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品作为一种常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经常登上国内春晚舞台。东北小品更是其中的常客,东北小品深受观众朋友的喜爱其原因是多方面。在剧本创作,演员表演以外,东北方言天生的幽默感也是其法宝之一。也可以说,没有东北方言就没有东北小品。
关键词:东北小品;方言;艺术
作者简介:李天宇(1993.1-),男,辽宁铁岭人,渤海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3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3
前言:
从1983年春晚起,小品就成为了春节联欢晚会的明星亮点。它不仅仅成为人们正月里走亲访友的谈资,其中的一些词汇也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社会流行语。说到小品艺术,由严顺开表演的《弹钢琴》、《逛厂甸》、王景愚先生表演的《吃鸡》,还有由宋丹丹表演的《懒汉相亲》,陈佩斯、朱时茂演绎的《主角与配角》等等。
但从1990年到2011年春节晚会,赵本山凭借出色小品表演连续十三年蝉联“春晚小品王”。1990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以来,这名来自铁岭开原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就使浓郁亲切的东北风情、原汁原味的东北方言渐渐成为东北小品的重要标识。同时还诙谐、幽默、俏皮地,让数以万计的观众领略到淳朴的东北乡土气息。为了研究方便,文中对于东北方言词语的解释均采用《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版) 中的解释。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及特征
高名凯石安石认为“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有它自己的特点,方言是有与一个社会内各地区不完全的分化或是几个社会间不完全统一而造成”①由于山川阻隔,人口迁移,环境闭塞等原因,各个地域之间居民的交流并不多,其中某一地域的语言中产生了新的成分,便难以流传到别的地域。同理,该地域范围里的语言一些固有成分发生了消亡和变异也难以传播到别的地域。他们的语音、语法、语汇等方面在个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与外族语言的接触等。因而,各个地域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相同之处便越来越少,不同之处也就越来越多,继而各个地域形成相对独立的语言发展道路。这样,原来的共同语在各个地域都生成了新的变体,逐渐发展成了方言。
东北地区从地域位置上看,东北土地辽阔,疆域宽广,使民族间语言传播毫无障碍。汉、满、蒙、朝鲜等数十个民族在此聚居,相互沟通交流东北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学着汉语,但也同时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语言,经历过近四百年的交流发展,终形成了如今的情形,不仅保留着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更使东北方言具有鲜活的地方民族特色。从地域位置上看,东北地区土地辽阔,疆域宽广,使民族间语言传播毫无障碍,促成东北方言的形成。清初,清兵入关大量汉民进入东北地区谋取新的生存机会,使东北方言与北方方言开始了更深入的交流,但是由于传播技术不足,语音、语法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误读和误用,也成为了如今东北方言的一大特点。同时东北地区也与周边日、韩、俄、蒙等国截然,外族语言也为东北方言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此可知,东北方言是多民族共同融合而形成的,东北土著民族的语言在被汉语同化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自己的风采,也改变了汉语原有的结构。东北方言也在外族的影响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
二、东北小品语言中的方言色彩
“小品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研究喜剧小品的语言能够了解社会语言的使用状况和流行趋势”②东北小品显然属于东北方言的“使用典范”每当演员诙谐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演吸引我们的时候,可曾思考过,这种强大吸引力主要与东北方言强大的表现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熟知的东北小品创作群体,如何庆魁、赵本山等人正是抓住了东北方言中的欢乐因素,并使之更加完善、顺畅,创造出东北小品独一无二的语言风格。因而,有必要了解东北小品中东北方言一些特点:
(一)小品中东北方言直接、简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东北平原肥沃的黑土地上,数千年来,无数的少数民族在这里牧羊放歌、纵马驰骋,因而,骁勇威猛、乐观直接成为了东北人的性格,而东北方言也继承了这一特点。
