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部分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调查及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

2015-05-10 02:28:26庄伟强张芬周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广州市问卷老年人

庄伟强 张芬 周宁

广州市部分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调查及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

庄伟强 张芬 周宁

目的 探讨广州市江南中街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法, 对广州市江南中街社区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应用老年人抑郁量表进行评分。(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老人独居状况、文化水平、家庭因素等调查问答题)。结果 老年人易患抑郁症, 而且症状不典型, 影响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等慢性病的控制, 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与性别、独居、文化水平、缺乏家庭关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有着重要的关系。结论 广州市江南中街社区老年人较易发生老年抑郁症, 应作为重点的干预对象;并且, 对老年人进行早期筛查抑郁症状况, 能够有效提高老年人抑郁症知晓率和老年人抑郁症治疗率。

老年人;抑郁症;发生率

老年人抑郁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该病常发原因有:老年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 会有不断地负性事件出现, 如:亲友离世、身体状况恶化等, 都给老年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丧失感, 若在这时没有对老人心情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调节和疏导, 会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目前临床医学中,其病因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与遗传、大脑解剖结构、病理改变、生化或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并且, 这些因素错综复杂并相互交织, 对抑郁的发生均有明显影响。现如今, 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社会也已步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1]。而这样的趋势走向, 也表明了社会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 同时给社会和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养老压力。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仍是以家庭式养老模式为主, 且至少未来几十年内不会发生改变, 而这样的模式不仅给养老照顾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焦虑现象, 还给被照顾者(老年人)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抑郁表现[2]。而根据调查研究方式的不同, 其影响老年人抑郁的因素也会有差异。本文以广州市江南中街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调查手段,意在探讨广州市江南中街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江南中街社区人口73000人, 其中65岁以上人口9916人, 已建立65岁以上人群健康档案9080份, 随机抽取1000个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参与筛选。其中, 取得有效样本995例, 男478例, 女517例;在婚580例, 丧偶265例, 未婚及离婚150例;文化程度以小学水平为主, 共610例,初中300例, 高中及以上学历85例。而其中590例是以老人和家人共同居住, 375例是老人独居, 30例是与非直系亲属同住。并将其样本按年龄层次分为5个年龄段, 如: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 每个年龄段所占的比例依次为:43.22%, 31.16%, 16.08%, 9.54%。所有入选者均符合老年抑郁症筛查标准[采用汪向东主编(1993)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是专为老年人创造并在老年人中标准化了的抑郁量表, 共30个条目], 且老年人能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 可以配合调查者完成问卷答题, 并排除了听力有严重障碍者。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统一由调查员发放问卷调查测试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例如:调查员统一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原因的解释说明, 并请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上的问题,若有老年人因文化水平或其他限制性因素不能自行填写时,调查员可帮其代写。而调查问卷里共计30个条目, 共计30分。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是否有退休金)、丧偶、独居老人、生活赡养方式、是否患慢性病、血压、血糖、生活自理能力等。

1.3 评定标准[3]①所有问卷结果测评均按照老年抑郁量表进行评测分析。调查问卷里共计30个条目, 共计30分,指示语是“选择最却合你最近一周的感受的答案”, 要求首试者回答“是”或“否”。其中10条用反序计分(回答“否”表示抑郁存在), 20条用正序计分(回答“是”表示抑郁存在), 凡表示抑郁存在1分。总分最高为30分, 0~10分为正常, 既无抑郁;11~20分为轻度抑郁;21~25分为中度抑郁;26~30分为重度抑郁。②家庭关怀度指数测评量表(APGAR),它是Smilkstein设计的专门检测家庭功能的问卷, 共有五个问题, 每个问题代表一项家庭功能, 即适应度、合作度、成熟度、情感度、亲密度。每个问题有3个答案, 若答“经常这样”得2分, “有时这样”得1分, “几乎很少”得0分,然后合计, 最高分为10分, 0~3分为家庭功能严重障碍, 4~6分为家庭功能中度障碍, 7~10分为家庭功能良好。③心境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采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心境障碍(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995分有效问卷进行抑郁量表评分后, 可以发现: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共有112例, 即老年抑郁症发生率为11.26%, 其中轻度抑郁83例(占74.11%), 中度抑郁25例(22.32%), 重度抑郁4例(3.57%), 见表1。其中, 家庭功能:良好908例, 中度障碍69例, 重度障碍18例。而造成其抑郁症的原因也各有不同。见表2。

