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提琴教学中的教材编写

2015-05-11 08:06李艺湘
艺术评鉴 2015年8期
关键词:小提琴音乐教育教材

李艺湘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提琴教材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提出对教材编写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 小提琴 教材

许多小提琴教师首次给学生上课,被问到“用什么教材”、“是否需要换书”之类的问题。大部分青年教师会根据自身的教育经历,选择熟知的教材进行教学;但也有不少教师需要面对陌生教材的解读问题。截止到2014年,我国暂无系统的小提琴基础教材编写大纲,虽研究者的成果各有建树,但在教材编写方面,还并没有整合为一个清晰的编制框架。

一、小提琴教材的发展历程

从17世纪末小提琴演奏技巧指导用书的诞生,到20世纪末生理教学论的发展,小提琴教学理论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沉淀。这些理论经历了被看做演奏的机密,不宜被记录下来传抄翻印——到公开发表的论文——到从业余向专业转变——到部分教材、演奏法书籍的出版——到对传统理论更加完整而全面的阐述——再到小提琴学习心理与生理理论的挖掘几个时期。

在小提琴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材有德国斯皮尔(Speer)的《小提琴基础课教程》(1687年)、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的《小提琴教材》(1756年)、贝利奥、罗德和克莱采儿为巴黎音乐学院小提琴教学而共著的《小提琴演奏法》、以及斯波尔《小提琴教程》(1832年)和达维德(David)《小提琴教程》(1863年)。当代教材更是结合幼儿启蒙教育的心理学研究,在教材编写的实用性上颇有进步。而中国人编写的小提琴教材,主要是在近现代专业音乐院校建立后才产生。

回顾小提琴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外国传教士的表演。最早的小提琴谱是传教士德里格的创作抄本,而早期最具规模的小提琴教学是乾隆年间的宫廷西洋乐队。鸦片战争后,小提琴艺术传播又以教堂、学校教育以及西方人士及乐队的表演为渠道。较早的一批留学生回国后,我国早期的小提琴教学逐渐发展;五四运动后我国开始建立了一些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才出现早一批的小提琴书籍(大多为翻译和改编),它们对中国小提琴基础教材的编写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萧友梅的《小提琴教科书》(1927年)、苛政和译注《霍曼提琴教科书》(时间不详)等,新世纪后踊跃出现一系列小提琴教材与教法的论文与书籍,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我国小提琴教材的编写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小提琴教材的取材内容经历巨大变化——最初用中国民乐演奏技法编写民族曲目,用简谱编写小提琴教材;发展到70年代选用革命样板戏、革命歌曲为主要练习内容;再到80年代借鉴西方演奏理论,以技巧训练内容为主;90年代以基本功、技巧训练、中外乐曲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了21世纪初国内小提琴教材的基本框架。

国内现有的小提琴教材理论研究不多,有对教材的推荐,有编者的编写说明,有教师的使用感想与心得。这些又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使用说明;(二)教材和教法研究;(三)教材评估与比较标准。

目前,小提琴基础教材存在如教材编写对民族音乐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内容和形式设计缺乏对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教材的实用程度不足等缺点,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笔者认为兼顾选材的多元性与民族性、提高趣味性、增加实用性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三、对我国小提琴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兼顾内容的多元性与民族性

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小提琴基础教材的取材需要平衡曲目的多元性与民族性;教材既要重视各国特色文化的导入和渗透,也要肩负传承中国本土文化的使命。以《学琴之路》和《新编初学小提琴100天》两套代表性教材为例,前者无论是内容、体裁还是音乐风格都涉及较广范围;而后者几乎没有涉及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使其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面,无法发挥积极作用。

小提琴教材的编写既取决于编者对不同民族、地区、音乐体裁的了解,又受编曲者音乐创作水平的影响。例如《霍曼小提琴基础教程》收集了大量19世纪上半叶德国本土音乐作品,但其内容与中国学生的文化差异大,在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和记忆;相反《铃木镇一小提琴教程》中含自创作品6首,并囊括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乐曲,曲调明亮、节奏活泼、旋律优美动听,因此深受中国学生喜爱。

(二)提高趣味性, 增强实用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发展心理学中将青少年的思维划至具体运算阶段,虽具有一定的抽象理解能力,但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辅助。因此,教材的趣味性应体现在乐谱、文字和图片等显性材料上。我国小提琴基础教材的编写者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选取与中国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排版方式,编写鲜活有趣的教材语言,配上生动活泼的插图。同时,教材又不能过分迎合市场需要而片面追求通俗性与趣味性,从而降低了教材的教育性;也不能片面强调教育性,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如果说教材的趣味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那么教材的实用性是刺激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例如:五线谱的学习与记忆——学生在没有任何乐理基础的前提下,通过简单的机械重复,强化各音高位置及相互关系。教材的实用性不能脱离趣味性原则,两者相辅相成。

四、结语

现代小提琴教学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小提琴基础教材的发展。教师们在编写教材时,应尽量综合运用、取长补短,既要考虑到小提琴演奏的技巧性,也要考虑教材内容的音乐性;既需要采用西方经典乐曲,也要结合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与教学。

参考文献:

[1]许卓娅.21世纪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概述[J].早期教育,2001,(0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刘颂浩.论阅读教材的趣味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03).

[4]黎海波.针对性及其在编辑工作中的体现[J].对外大传播,1996,(04).

[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小提琴音乐教育教材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Hey Diddle, Diddle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Pear 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