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蓉
这天早晨,玉林市博白县顿谷镇大塘村小学(简称大塘村小)的学生陆陆续续走进校园。校长包雪奎像往常一样,走在校园里检查卫生,从他身边走过的学生都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包包,早上好呀!”包雪奎亲切地微笑着向学生逐个点头问好。他告诉记者,“包包”是学生对他的昵称。从1986年到大塘村小任教至今,包雪奎已经养成了“晚回家,早来校”的习惯,每天早上他都会出现在校园里,亲切地与师生问好。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教职工联谊活动中,包雪奎参加了拔河比赛,老师和学生都为他鼓劲加油,有学生喊道:“包包加油!包包加油……”他一听越发起劲了,最后赢了这场拔河比赛,“包包”这个昵称就这样传开来了。
为师生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包雪奎是博白县顿谷镇乾弄村人,1996年从博白师范学校毕业后,便到大塘村小任教。刚到学校时,看到操场四周满是泥泞的尘土、猪尿、牛粪,师生根本没有办法做早操,厕所成了农户的牛棚,教室光线模糊,墙角还有许多窟窿,十几个住校的教师挤在一间房里或走廊里煮饭,包雪奎带头做起了校园里的清洁工。2011年,他担任了村小校长后,利用业余时间与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说明学校情况,寻求村民支持,四处筹措建校经费,硬化了操场周边,并把操场边的排水沟维修好,逐渐解决了师生上操难的问题。渐渐地,大塘村小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生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学校开始有了生气。2012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塘村小新建了厨房,解决了教师在走廊煮饭的问题,还在教室、教师办公室安装了电风扇,解决了师生热天闷在教室里上课、办公的问题。由于学校的住房紧张,许多新教师没有房住,包雪奎把本安排自己住的房让给新老师住,而他每天却要来回走上30多公里才能回家吃饭,有时碰到下雨天,他就在老师家吃顿便饭,在办公室休息一会儿。不少老师看到此情况都说他“傻”,对此,包雪奎总是笑着说:“没事,现在住房紧张嘛,与我相比,那些家住外地的老师更需要一间住房。”
大塘村小的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高,加上学校位于距离乡镇较远的村落,许多年轻教师都不愿到该校任教。留不住教师,是该校的“顽疾”之一。如何改善学校的师资队伍呢?多年来,包雪奎坚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观摩课、报告会以及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务水平。此外,他常常组织年轻教师到区、市、县参加学习,回到学校后开展移植课和示范课,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中还有一部分刚毕业的特岗教师,对学校的环境、实际的教学都不了解,包雪奎给他们提供了不少帮助,数学老师廖燕便是其中一个。廖燕2010年毕业的特岗教师,由于刚从大学走出来,她一开始就采用大学的教学方法上课,教学仅是完成备课内容,课堂讲授没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更不用说师生交流了。包雪奎得知情况后,深入廖燕的课堂听课,为她诊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指导她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他还在课上做示范,展示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交流。通过耐心的引导和示范,廖燕的授课水平、课堂管理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廖燕参加顿谷镇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荣获一等奖,随后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广西小学“教研杯”数学教学测试竞赛,荣获二等奖。谈起包雪奎对自己的帮助,她说:“包校长学识渊博,又极有耐心,他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包雪奎还注意营造互助互学的教研氛围。随着各地教学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主要方式,虽然远在闭塞的山村,但是包雪奎也认识到,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才能凝聚教师的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他号召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在互动中受益,在交流中提升。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他鼓励教师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得益于日益精干的教师队伍,大塘村小学生整体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有1名学生代表顿谷镇参加县语数综合知识竞赛,打破了十几年没有参加县比赛的历史;2013年又有2名学生代表顿谷镇参加博语数综合知识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像母亲一样的包校长