表1 广州市江南中街社区老年人抑郁程度(n, %)

表2 广州市江南中街社区老年人问卷报告数据(n)

3 讨论

本文调查显示, 患抑郁症的老年患者多为女性, 年龄在65~69岁之间, 文化程度也较低, 婚姻状况多为离异或未婚及其身体状况较差者。其原因可能为:①患抑郁症者多为女性。老年女性的经济能力独立性较低, 而寿命又比男性较高,这容易导致女性老年人产生孤独无力感;②年龄偏高者。年龄比较高的老年人, 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 心理防卫能力减退, 心理情感极其脆弱, 又缺乏与之沟通的对象, 所以容易产生抑郁情绪;③文化程度低者。这类老年群体多因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地位低下, 而产生了过度的自卑感, 从而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情绪, 引发了抑郁症;④婚姻状况多为未婚或离异者。这类老年群体多以独居生活或与非直系亲属生活为主, 而据临床医学研究表示[6], 老年人是需要来自家庭成员的关心与照顾的, 并且来自于家庭成员照顾的老年群体身体状况远比独居生活或与非直系亲属生活的老年群体身体状况好。而老年人在与亲人情感交流的同时, 也可有效地减少其孤独感。因此, 独居老人更易患抑郁症。⑤老年人患有抑郁症的症状不典型。典型抑郁症发作时的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言语活动减少等, 而在本文调查中, 可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并没有十分明显。有以下几大特点:a.在与人交谈时总是有说有笑, 与正常人没有任何不同, 但在老人内心却并没有愉悦之感。b.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或生活中去, 但终日都忙忙碌碌, 没有空闲下来的时间。c.认为自己全身疼痛, 而经过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病症。因此, 不典型抑郁症会比典型抑郁症难发现。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者更易患有抑郁症。糖尿病症状容易引发高血压症状的产生, 而高血压又易导致脑中风, 因此, 这三种病互为其并发症。老年人大多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病症, 而这些病大多长期跟随患者, 短期内是治疗不好的, 因此, 老年人会在生活中时时感到苦恼和焦虑, 进而引发抑郁症的产生。

老年抑郁症状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4]。轻度抑郁症患者会经常感到内心痛苦、社交能力下降等, 而重度抑郁症患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想法[5]。因此,面对老年群体, 应做到以预防抑郁症的发生为主要目的。如:尽量增多老年人与社会交流的机会, 增强其自我价值观念,具体方法为:①子女多陪老人走亲探邻, 并鼓励老年人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进而培养出老人自己的兴趣爱好;②减少住所的搬迁次数。因为老人多有怀旧心理, 他们对新环境或陌生环境的适应性十分的差, 若经常性的搬迁十分容易引发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③社区支持。老年人抑郁症的预防工作不仅体现在其家庭方面, 还应该受到社区的保护和支持。如:社区经常性的开展抑郁症普及教育, 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 多组织开展社区老年人的娱乐活动, 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处理各种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只有做到以上3点, 才能有效预防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

本文的调查结果证明:老年人易患抑郁症, 而且症状不典型, 影响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等慢性病的控制, 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与性别、独居、文化水平、缺乏家庭关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有着重要的关系, 早期筛查老年人抑郁症, 能提高老年人抑郁症知晓率和老年人抑郁症治疗率。

综上所述, 广州市江南中街社区老年人较易发生老年抑郁症, 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也应该积极的开展对应的社会养老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 进而有效地提高社区的老年人精神卫生水平。

[1] 马富晓.老年性抑郁症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28):477.

[2] 闫芳,李淑然.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及其随访研究(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6):392-394.

[3] 梁美华.关注老年抑郁症.家庭科技, 2013(3):43.

[4] 张美红.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及护理干预.现代医药卫生, 2014(9):1395-1396.

[5] 李蓉,翟虹燕.老年抑郁症的社区健康指导.青岛医药卫生, 2013, 45(6):429-430.

[6] 袁群, 何国平, 冯辉, 等.长沙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6):746-74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5.203

2015-01-09]

广州市海珠区科技和信息化局项目(项目编号:2012-yl-12)

510240 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庄伟强 周宁);广州市江南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芬)

猜你喜欢
广州市问卷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40:44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16
麓湖春天观景
广东园林(2022年2期)2022-05-15 12:18:09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玻璃纤维(2022年1期)2022-03-11 05:36:04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4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