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阳阳 蒋硕华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课题项目《王以敏诗歌研究》(项目编号14JDY013)。
摘 要:晚清诗人王以敏早期诗集《檗隖诗存》初集,收录了诗人自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的1249首诗歌作品。王以敏早期诗歌创作丰富,虽传世甚少,却足以见其真诚的性情特色,还能从中窥视出诗人心绪的起伏之态,对于进一步研究王以敏颇有裨益。
关键词:王以敏;《檗隖诗存》;初集;早期诗歌
作者简介:
蒋硕华(1990-),女,苗族,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粟阳阳(1988-),女,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02
一、王以敏其人
王以慜,又名以敏,字梦湘,一字子捷,湖南武陵(今常德市)人,晚清诗人。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卒于国民十年(1921年)。其祖父王德宽曾任济南府同知;其伯父王成谦官山东道员,加布政使衔;其父王成升,官山东知县,王以敏从小便在济南长大。同治十二年(1873),19岁的王梦湘乡试中举,先后曾任河督及山东巡抚张曜的幕僚。清光绪十六年(1890),36岁的王以敏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任甘肃乡试正考官,后为御史,官京邸八年。留京任职时,夫人陈淑人病逝,长子传经和儿媳朱氏、孙慎儿相继殁。王以敏不谙官场玄机,终被外放,改任江西抚州等地知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以敏弃官返回故乡湖南常德。他易名文悔,字古伤,从此不再吟诗作词。乡居十年,67岁时病逝。他遗命家人,不在墓碑上刻以官位,而署有清诗人王梦湘之墓。
王以敏“为人伉爽任气,刚直不挠,善博辩,议论古今事,多有创解,于人鲜所屈服,尤謷訾当世诸新政。”少时才名极盛一时,与龙阳(今汉寿)易顺鼎齐名;同王先谦、王闿运被称为“湘中三王”;英彦乐与之交,《檗隖诗存》初集中就多有与易顺鼎、蒋其章、蒋师辙等唱和的诗歌。王以敏为诗才思横逸,天骨开张,多山川游览之作;诗学宋人,风格奇崛,尤以词名。王以敏早岁多缘情绮靡之作。中年以后,诗思壮阔,声调益高。晚年格调感伤,多有怀念清室之作。著有《檗隖诗存》正续集二十卷、《檗隖词存》十七卷(别集五卷)、《湘烟阁诗钟汇抄》二册等。本文将以清光绪十七年王以敏《檗隖诗存》初集(十二卷,末一卷)刻本影印本为蓝本,对王以敏早期的诗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二、王以敏早期诗歌
(1) 诗歌概况。
《檗隖诗存》初集(十二卷,末一卷)收录了诗人从甲戌年(1874年)到甲午年(1894年)十二月二十年间共一千二百四十九首诗(含卷末《和陶集》)。王以敏同治十二年(1873)乡试中举,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期间时隔十七年。从王以敏的生平和《檗隖诗存》初集诗歌收集的年限,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诗人的心绪必然经历过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将《檗隖诗存》初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卷一《始存集》甲戌年至卷八《济上集三》己丑年(1874-1889),这是王以敏由十九岁乡试中举后,历经十七年还未有何建树,心绪起伏由高到低的一个阶段。