在小品《拜年》中,认为“范乡长”不当乡长后,赵本山扮演的赵老蔫便发出疑问“因为啥啊,腐败了啊”没有使用委婉的语言来询问情况,语言简短直接;小品《不差钱》中,“赵老蔫”点完菜之后,“小沈阳”也直接说“这一天,也太抠了”,也是直接的表达认为“赵老蔫”吝啬的意思。东北人爽朗的性格,在语言的操作上力度更加明显。前例中将因为读作(yōnɡ hong),这种极其附有口语化的方言土语,浅显易懂,直白精悍。将其融入在东北小品中,使其语言更加通俗真实。
(二)小品中东北方言词语
东北方言词语是东北小品中“包袱”的主要来源,它使小品本身形成独有的乐音特性,更加贴近于生活,从而让表演更真实。说到东北小品中东北方言最典型的当属“赵家班”的小品。在这些小品中,可以轻易的到他们娴熟的朴实的东北方言词汇与语言表达技巧。他们的小品表演中具有原汁原味的东北味儿,能够将东北方言词汇中的幽默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让小品拥有纯正的“东北”语言艺术。在这些小品中,可以轻易的到他们娴熟的朴实的东北方言词汇与语言表达技巧。
1.从2001年春晚小品《卖拐》到2002年春晚《卖车》,再到2005年小品《功夫》,伴着“范师傅”一次又一次地被忽悠,赵本山让全国上下的观众朋友们学会了忽悠一词,但是可能无法深入了解其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版)中解释了其意思:“晃动,旗杆叫风吹得直忽悠”。“忽悠”这个东北方言词经由赵本山小品,使观众朋友了解了“忽悠”在东北人口中的意思,经过后来人们的传播,“忽悠”又被赋予了新的意思。东北人常说的“忽悠”是指:通过某种手段,使人迷迷糊糊,神魂颠倒。但是“忽悠”上了春晚,再经过媒体的报道,“忽悠”就被赋予欺骗、引诱别人受骗的意思了。“忽悠”也通常被当做贬义词来使用。这里举几个例子:(1)买房10大细节你被忽悠了吗(《网易广州房产》2015年3月28日)(2)买房者无购房资格被忽悠收定金,房产公司被判返还(《羊城晚报》2015年3月28日)(3)警惕!“领导”又来忽悠人(《青海新闻网》2015年3月25日)
2.2003年CCTV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小品《心病》中的一句台词也是一朝传遍大江南北——“拔凉”。“我的心呐,拔凉拔凉地。”“拔凉”是典型的东北方言,用来形容某物特别凉。这是东北人的常用方言。小品中使用这个词,更能生动的表现了“范伟”的心中的压力。“拔凉”一词经过小品《心病》中的艺术处理,加上范伟的演绎,这个词很快就传遍全国上下。在我们生活中,遇到难过伤心的事情的时候,使用这一词,也有幽默的意味。此处举几个例子:(1)好心帮忙反被打,让人的心拔凉拔凉的(《阜阳新闻网》2015年3月28日)(2)好大“三分雨”,浇得心拔凉(《济南时报》2015年01月10日)(3)刷朋友圈总有那么一瞬间心拔凉拔凉的(《苏州日报》2014年12月30日)
3.1999年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扒瞎”一词也成了一时经典。“扒瞎”在一些地区有瞎闹、打闹的意思。但是经过小品中的使用,让观众明白“扒瞎”一词在东北方言中有撒谎、胡扯的意思。经过不停地传播和发展,现在使用“扒瞎”的时候都有戏谑的意味。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1)你别扒瞎,没有那样的事(2)有人扒瞎你就信。
东北小品不仅展现小品语言生活化,也对宣传东北方言起到了促进作用。来自铁岭的民间艺术家赵本山无可置疑的成为1989年以来最为出色的小品演员,有人也称呼其为“东方卓别林”。以赵的小品为代表的东北小品语言上生活化。在艺术表现力上,东北方言比普通话更具备乡土气息、色彩更加绚烂、更加显示了小品在语言上的生活化的特点,让小品本身充满了人情味。例如,在《功夫》中,“大忽悠”说:“今年我要不卖他点啥,承诺三年的话题就无法兑现了”;还有像《策划》中“儿媳妇,整俩硬菜家来客了啊”;“说说吧,咋回事”(《出名》) ,“啥、整、咋”等词都是东北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使用的,他们不仅反映了东北方言的口语的一些特点,也使小品更贴近生活。语言环境的逼真让小品具有一层浓重的真实感,使观众觉得作品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真实的生活场景,是东北地区人们生活中语言的真实再现,是地地道道的东北黑土地上的东西。
三、东北小品语言风格的形成原因
语言的风格是在语言的运用中形成的。通过以上研究,对东北小品的语言风格可以进行简要的概括,大体可以总结成一个字:“俗”。这种俗不是低俗而是通俗。东北小品的“俗”具有简约化、乡土化的特点。东北小品多是创作者从自身的亲身体会有感而发,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通过生活中的普通人讲出的东北方言更能掷地有声。通过从微观到宏观的解读视角,让东北方言词汇展现出了极强的感染力和幽默。由于创作本身极其贴近生活,所以表演效果得到了大大增强。
1.创作群体相似的成长轨迹
