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英姿
作者简介:左英,学校:长沙理工大学,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2
一、生活美学在当代发展的原因
人类现处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纯物质生活,而讲究精神层面的满足,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不同点,渴望美与秩序。生活美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恰好融合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需求,美学在当代呈现出多元化应用,出现了跨文化的推广作用,在不同语境下美学的生活论发生多方面转向。它是现代思维范式的产物,美学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美学来源于生活,更是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美学生活论在当代的转向是美学及其研究的新动向。
研究都市生活的日常美学代表的德赛都认为文化领域是隐蔽的商业战场,文化消费是商业“战术”。如果说大规模的工业复制与批量生产是没有情感的,被动的接受预设好的产品需求是会令其丧失主体性与审美性的。那么美学应用于生活这一战术,可使消费品进行“二度加工”,制造更大价值。
基于对生活美学的探讨,西方哲学大师的美学思考中呈现出了“回归生活”的趋势,德赛都认为,“故事是从地面开始的,从脚步开始的”。完整的都市空间含义不是一张图纸能概括的,而是需要人赋予环境概念,都市是开放的生活空间,需要人的“脚步”来感知。正因为空间的开放,所以能融入千万种美学理念,使物质与精神匹配。胡塞尔所著的《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有提到,欧洲的科学面临危机。“科学危机”的含义是社会中的科学因素导致的文化危机,科学理性与人类感情离间太远。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科技越发达,社交网络越来越密集可是人与人之间实际关系却渐行渐远的原因。科技兴旺反而对生活造成危害。为了挽救危机,胡塞尔表示要从科技理想世界中把人类拉回真实生活之中,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方案。
二、生活美学在当代的创新
关于生活美学的复兴,很多美学家是持批评或中立意见的。他们提出“超越性美学概念”,认为生活美学是与之对立的。但我认为并不相矛盾,这是认知的先后顺序问题,先回归最本真的美,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反对的声音中认为生活美学是对审美的降格,高雅的艺术变成生活的点缀是一种降格。杨春时认为生活美学只是感性娱乐,要对日常生活美学进行批判。“日常生活美学”的代表理——查德·舒斯特曼,把解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结合起来,传统艺术和审美经验走向终结,新的生活艺术和审美经验将复兴。但我认为传统与现代艺术审美是不相矛盾的。舒斯特曼为什么认为传统艺术会终结,是因为传统美学对通俗艺术的偏见,例如“通俗艺术实际上太肤浅了以至于不能获得智性上的满足”。正因为确有此类不足,所以需要借鉴传统艺术的精髓,并用现代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意重组,形成生活美学的再创造,可以是通俗的,审美的本真美感与日常生活并不冲突,找到商业与美学的契合点,进行美学再创造。
20世纪90年代,生活美学在中国初步形成派系,这是经济快速发展下提供的契机。艺术走进生活,属于精英的艺术体验让位给大众,几乎人人都能消受的当代生活美学,这是新的美学原则,不是对传统美学的扬弃,而是继承与发扬。不再批判日常生活美学,而是肯定和推动其发展,美学为感性服务。需要强调的是当代生活美学已经不仅是传统生活美学了,是“新的生活美学原则”。工业复制的理性被弱化,艺术的感性加剧,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加强了人类消费的欲望,缓解理性的麻木。提升大众审美的品格,减轻日常生活的枯燥,美变成商品的主要属性,这并不是降格美的档次,而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主流意识形态契合。是审美世俗化的良性转变。审美是自由的意识形态,日常生活是生存方式,审美点缀日常生活,非常具体的把精神理想实践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享受。肯定现实存在,使人感受生活美的本真。
有学者认为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没有消失,大众艺术更多地体现了感性,娱乐性浓厚,纯艺术更有审美价值。人类不会只满足于感性欢愉,精神追求和艺术趣味更值得最求。但这指的是守旧的形而下的美学,否认审美的时代超越,并缺乏严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是这样,那生活美学确实容易沦落为世俗行为,但事实上,生活美学的再创造能够融合两者的优点,使纯艺术的精神在大众艺术中得到施展,使纯艺术在当代取得更多实用性的市场。生活美学在当代的应用,不光继承传统美学,同时也包容先锋艺术,审美趣味随时世变化,生活是承载艺术的母体,可以在其中链接任何有价值的美学概念。反对者以为生活艺术就是低俗、过于感性,而忽视了它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日常生活是现实存在,需要对其进行审美判断, 然后进行审美的升华。通过继承传统优点,完成再创造与重建。但也要肯定反对者的担忧,即警惕日常生活美学的异化,坚持不断创新与超越。现代日常生活美学拥有自由的特性,超越世俗与感官的肤浅感受,是自由的生存体验。为人类获得自我意识提供可能。传统日常生活美学认为审美更多的是身体性,比较容易吧精神感受降格为肉体感觉,那么日常生活美学的再创造就是把身体感觉提升到精神高度。所倡导的美不是一见倾心的单纯感官体验,而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感受。鹿岛茂在《上等舶来学》一书中提到:“花大钱买东西,不过只是一种奢侈而已,没有梦想,也没有乐趣。”愈是便宜的舶来品,反而愈能从中唤起对于远方的憧憬。这一观点的论证会在后文中做详细举证。生活美学在新时代的再创中会从实践里逐渐成为健全的美学门类。