从少年始就被冠以才名的王以敏,十九岁乡试中举,可谓仕途无量,雄心勃发,正期翼着能再攀高峰、大展宏图之时,却步伐阻滞,生活受难,心情苦闷;再加之王以敏本身就喜爱游历山川,这时期他诗歌的作品,大多是寄友怀思和游览山水之作。第二阶段,卷八《济上集三》庚寅年至卷十二《东归集》甲午年十二月(1890-1894)。这是王以敏高中进士后四年,也是历经十七年的苦熬高中,心绪由低到高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王以敏虽官京抵,却不谙官场之道,无所适志,于是纵情山水,肆力诗词。与王以敏同年的进士王乃征在为其写墓志铭中就言及王以敏“性嗜佳山水,生长齐鲁,攀跻泰岱,历秦陇,南登罗浮,皆见于诗。”
(2) 诗歌的主题内容。
1.山水诗。纵观王以敏早期的这一千二百四十九首诗,无论哪个时期、哪种状态的王以敏都喜将自己的情感寄于山川江河之中,通过不变的自然景物来表述自己万变的愁绪。不论是《游皋兰山》的借景抒感之作,还是《独游天宁寺》的履步闲游之叹,亦或是《白鹤泉》的由景触情之唱,王以敏都将自己的所感所叹依托于山水林寺之中。他游历在名山大川之间,每到一处几乎都诗兴勃发,借自然之山水来蓄抒自我的心绪。如:《六盘山》、《游天平山》、《登岱绝顶放歌》、《露筋祠》、《游焦山》、《登崑山》、《苏堤》、《紫云洞》、《大姑山》、《小姑山》等写游历的诗作比比皆是。
2.寄友诗。王以敏自小就有才名,英彦又乐与之交。虽然为人带许清狂,但交游十分广泛。《檗隖诗存》初集卷的序就是赵国华(菁衫)为他所写,还有山阴陈锦、金壇冯煦、元和陆懋修、乌程施补华(均甫)等为他所作的题跋、题诗。细数王以敏在《檗隖诗存》初集中的寄友诗,他直接题及最多的便是自少与其齐名的龙阳易顺鼎(易实甫),全集共有23首含“实甫”二字的诗题,共40首诗,还不包含诗文中提及易顺鼎的诗歌;其次是写与蒋师辙(绍由)的,共14首含“绍由”二字的诗题,21首诗。《晚晴簃诗汇》中就收录了王以敏写给易顺鼎的《怀易五实甫赋寄都门》。还有《寄怀伯遴次韻》、《赠郯城令殳丈冬伯》、《怀菁衫先生》、《题徐受之明府寿兹佳处茆庵图次韻》、《寄呈陈画乡年丈锦历城》等等怀友寄情之作。
3.抒愁诗。过隙生曾在《明湖客影录》中有诗云:“济南泉水女儿喉,写入浮踪动九州。不有老残工妙笔,何人识得梦湘愁!”这个“愁”字,绝非信手拈来。王以敏自言四岁知愁,多愁善感的性情是自幼而生的,自六岁丧父,刚乡试中举,抚养他的伯父就去世了,接着兄长以懃卒;到踏入官场,志愿难抒,不谙世事,妻子与儿子也相继离开。王以敏一直遭受着生活、事业的双重打击。愁苦相伴,积郁于心。卷一《始存集》的第三首诗开始就有王以敏专门写给兄长子能(王以懃)的诗,卷二的《别亡兄灵》(1880年),是其专门弔念兄长逝去的。但是,诗人并没有长辞言觞的来表述自己失去亲人的悲恸,全诗“几年秋塚哭方千,独雁飘零影益寒。今日香灯网尘里,可能重为劝加餐。”共短短二十八个字,隐喻出诗人的悲伤与缅怀之绪。再看卷十《出山集》的《许文仙屏河督振褘侧室梁淑人挽诗 梁番禺人》,这是诗人写给侧室梁淑人的挽诗,其中第二阙的“心如莲薏忧谗苦,力尽蚕丝续命难。”“青山同穴言犹在,迟我西陵话夜寒。”两句情感表达的稍强烈些;这让我不由联想到诗人在诗存第一页的简介中就说到的“皆以‘高名、‘淸狂自负于世”,内敛与张扬而并存。
4.和陶诗。和陶卷置于《檗隖诗存》初集卷末,共收录了王以敏自辛巳年(1881年)至乙酉年(1885年)间所作一百二十三首和陶诗。王以敏并非和陶诗的首创者,在他之前曾涌现过多次的和陶高潮,但是,作为“其中之一”,王以敏的和陶诗并没有脱离他实际的生活境遇,只是在特定的境遇下借助陶渊明的酒盏来浇灌自我,在学习陶诗的过程中抒发自我的真实感受、融入自我的独特风格。一句“谁遣天池鵾,困此坳堂杯。”(《乞食》)足以体现王以敏的“清狂”之态。再者“冯驩食无鱼,起歌弹铗辞。”一句,用“冯驩弹铗”的典故来借喻诗人有志难抒的忧郁之感也是昭然若知的。虽然王以敏没有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但仍然可以从王以敏的和陶诗中隐隐感到他的“归去”之心。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王以敏在和陶《拟古九首》其八尾句说到“无才日衰病,已矣非吾求。”虽不同于陶渊明对官仕政途的灰心,但也表露出王以敏“才无所施”的失落。我想,正是王以敏这种直言的泰然之态,让他更具自我的独特魅力。
