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破戒》作为反歧视小说的不彻底性

2015-05-09 22:08罗睿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2期

摘  要:在现今的日本社会,存在着老龄化、欺凌等诸多问题。受歧视部落问题目前在日本仍然存在,是不容忽视的人权问题。《破戒》作为以受歧视部落问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受歧视部落民的生存状态,本文将探讨《破戒》作为一部反对种族歧视的小说的不彻底性。

关键词:告白小说;社会小说;部落问题

作者简介:罗睿(1989-),女,汉族,四川万源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日语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2

长篇小说《破戒》是岛崎藤村转向小说领域的最初的作品,同时也开创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

一、围绕作品《破戒》的评论

从出版到现在,关于《破戒》的评价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是围绕《破戒》是表白自我的“告白小说”,还是反映社会问题的“社会小说”这个问题所进行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藤村把自己的思想和痛苦寄托在主人公丑松身上,通过丑松来表白和剖析自己。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通过描写丑松遭到的世俗的蔑视,来表达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同情,以及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平野谦曾说,“《破戒》是作为对社会的抗议、还是自我意识的苦恼来解读,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奇怪。”平野谦认为应该全方位把握这两种观点,在此基础上对《破戒》再次进行评价。我赞成这种观点。这部作品如果不考虑社会的偏见这一问题,将无法理解主人公的苦恼。即离开了部落问题便无法解读丑松的苦闷。丑松的苦恼具有与内心和外在环境这两方面进行斗争才能得以解决的特质。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部作品是“告白小说”和“社会小说”的结合物。

持“社会小说”这一观点的人也没有取得一致的见解,围绕着是否是歧视小说而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

野间宏曾如是否定过《破戒》,“丑松在自己的学生面前下跪,坦白自己的出身,然后为追寻新生活前往德克萨斯。显而易见对于部落民问题藤村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破戒应是带着把父亲的告诫完全抛到一边的决心,主动打破这个禁戒,向这个封建的不合理的社会宣战。前往德克萨斯寻求新生活只是一种逃避。这是这部小说最大的问题所在。”

受歧视部落的人们主动开始着手消除歧视的运动,并与1922年结成水平社。关东水平社于1929年,以十六年前的《破戒》结尾处丑松前往德克萨斯是一种逃避行为为由,要求禁止发行此书。

时至今日,在部落解放运动中,丑松已成为隐藏自己的出身而不投入到运动中来的人的代名词,成为大家批判的对象。

二、围绕歧视、反对歧视的争论

丑松听从父亲的告诫,隐瞒自己是部落民的出身,最后打破了这一告诫,向周围的人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对自己一直隐瞒至今的行为跪地道歉。启程去德克萨斯寻求新天地。如野间宏所说,“前往德克萨斯寻求新生活只是一种逃避”。即使作者本人并无此意,这也成为被贴上“歧视小说”标签的一个很大的理由。

北小路健曾如是说道,“《破戒》确实有歧视小说的一面,但是,如果出版时加上恰当的解说,倒不如说是一部优秀的反对歧视的小说。目前,很多人通过阅读《破戒》一书,意识到这样的社会问题,并认识到这种歧视的不合理性。”。

不能否认带歧视性的描述可能伤害到受歧视部落出身的人。可是对受到压迫的受歧视部落民们,毫无疑问藤村给予了深厚的同情。

丑松受到连太郎的鼓舞,认为“同样是人,单单只是我们受着这样的蔑视,毫无道理。”“我也是社会的一员。我也同大家一样拥有生存的权利。”。

丑松所在学校内部的问题、周围的人们对待部落民的冷淡的歧视态度、以及目睹了敬之进一家的悲惨状况,丑松对现实的认识也急速地发生着变化。在这里有对被社会所虐待的同胞们的同情,也有跟封建陋习进行较量的姿态。

我认为《破戒》是一本优秀的反对歧视的小说。之所以会有歧视小说这一观点,原因在于反对歧视不够彻底。

三、作为反歧视小说的不彻底性

部落民问题一直是日本关系人权问题的重大社会问题。明治政府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在新的社会阶级制度中设立了“新平民”这一阶级。明治四年解放了受歧视部落民,并颁布了部落民与普通平民拥有同样的地位的解放法令。这仅仅只是形式上的解放,对于部落民而言,居住、职业、入学、升学、社交、结婚等一般市民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行政措施上的保证,不仅如此,部落民世代相传的职业被政府所培植的产业资本家所取代,部落民陷入更加贫困和被人歧视的境地。