三、生活美学在当代呈现的现象
生活美学的建构来自实践美学的影响与启示,其真正起点是回到生活和经验。本文以“生活”为基石 ,展现这个时代的美学体验。
“生活美学”是用来弥补现代文明的坚硬外壳下“标准化制造”带来的缺憾的,能重拾对生活之美直觉体验的敏感性。我们生活在相似模式的现代化建筑组成的城市中,过度的引入了设计理念,过度的使用了设计方法,强加于生活一些被认为美的东西。生活美学的应用,让本来被忽视的本然美得以重现。形、色、味、音所谓美的感受都不是从现实生活中孤立出来的。所以,生活美学所建立起的“介入式”的审美方式,打破了这种僵局,使我们能够真实的接近和感受现实的世界,力求达到一种“完全一体的自然观”。在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不再仅仅依靠视觉对其作出判定,而是以一种“在场”的状态生活其中,使全部的感官经验都作为审美经验的一部分。
生活美学引领人们对原初经验以及事物本质的直观性回归,使日常生活美学与现象学密切关联,现象学家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的现象学》中阐述道“生活世界就是一种原初自身明见性的领域”,就是“回到事实本身”,其意义在于对真实生活经验的还原。当人们“在场”受到美学气氛的感染,会重拾内心美的原生经验,这是最有益身心灵的体验。
四、生活美学在当代的实践
生活美学转型的兴起吸引了众多从事美学、文艺学、跨领域研究者的巨大热情。这就提供了传播生活美学的多样性与内在张力。美学概念经过不同领域的加工或跨界合作的融合,具有了多样性特征。但目前还处于萌芽初生阶段,这些对于生活之美的发掘创造,必然深深地影响到未来。
在香港,张铁志、黄耀明的文艺复兴团队倡导社会多元美学;殳俏的悦食中国研究人与食物的关系;具有美学概念的诚品书店;良仓——线上商店设计产品集合店;上海和平饭店斯沃琪艺术中心;kinfolk杂志……影响着人们对审美的印象,生活与艺术无缝地融合,带给人们的惊喜。通过对不同媒介的实际感受来概括“生活美学”的含义,可以来源于不同方面:自然、空间、器物甚至是时间的沉淀。尊重美学与事物本身,全方位的感知,满足人“心理”和“精神”上的“美学”感受。这种“当代社会”特定语境下的产物,是在制造业在经历急速扩张浪潮后的转折点中诞生的。这些具有美学标签的品牌,与美达成共识,从不同领域,复兴城市生活美学。
在自然的世界中,我们为了生存用建造的方式将自然改造行殆尽,我们却并没有因此脱离自然,应有一种自然观,促使人们有改造自然的行为,同时作为人类反省自身与环境的参照。在环境日益破坏的今天,越来越意识到珍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但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归到原始社会,原因是我们身处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因此,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营造的是自然的精神而非仅仅是回归原始。现代美学中,自然元素因为人类意识的觉醒,而被重拾。原生的概念运用在商业品牌里,人们对原生健康的资源是珍惜的,天然的原料加上极简设计与原生理念,上升到精神,使人们体会到自然带来的“原生美”。倡导自然归真的台湾家居日用品牌——阿原,是回归原生的代表。以天然无害的青草药手工皂为主要卖点,融入东方养生思维,包装简约环保,呈现产品最原始的状态。融入爱惜人身、善待环境的理念,致力实践失落的生活美学,期许把具有传统文化温度的工艺得以传播与延续。与集书店、美学生活、咖啡、展览空间与服饰时尚等混业经营为一体的方所合作,进行相关美学讲座,同时在书店售卖。不同产品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相互介入,商品得到文化感染,这种美学价值使得产品焕发光芒,吸引人们购买。
五、生活美学未来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生活美学在当代社会产生新变的概念阐述,以及列举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类型,得出了生活美学在现在社会中存在的重要性,不妨对日常生活实践美学做多元性的评估。生活美学本身有着深厚的理论,在当代发展有广阔前景,要想 “生活美学”真正取得可持续性展,尚且有诸多问题面临解决。生活美学在消费社会中是标志着一种时代的到来,对以往墨守的审美陈规进行巨大冲击。并且已经渗入到经济文化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整体而言,当代社会中消费语境下对审美的追求,大多仍然还处于工艺化、表面化的层面。所以,需要提高大众审美品格,提高大众审美精神内核,从而进行消费语境中生活美学的重构,无论是形式、风格还是原则。反过来,生活美学对精神品格的提升又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这是“生活美学”需要把握好的,也是赋予生活美学真正生命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