四起的香港,作为一名学生的她,直观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战争的残忍。在她之后的作品中,她曾这样写到:“什么都是模糊的,都是靠不住的。回不了家,等回去了,家也已经不再存在了。房子可以烧毁,钱也可以变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无牵无挂的是自己的空虚和绝望”。在这样纷乱的战争年代,张爱玲的感受有别于普通人,在饱受战争的摧残之后,在看到生命脆弱的同时,她的感觉是孤寂的,是不安全的,更是绝望的。

在遭受战争之前,张爱玲的世界观已经是坚定不可摧毁的,由于其自身过早看透人生的关系,在拥有了成熟的人生观之后,此时的战争带给她的阴影只不过加剧了这一孤独形象面向世界的进程而已。

2.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使她备受困扰

不得不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正处于新旧文化强烈碰撞的时期,社会的心理转变也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然而,张爱玲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现代女性,稍微前卫一点的思想便会遭到世俗的唾弃,再加上张爱玲本身接受的传统教育思潮对于她的牵制作用,当时的她是孤立无援的,整天处于落寞的坏境之中。在那个社会变化巨大的特殊时期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碰撞不断。残破的旧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新事物的成长道路也是异常坎坷,整个社会被一层孤寂感所笼罩。人们每天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所烦恼,还要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所困扰,当时的人们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渐渐在社会的慌乱中迷失了自我。身处在这样的现实社会下,张爱玲的小说自然摆脱不了这样的孤独感,并且还为此增添稍许神秘的色彩,使人浮想联翩。

西方文学的悲剧色彩主要体现在世人对于物化世界的恐惧之中,对于文明世界的慌乱之下。张爱玲在阅读西方作家的作品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危机,这也让张爱玲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更给了张爱玲一个重新定位世界的机会。因此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从不奢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更多的是靠着内心的那份孤独过完一生。每一个角色都是经典,但每一个角色都是孤独的。

作为才女,张爱玲一直都是在用文字诉说自己的故事。童年的家庭阴影,婚姻的破败不堪,社会的迂腐乏味造就了这样一位高冷悲伤的才女。家庭的不幸让她直面人性,香港的战争让她看穿世事,与胡兰成的失败爱情让她看破红尘。这样种种悲惨的遭遇,都影响着张爱玲的一生,更加影响了她的创作风格。张爱玲的语言总是那么的敏锐,那么的机智,她总是能用性感的笔触写下意味声长的爱情经典,她能看透人生,看透人情,更能看透人性,对世上的种种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在张爱玲的文字中,只有苍凉的,颓废,孤寂,无法看到关于人性的一丝温暖。也正是在那样的社会坏境下,才能造就出这样一位经典的张爱玲。

参考文献

[1]黄书娴.张爱玲小说中的孤独[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2]姚海燕.苍凉、孤独与必然的人性悲剧之写照——张爱玲作品论析[J].株洲工学院学报.2010(05).

[3]杜萍.读《倾城之恋》析张爱玲的孤独情结[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8).

(作者单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孤独张爱玲
名人的味道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