三、王以敏早期创作
也许是因自身性格和遭遇的影响,王以敏早期是诗歌创作几乎都是出游和聚友题材,诗文基调也都含有丝丝忧狂之感,虽然诗人曾组织“湘烟阁诗钟社”,与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把酒唱酬,但是却仍旧难以抚慰诗人内心的清郁之绪。
1.郁狂的诗歌基调。《檗隖诗存》初集《始存集》的第一首诗《赵北口晚渡》(1874年)的最后两句是“驱马宁不荣,吾生究何足。他年会有约,松下结茅屋。”难免让人有所遐想;乡试中举才一年就发出如此感慨,又放在诗存的第一首,也隐约为整本诗存的情感定下了基调。再看后来的《别母》、《忧旱谣》、《兰陵曲》等诗歌,风格题材各不相同,却都蕴含一丝清愁。可就如《兰陵曲》序中所言“李师师立传以为身,虽沦殁,不可使佳人不传”“珉贱玉者靡靡皆是”又怎能因他人之故,殚自我之忧。仔细品读王以敏的诗歌,隐隐中都带许忧郁,但仍可窥其清狂之态,内敛与张扬并合的矛盾体。他不会很强烈的表述自己的心绪,却赋予借喻之物他的印记,让人一看,就能读出诗人的悲慨和不服,不屑和无奈。
2. “湘烟阁诗钟社”。王以敏曾组织“湘烟阁诗钟社”,与一些友人交游聚会,诗词唱和;徐寿兹《湖桥春影图题词附》跋云:“丁亥(1887)春仲,与同里孙蕴苓承鉴、张采南颉辅同客济上,得识湘南王梦湘以敏、浙江蒋子相其章、蓝六屏庆翔、山左毛芗林庆澄、稚云承霖,尊酒倡酬,时有佳节。”便可见他与蒋其章等人在济南诗酒唱酬活动之一斑;《檗隖诗存》初集中也收录了其聚游时所作诗歌。如:卷七《前赋杂感绝句 受之、采南均有和作,再用旧韵答之 二十首 客节署珠泉行馆作》(1887年)、《新秋十日,偕萨克达子蕃部郞招同赵菁衫观察、李峻臣中翰、陈鹭洲司马、蒋子相、吴康之、屠星若、陶廉洤明府、石砺斋、赵小鲁孝廉、萧绍庭上舍、张子澜茂才集湖上举行诗钟秋社,未至者陈冠生殿撰、毛芗林部郎、潘仲年司马、王鹭田别驾、王伟云明府、吴伯和参军、朱亮卿孝廉、毛植芸明经、严康甫金子绳上舍也,翌日得集禊帖诗四章,赋呈菁丈兼示诸子》(四首)等,诗中描述了其与赵国华、蒋其章等一批文人会集大明湖畔,举行诗钟秋社的情景。王以敏在《新秋十日……翌日得集禊帖诗四章,赋呈菁丈兼示诸子》中咏道:“寄迹幽兰室,清觞亦快然。”(其一),“长年虽碌碌,此日足欣欣。”(其三)又谓:“相期叙长日,此会尽清流”(其二), 他们效法魏晋林下之贤,自比清流,寄情于山水之间,抒写自己的襟怀。
在《檗隖诗存》初集的千首诗中,写景、咏物、叙事、抒情、怀古、寄友、记游等均不乏佳作。诗人纵然饱经仕途的阻遏及生活的忧患危苦,但他仍旧没有舍弃自身的淸狂之质,其诗隐蕴深情,隽含忧郁,隶事精切,行云流水,丝毫不觉斧琢痕迹。王以敏的诗歌“俊逸”、“清遒”,造诣都较高。王乃征也说王以敏“为诗才思横逸,天骨开张。其持论专主学杜,而极诋时人崇尚西江之弊。词则规抚白石,务为清邈。”他自负大才,有着为国为家的大志,但屡屡受阻,却又有着清狂的操行与矛盾性格,在困顿中坚持自我之理想信念, 坦然地直面惨淡的人生, 让人不自觉被他的诗歌所吸引,进一步去解读他诗歌作品中的独特蕴意。
参考文献:
[1] 王以敏.檗隖诗存. 清光绪十七年刻本(复印本)
[2] 汪兆镛.碑传集三编.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9年9月(王乃征.
《清诗人王梦湘墓志铭》)
[3]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
[4] 严薇青.《清诗人王梦湘墓志铭笺证——关于《老残游记》中的“梦湘先生”
为纪念刘鹗逝世八十周年作.山东: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5
[5] 李来涛. “梦湘先生”补说.北京:中学语文教学, 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