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沈寿毕生光辉事迹和刺绣业绩,在我国刺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发明仿真绣、首创了近代刺绣工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雪宦绣谱》珍贵的文化遗产三个方面总结了沈寿在刺绣艺术的辉煌贡献和影响。
关键词:刺绣艺术;贡献
作者简介:唐利群,湘绣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湘绣专业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2
沈寿,1874年出生在刺绣之乡——江苏吴县阊门海红坊,原名沈云芝,字雪宧,因绣斋为“天香阁”而得名“天香阁主人”。7岁起开始跟姐学绣,十四五岁便名声远扬,后与经济条件较好、书画俱佳的余觉结婚,夫妻画绣相辅,相得益彰,《余觉沈寿夫妇痛史》中曾提到:“余则以笔代针,吾妻则以针代笔,十年如一日,绣益精,名益噪”。
沈寿穷其一生致力刺绣,是中国自有女红习俗以来,妇女以传统工艺步入社会,并为刺绣事业进步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赢得了“世界艺术家”称誉的文化先驱,是中国刺绣艺术的丰碑人物、中国刺绣艺术一代宗师。
一、发明了“循画理,师真形”的仿真绣
清代中期,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频繁,意大利籍传教士郎世宁,首先将西洋画技法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 “世宁之画本西法,而能以中法参之”,郎世宁将中西艺术融合后独创的画风,给不少艺术人士以启发,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国人的审美习惯。他们寄望从西方绘画艺术中找新的出路。清末,西学东渐。尤其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潮日渐活跃和冲击,引发了清政府有识之士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反思。1907年,清政府任命余觉为农工商部绣工科总理,沈寿为总教习,受命于特定时期,肩负着创新、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的使命,夫妇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手工艺、刺绣以及油画、摄影、素描,收获颇多,认为“观其美术绣,归益有得”。考察期间,沈寿亲身接触到了西洋绘画与日本刺绣,大开眼界,更刺激了她在西方的油画、摄影、素描等技法上进行深度研究,并引进了日本刺绣针法中的虚实针、网入针等技法,创新运用在其后的刺绣中。出国前,沈寿对当时中国绣板滞、立体感不强、设色缺乏学识的现象早想寻求突破。回国后,她深入研究日本学习到的西画理论,将西洋美术的“画理”融入中国刺绣艺术“绣理”,发明了“仿真绣”。仿真绣讲求“循画理,师真形”,尤重仿真肖神、阴阳向背、色彩运用等表现手法,沈寿曾这样阐述光与色的运用:“面光者色浅,背光者色深,侧者酌深浅之中以取和”,视觉上给人真实的效果,力求淋漓尽致地表现明暗阴影,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质感,作品具有仿真的艺术效果。沈寿还受西方摄影技术的启蒙,开启了绣摄影人像的先例,拓展了刺绣题材。日本考察归来,沈寿初试绣摄影人像,完成了她的第一幅仿真绣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品以铅笔画为稿本,针法运用和色彩处理上突破传统风格,一反旧时普通人像绣阴阳不分、毫无生气的常态,形神俱备。作品因开创了中国刺绣外国人肖像、油画的先河,轰动世界,迎来国内外一致好评。1910-1911年,作品先后参加了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一举获得一等奖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优等奖”。清政府后来将其送给意大利皇后,立刻轰动了意国朝野上下,杨夏曾在《南洋劝业会报告书》“刺绣论”中提到:“京畿馆之绣义国皇后爱丽娜像镜一具,真堪称绝绣,夫绝绣岂不于人工乎,无蜚 遍观各馆之绣品,无有甚右者耳。如彼斯绣之像,据云,系三年之工程,假使不知实事求是之流,虽以三五年之工程,依然未能绣成如生也,彼绣之像,所以能俨如真人者,不仅绣法精细,不露痕迹……何能带肖如生哉?”。沈寿反平铺直套的传统技法,运用自创的虚实针与旋针绣制完成的《耶稣临难像》,在配色上大胆尝试,把每根颜色各异的绒线,混搭在一起穿入一针入绣,混色自然和谐,尤其是作品无论选取哪个角度观看,都不因丝线反光而影响视线,视角效果令人震撼。作品于1915年参加美国旧金山的“马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得一等奖。
沈寿发明的“仿真绣”,将画稿的章法、线条、虚实、阴阳、色彩如实地表现在绣品中,给传统的中国刺绣赋予了新的生命,突破和创新了沿袭千年的刺绣艺术内容和形式,从唐宋以来的文人画中解放出来,大胆融入西方绘画光影明暗、写实仿真理念,将传统针法灵活服务于西洋美术,传统技法实现了华美蜕变。自此之后,刺绣的画稿不再局限于国画,而让西方的素描、摄影、水彩、油画一一入绣,打破中国因袭数千年之久的刺绣传统,同时通过与近代实业活动相结合,使刺绣传统技艺提升了一个前所末所的新视野,把绣画推进到了另一个世所惊叹的境地。《南通市志》评价:“她创造的循画绣、纺真绣技艺,在中国刺绣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首创了近代刺绣工艺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沈寿的一生,除了刺绣技艺外,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刺绣教育。鸦片以后,洋务运动掀起了实业救国的大潮,民族工业抓住了发展良机,产业文明在争议声中逐步深入人心。刺绣在当时除了江南一带少部分地区生产绣品以外,绝大部分地区仍旧是以女红的形式存在。养在深闺、保守封闭的女红,因没有解除加在女性身上的旧式伦理规矩,刺绣工艺无法归入产业文明,更不可能与时代共鸣。正是在这种形式和传统农耕经济的特性影响下,中国传统技艺教育一直保守和落后。