“尊敬的包校长您好,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没有您的关心,我就没有机会上学;没有您的到来,我就不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没有您的到来,如今的我还在家里头呢……”每年教师节,包雪奎都会收到这样一条短信。这条短信发自大塘村木圩园教学点的学生冯露诗。两年前,包雪奎得知木圩园教学点四年级学生冯露诗因为脚残疾而不能上学,立即联系了该教学点的负责人与冯露诗的班主任,从中了解到冯露诗因家庭经济困难,母亲长年患病,仅靠父亲赚钱养家,加上家中有五兄妹,难以照顾有腿疾的她上下学。获悉情况后,包雪奎组织学校教师深入大塘村山子塘冯露诗的家进行家访,并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做通了她父母的思想工作,不仅让冯露诗顺利入学,还免去她所有在学习上需要的学习用品及学习资料费用。每年,包雪奎都会组织教师代表慰问冯露诗一家。如今,每天早上,冯露诗的家人或者与她同自然队的大龄兄弟姐妹都会帮助她上下学,让她在学校大家庭里安心学习。
“要让学生成才,首先要让学生成人。”包雪奎对学生的关心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他几乎都能记得一清二楚,以致哪个学生遇到了什么困难、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总是能及时了解到并施予帮助。大塘村小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多则半个月与父母通一次电话,少则一年才见上父母一面。长期与父母分离,这些学生在成长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包雪奎对他们更是用心照顾。学校曾有一名学生小林,自幼父母离异,他随奶奶一起生活,极少与父母联系,甚至说不出父亲的姓名。一次,刘祖林因感染而脚部皮肤腐烂,包雪奎了解具体情况后,千方百计联系了刘祖林在广州打工的父亲,苦口婆心劝他回来为刘祖林办理休学手续,带刘祖林到广州治疗。
包雪奎注重培优扶差工作,对于后进生,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除了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他还对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表扬,课下经常找学生谈心。农村学生大多不善言表,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包雪奎善于抓住组织学生活动的机会,布置学生定期写周记,通过周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每次收回学生的周记,他总会仔细翻阅、细心思考,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及时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因此获得学生的信任。大塘村小曾有一名学生小华(化名)总是上学迟到、迟交作业、不认真听课,与同学的关系也不好。包雪奎通过走访学生和家访后,了解到小华的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年迈,加上忙于农务,对小华疏于管教,所以才导致他懒惰散漫。为了让小华彻底改掉这些毛病,包雪奎费了不少心思。他先是敦促小华按时完成日记、周记,从文字了解他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他的心理动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然后让小华每天带领全班同学早读,以此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农忙时,小华的父母没有空照看他,包雪奎便将他带回自己家吃饭;发现小华有了一点小进步,包雪奎便在全班面前予以表扬。包雪奎的用心赢得了小华的信任,小华一改过去的懒散毛病,学习积极性很高,成绩进步很快,在毕业检测中以193分的成绩(全班第三)顺利升入初中,用小华的话说:“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我能考全班第三。”
包雪奎不仅身体力行地关怀有困难的学生,还通过自己的笔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心和帮助他们。多年来,他积极参加博白县教育系统新闻业务培训班学习,坚持向各报刊、电台等媒体投稿,将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述诸笔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教育事业。2011年,刚任大塘村小校长的第二个学期,包雪奎发现学校有一对孤儿姐妹每天白天上学,晚上做家务,她们的坚强与独立让包雪奎大为所动,于是他在学校全体师生集会上表扬了她们,并将她们的经历写成报道,发表在博白教育信息网等媒体上。博白县妇联知道情况后,每年向这对姐妹资助200元生活费,帮助她们顺利完成了学业。近20年来,包雪奎笔耕不辍,《广西日报》《玉林日报》、玉林教育信息网、博白教育信息网、博白网、博白教育科研网、博白广播电台等各类媒体都曾刊载他的作品。
从教多年,包雪奎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玉林市教育基建项目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玉林市教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玉林市优秀教师、玉林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博白县优秀共产党员、博白县义务教育学校阶段学校巩固率提高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20载春秋的不懈耕耘,包雪奎在平凡的岗位上,收获着踏实的快乐。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