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如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是学生习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们深思——学生对习作的喜欢度有多少?喜欢度不高,带来的是对习作的厌倦,导致习作水平难以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近年来尝试“习作活动课”的形式,多给学生“扶手”,也就是在习作过程中多给学生提供帮助,使他们能积极习作,快乐习作,享受运用语言文字的快乐。
一、提供鲜活的资源,创设积极习作的氛围
“习作活动课”上提供给学生的阅读资源,我们称其为“故事”。教材中的文本是学生积累语言、掌握言语形式的经典,而我们所说的“故事”是原生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且活泼有趣的。有的是已经登载作文刊物上的,有的本就是班上学生的“涂鸦之作”。比如,有这样的片段:“我提着竹竿,心惊肉跳地朝着马蜂窝走去。竿子够得着马蜂窝了,我使劲挥着竿子往马蜂窝上一拍。马蜂窝摇了摇掉了下来,没等我反应过来,马蜂涌出来了!我向大门逃去,马蜂一股脑儿地追着我,不知弟弟是太紧张,还是被马蜂吓着了,我还没进去,弟弟便关了门……我紧贴着大门,惊恐地看着越来越近的马蜂……”多精彩的生活啊!这些资源鲜活得熠熠生辉,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对类似生活场景的回忆,也就容易产生习作的冲动。
二、提供丰富的形式,唤醒积极习作的情绪
在“习作活动课”上,笔者抓住“加工”这一环节,以上述“鲜活的阅读资源”为载体,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形式里想象故事的发展。或根据故事的条理改编情节,或顺着作者的思路添上情节,或给故事的片段补上开头,或依着故事的情节给人物“画像”,或根据表达的需要确定叙述顺序……丰富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促进他们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如一次的习作活动课上,笔者提供一个开头,让学生想象故事,进行续写——
老师走到我们面前,举起手上的花生酥:“有没有人要上来表演‘贪吃鬼呀?”
“我来!”老师的话音一落,我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走到了老师跟前……
20分钟后,学生开始讲故事。不少学生抓住“我”的动作来描写,通过细节表现一个“贪吃鬼”的形象。为了引导学生继续“加工”,给故事设计一些波澜,让它更有趣,我对三两个学生的交流作了评点后又出示个小片段——
“我又用指头捏起一小块憋着气放进嘴里,花生酥刚落在舌头上,我松了口气,谁知这么一放松,那些花生酥随着呼吸飞出了我的嘴巴,呛得我直咳嗽。”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我”这个贪吃鬼会怎么“接招”呢?评点中引导学生继续想开去,这一包美味的花生酥还会“遭遇”什么呢?有了教师此处的情节补充,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回答的内容丰富了,而且,还从教师的引导中捕捉到一个信息,那就是写作文时要想着让故事情节变得曲折些,就应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提供相似的情境,勾起积极习作的热情
以往,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的素材总是送伞、父母照顾生病的他们之类“陈旧”的东西。是学生生活不够丰富?其实不然。他们的生活太精彩了,关键在于我们的习作指导没有触动他们生活的“弦”,勾起他们对生活经历的回忆。因此,在“习作活动课”上,笔者借助“鲜活的资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听到的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似的故事内容:摘龙眼、赶蜘蛛、丢车、与粉笔灰的“战斗”……比如,《捅马蜂窝》就会唤醒了学生对课堂上那些“不速之客”的回忆——“看到那只大黄蜂在我头顶不远的地方嗡嗡地转着,我紧张得全身快要僵硬了。”“我真想用书本把那只大黄蜂拍落,但是,现在上课。”“我坐在座位上,眼睛一直在转动,看看那只大黄蜂飞到哪里了,它会不会突然飞到我的面前。”……于是,一个片段练习开始了:我要求把当时教室里同学们的表现作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产生了愉悦的情绪,他们积极参与习作活动,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个个下笔流畅,脸上也闪着生动的光彩。
四、提供多样的范式,形成积极习作的动力
学生学作文,首先学的是作文的“架子”,要把作文写成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而后才是修辞、表达技巧的运用。“习作活动课”自然也要教会学生掌握作文的“架子”。例如,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要写成比较规范格式的作文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事。在“习作活动课”上,笔者注重运用多样的范式,让学生掌握习作的基本模式。比如,让学生听故事,模仿故事叙述的顺序,或者是语言,试着“也来一段”。在教材中,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习作就安排了写人的内容了——“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因此,笔者在“习作活动课”上,就来了篇《我的邻居静静》。读给学生听的故事只有两段,第一段是外貌描写,突出她的两条大辫子,美丽的发夹,漂亮的花裙子。第二段写静静在幼儿园的“闹事”。学生一听,就乐开了,“静静哪里像个女孩子?就是个男生!”“静静不静。”……学生来兴致了,笔者就问学生:“如果让你来往下说静静的故事,会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会。”“编的时候要提醒同学们什么?”学生的回答多是要抓住静静爱闹不爱静这个特点。思考了之后,学生开始创编了。这样的尝试富有情趣,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积累习作的“架子”。除了文章的结构外,还要提供给学生规范的语言形式。让学生通过习作实践,不断积累这些语言范式,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从而形成积极习作的动力。
五、提供语词的帮助,推动积极习作的进展
习作中的“扶手”还可以是为学生提供解决习作困难的词语、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以帮助学生解决“言之无词”的困难。如“习作活动课”上活动的主题是“写一写我的果园之行”。学生跟着父母到郊外的果园摘草莓、采枇杷等都是常有的事。根据活动的前测,学生在表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用词不准确,特别是动词。习作活动课时,我就提供了一些表示采摘动作的词:压、采、勾、攀、拉、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凭借教师提供的“扶手”,在习作实践中实现了有序表达和准确表达这两个目标,自然也感受到习作带来的快乐。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