藤村在执笔《破戒》之前,对部落民的实际状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有关《破戒》的材料,如长野高远受歧视部落出身,并在长野师范教授心理学的大江磯吉被学校驱逐后,投身于部落解放运动,后被政敌所暗杀。在附近信州一学校,目击了毕业于长野师范的一名教员因受歧视部落出身而受到排斥,并被免去教书一职,这些事件成为《破戒》一书创作的直接动机。

文中多次出现歧视性措辞和描写,例如,丑松在学生面前为隐瞒身份一事跪地致歉,“是的,我是秽多,是调理,是不洁的人。”。秽多还被称之为四足(四条腿的动物)。这些词汇现今已成为禁语。的确这样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落民的现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伤害到了部落民的感情。

我们来看看银之助这个人物形象,他的确是拥有逻辑性判断能力的新式青年,但是他也认为像连太郎那样的部落民在思想界崭露头角是不可能的事情,并认为连太郎之所以有此成就是因为“有病”。同时,他还认为部落民是“下等人种”,没有能力做普通人的工作,这位所谓的新式青年也充满了偏见。作品中的银之助说过:“秽多被驱逐?这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对于这样的银之助,藤村直到最后也没有给予任何的批判。

作品中猪子莲太郎对丑松这样说道,“可是你想想,想想高柳的行为,就算我们是无知而卑贱的人,践踏我们的尊严也应该适可而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受歧视部落解放运动家的连太郎都认为部落民是卑贱的人种。

活跃于受歧视部落解放运动的连太郎的思想也具有不彻底性。他没有认识到部落民不是与生俱来的卑贱者,而是不合理的封建社会的产物。

在作品中,作者个人的偏见随处可见。第二主人公银之助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也见过很多新平民。从那皮肤的颜色就能看出与普通人的不同。是不是新平民看脸就能知道。而且被世人所排挤,性格也显得乖僻。当然咯,新平民中也不可能生出坚强的男子汉。为什么那些家伙还一心想要钻研学问呢。”,“秽多有一种特别的味道,闻闻你就知道了。”等带有偏见的看法。

我认为在这里作者对部落民有人种偏见。藤村通过肌肤的颜色、容貌、味道等歧视性眼光来判断部落民。也就是戴着有色眼镜来观察部落民的。

结尾去德克萨斯,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这是丑松的失败。丑松虽然在思想上觉醒了,但没有与自己的命运和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斗争而选择了逃避。《破戒》这部小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旁观者的同情

《破戒》中丑松如是感慨过自我的觉醒,“我为何要学习,变得向往正直和自由,要是不知道人人平等这种事情,便安于现状接受世俗的歧视了。”丑松拥有新时代的新思想,接受了新式教育,想要改变这旧社会。但是,他在社会的原有秩序和根深蒂固的偏见面前不堪一击,最后选择了逃避。丑松的自我表白只得到了个人心理上的救赎而已。

关于《破戒》中的歧视性描述,就作者的立场而言,当时的藤村对于部落民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作品可以看出藤村承认部落民所遭受的歧视和迫害这一事实。在当时,藤村不可能赞成部落民所遭受的歧视性待遇和这种歧视意识,但也还没考虑到要积极地改变这种现状。倒不如说藤村认识到了这种不合理的歧视和迫害现象的存在,但无奈难以改变这样的现实。

综上所述,藤村以一个旁观者的同情的态度写下了这部作品,也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而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不免反对歧视进行的不够彻底。我认为《破戒》是一部优秀的反对歧视的小说,因为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而未能解决实质上的问题。但也能窥见作者对部落民这一社会问题的关心。

参考文献:

[1]吉田精一.『島崎藤村』[M].桜楓社,19817年7月

[2]平野謙.『島崎藤村』[M].岩波書店,2001年11月

[3]野間宏.『野間宏作品集12』[M].岩波書店,1988年7月

[5]島崎藤村 著;许昌福 译.《破戒》[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