语言的修养和习惯是人在幼年时期通过模仿。使用母语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也在于其对生活环境人群的语言使用习惯情况的认识。在东北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创作群体,早期都参与从事民间艺术的相关工作,清楚地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创作规律。他们深入了解熟悉了东北百姓口中淳朴的东北方言、积极幽默的性格。这些都是东北小品创作群体在生活中积累的宝贵财富。
使赵本山一夜成名的著名小品《摔三弦》的作者崔凯、李忠堂都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李忠堂少年时期就一直生活在农村,而崔凯是地地道道的东北农民,他们二人在作品中的东北方言的表现手法往往不谋而合。故此,崔、李二人在火车上创作了《摔三弦》。东北著名编剧何庆魁也从苦日子熬过来的人,他曾经是松花江上的打渔人。他的语言操练同样纯熟。这样一批从底层贫苦山村成长的艺术家们更加了解东北方言,使东北小品保持长期的通俗幽默、浅显易懂、以“俗”为美的整体风格,使作品能够雅俗共赏。
2.“二人转说口”对东北小品的影响
东北小品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特点,语言风格上的“俗”就是东北民间的审美特征的表现,而这种表现与东北民间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到东北民间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就东北二人转莫属了。传统意义上的“二人转”指的事男女搭档在舞台上唱词表演,常由于情节需要,二人转演员就需要停下来说一段,此处就是“说口”。与相声类似,一人捧哏、一人逗哏,内容上基本上是一些语言笑料,这也是二人转区别于其他戏剧表演的显著特点之一。包括赵本山在内的东北小品创作群早期多从事二人转相关工作,对二人转十分了解。“说口”对他们的影响特别深,例如在2000年春晚小品《钟点工》中,赵本山出场时也是以一小段说口开场;“睡得腰生疼,吃得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追求了一辈子幸福,追到手儿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再如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黑土说:“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钩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也是通过“说口”来表现出来的。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东北百姓的淳朴、幽默的性格特征。东北小品也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语言亲和力和趣味性,往往在人群中广为流传。
3.以“小人物”“小事情”为主的题材
东北小品塑造一大批小人物形象,如《牛大叔提干》中的牛大叔、《红高粱模特队》中的模特队长、《卖车》、《卖拐》中的范厨师、《昨天、今天、明天》中的白云黑土、《大观灯》中的瞎子和瘸子、《拜年》中的甲鱼大王夫妻等无法计数的深受观众喜爱的小人物形象。他们大都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普通人有着不同的身份,不一样的生活经历,然而他们身上却都闪烁着东北农民的淳朴和憨厚,也透漏着小市民的一点乐观和自利。在语言上,通俗真实,幽默亲切。
东北小品在故事上很少有什么大事,情节上很生活化。这样的设计虽然看着“小”而“俗”,但是却确实反映了人们所关的社会问题。社会心态问题,如《不差钱》、《策划》、《心病》,老年人孤独的问题《送水工》、《钟点工》,夫妻问题的《小九老乐》、《老伴》等。这些不需要过多哲理或论证的语言整体上形成了小品“俗”的风格,表现出东北小品的语言魅力。同时,不同题材对应不同的观众,使作品更显亲切,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从东北二人转到东北喜剧小品,东北方言也有着明显的变化。从“二人转说口”到小品戏剧语言。东北方言通过无时无刻不展现着它的魅力。东北方言通过东北创作群体的努力,将自身的幽默和通俗挖掘出来,增强了小品的表现力和趣味性,东北方言词汇已经在普通话领域中被广泛地引用和推广也为语言表演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1]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7.220页
[2]李海英.赵本山小品的语言风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3(3)
参考文献:
[1]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7:220-221.
[2]李海英.赵本山小品的语言风格[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8.
[3]阴艳,姜守斌.从东北方言看赵本山小品叙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D].社会科学报,2009(12):82—87.
[4]韩梅.从电视剧《刘老根》看东北方言的特点[J].长春师范学院,2007(3)101-102.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