沈寿大胆尝试,早年就和丈夫余觉在江苏创办 “同立绣校”。1907年,她担任农工商部附设的女子绣工科总教习。辛亥革命后,她赴天津创办了不同于传统家庭教育、开放式的“自立女工传习所”。 1909年,沈寿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中担任负责审查刺绣展品的官员,她高超的绣品鉴别力和严格的态度让人刮目相看,更有幸得到了时任北洋政府实业部长的张謇的赏识。1914年,为了让沈寿的技艺得以流传,更为了让通州女子有谋生的职业,张謇创办了 “南通女子传习所”,特聘沈寿担任所长。传习所8年的刺绣执教中,她亲自制定了教育方法、大纲和各项制度;她不仅注重学习进度和技艺提升,而且很关注学员身体健康,经常提醒学员:“成天坐而以绣,有损身心健康,坐二时而足,或起或行,稍间而复”,同时还注重素质培养,学习书法、绘画甚至家政等,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绣女进入传习所后,边学习边生产,工学交替,已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雏形。南通刺绣通过沈寿的努力从家庭个体操作变成了传习所群体演习,从民间实用的性质进入到了艺术创造的境界。传习所初期有60多人,该所前后存在共有25年之久,先后开办 了15期,共培养人才300多人,遍布大江南北,其中金静芬、庄锦芸、施宗淑等佼佼者,在苏绣的传承、创新、发展上,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9年以后,苏绣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高峰,无疑与沈寿打下的人才基础分不开。特别是她将近代教育模式引进传统技艺教习方式中,将西方美术教学引入手工艺术教育,开设素描、色彩等课程,实施写生、半工半读等教学组织方式,具备了职业教育所倡导的现代学徒制的雏形。她开创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改传统刺绣的“业余”属性,开启了传统工艺教育的专业化,推动了刺绣艺术的职业化,促进了刺绣艺术的国际化。
沈寿凭刺绣艺术上所作的贡献和声名赢得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上层的尊重,并通过刺绣技艺的传习,也使一般平民女性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刺绣亦不再只是一种必备女红修养,而是一种可以从事的职业。女性通过刺绣技艺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改造社会;女性通过刺绣劳动获得收入,赢得了经济上的自立,唤醒了女性自觉、独立意识。
三、完成了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第一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刺绣专著
沈寿不仅有卓绝的刺绣技艺,更有广泛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沈寿的绣品从早期的日用品到民间画工设计的条屏,后来又从国画形式的绣稿发展到西洋画与写实肖像,其发展不是偶然的。沈寿出生于刺绣之乡,有一个爱好文史、经营古董、喜藏字画的父亲,潜移默化中对她审美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外婆、母亲、姐姐均擅长女红,从小受熏陶;还有一个书画俱佳,能常帮助她精心挑选绣稿的丈夫,沈寿刺绣事业的发展,是与余觉在书画上的修养和阅历分不开的。同时,余觉交友广泛,关系良好,从民间艺人到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均有广泛的交流,使他能够迅速得知美术界的前沿动态和人们的欣赏取向。随着绣稿形式与的不断变化,这些信息对久居闺中的沈寿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她才得以向更高深的刺绣技法挑战。另外,在南通期间,有博物苑、绣楼、图书馆,沈寿能经常得以广泛学习文史、美术等理论知识。她在认真学习、研读了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刺绣家丁佩的《绣谱》后,继承、借鉴了《绣谱》中择地、选样、取材、辨色、程工、论品的精髓和刺绣工艺上“齐、光、直、匀、薄、顺、密”的规律,结合自身多年刺绣实际经验,增加了针法应用上的实务操作,在病痛缠身之际,自己口述,张謇代笔记录,将口头经验转化为客观知识, 1920年完成了凝结着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雪宦绣谱》。
《雪宦绣谱》共八章: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绣备》介绍刺绣用的绷、架、剪、针等工具。《绣引》讲述如劈线之类的刺绣基本功夫。《针法》总结了十八种难易不同的技法。《绣要》讲述的是配色、求光等刺绣表现的精髓。《绣品》说明了刺绣的正确姿势。《绣德》提醒刺绣中注意的整洁事项。《绣节》则叮咛刺绣时身体的保健。《绣通》讲述绣理与画理相通的关系。《雪宦绣谱》的精华主要集中在《针法》《绣要》两章。《针法》除了逐条说明十八种针法的组织结构,还列出了实际操作上的例子。如沈寿在介绍虚实针时,就以虚实针绣人物像为例,具体介绍技法。另外,在《绣谱》中列出的十八种针法,她强调必须要视不同的情况巧妙用针,如“如绣狮形之猫犬,风中之栖鸟,平地之丝毛鸡其毛细而蓬松者,宜相画稿之势,肤露者用套针……”。十八种针法中,包括传统的苏绣针法,还有沈寿自创的针法(虚实针、旋针、散整针)及她赴日考察时所吸收的针法(肉入针)。
《雪宦绣谱》虽然不是中国第一本刺绣著作,但它弥补了第一本刺绣专著《绣谱》针法应用上的不足,并在传统刺绣基础上糅合了西画理论而自成体系,却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针法、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刺绣专著。
沈寿德艺双馨,又有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具有超越时代的人格魅力。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文化产业方兴末艾,我们以沈寿为镜,反观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