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东·斯捷潘诺维奇·阿连斯基(Anton Stepanovich Arensky),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曾跟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作曲,同时也培养了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著名音乐家。
关键词:阿连斯基;作曲家;民族性
作者简介:尹群(1983-),女,籍贯:山东,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硕士,高师演奏与教学专业,西华大学艺术学院青年教师,主要从事钢琴演奏、钢琴教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2
阿连斯基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学生。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强力集团核心人物,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中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致力于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创作出大量既有独特艺术个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作品。阿连斯基在音乐的素材与动机上,深受其老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但在其音乐的表达形式上,阿连斯基确更接近于“西化派”的柴可夫斯基。从他的音乐作品中,也可反映出俄罗斯国家的严肃音乐当时在欧洲主流文化的阴影下摇摆在“本土”与“西化”路线上的矛盾。
1.简述阿连斯基的生平及创作
安东·斯捷潘诺维奇·阿连斯基(Anton Stepanovich Arensky),1861年7月出生于俄罗斯西北部的诺夫哥罗德,其父母是一对业余音乐家。他9岁时开始作曲,并写出了一系列的歌曲和钢琴作品。
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时,阿连斯基跟随强力集团核心人物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作曲。与此同时,兼修指挥与钢琴演奏。1882年,阿连斯基以最优秀的成绩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直接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任和声和复调教授。从1890年代中期开始,阿连斯基在钢琴和乐队指挥上的才华被公众开始注意。由于他在莫斯科期间曾经担任过俄罗斯合唱团的指导,使得阿连斯基对指挥这项事业驾轻就熟,并且当时他在指挥上的成就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他作为一名作曲家的身份。
1894年,由巴拉基列夫的推荐,阿连斯基接替巴拉基列夫出任圣彼得堡皇家教堂音乐总监职务。于次年从莫斯科音乐学院辞职,辞去了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的工作,迁回圣彼得堡。1895-1901年间,因阿连斯基同时领导宫廷唱诗班,于是他经常活跃于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专门从事创作和演出活动。 1901年阿连斯基辞去皇家大教堂音乐总监的职务,把余生都贡献给了自己最喜爱的作曲事业,也经常以声名显赫的钢琴家和指挥家的身份频繁地出现在俄罗斯和国外音乐会的舞台上。
1901年之后,阿连斯基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圣彼得堡度过的。根据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叙述,由于阿连斯基早年沉迷于酗酒和赌博,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生活状况也非常糟糕,晚年患上了肺结核。1906年2月25日,年仅45岁的阿连斯基因肺结核病在芬兰佩尔基亚维的一所疗养院去世。
阿连斯基的作品有3部歌剧,2首弦乐四重奏,2首交响曲,但最著名作品是钢琴协奏曲,D小调钢琴三重奏(纪念大提琴家达维多夫),弦乐曲《柴科夫斯基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Tchaikovsky)和许多钢琴曲。著名的声乐浪漫曲有:《别点火》、《秋》、《打碎的花瓶》等。另著有《和声学》和《曲式学》教科书。
2.音乐背景
19世纪的欧洲,随着农奴制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音乐艺术也逐渐从封建主义的束缚和教会的压抑下解放出来。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一批音乐家,在音乐的创作中把对现实的不满和困惑以及追求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因此文艺格局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音乐发展呈现出了多样性和民族性。
19世纪的下半叶,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相同,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一批音乐家,在艺术上主张创造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在俄国和东欧地区,民族乐派出现。这些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致力于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创作出大量既有独特艺术个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强力集团就是民族乐派的代表。
但与此同时,在同时代的俄罗斯作曲家中也有另一批作曲家,虽然他们有时也采用俄罗斯民歌音调,但是在作品题材和音乐风格上,确并未刻意追求民族化和民间性。柴科夫斯基等一些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虽充溢着俄罗斯民族气质,但由于吸取西方音乐形式语言的传统经验,广泛涉猎西方音乐体裁,因而被认为是与五人团的民族主义相对立的世界主义者。
3.阿连斯基的创作风格及特点
阿连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时,与柴可夫斯基成为同事并且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强烈影响。在他早期op.4的作品中,既可以听出他的老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擅长使用的东方情调和民歌舞蹈元素作为素材的手法,也能从他带着的伤感和沉思及其中突然的转调德尔慢乐章里中听出如同柴可夫斯基在的《曼弗雷德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里的曲调。而这一特点在他另一部作品中同样出现,在他的《d小调第1号钢琴三重奏Op.32》这部作品中,可听出受到门德尔松和鲍罗丁的影响,然而又如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50号钢琴三重奏。
阿连斯基同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中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致力于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创作出大量既有独特艺术个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在音乐的素材与动机上,深受其老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但在其音乐的表达形式上,阿连斯基确更接近于“西化派”的柴可夫斯基。
阿连斯基的音乐风格也是经历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强调“民族性”,到九十年代更尊重德奥音乐的传统注重“世界性”的过程转变。经历了严格而传统的学院作曲教育之后的阿连斯基,将所掌握的这个时期的创作典型技法运用于自身创作,同时把俄国民族乐派与当时西欧音乐主流的音乐精髓相结合,使其作品的音响效果和创作思路,都表现出融会贯通的特点。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论文”作品QP.4受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强烈影响,到1894年作品OP.32,D小调钢琴三重奏被专家形容为“柴可夫斯基式的折衷主义”,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创作手法丰富,既不排斥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也不只强调音乐的民族性,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上做着大胆的结合与创新。阿连斯基的音乐不管采用了怎样的技术手段,都表现出作曲家的真实感受,他的作品多表现抒情与哀悼情绪,忠实地再现人类精神的本质和人的灵魂。
他继承俄国音乐创作的传统,同时也关注当时西欧国家的音乐与创作,注重俄国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他是那个阶段俄国音乐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特别是阿连斯基几乎担负着当时俄国音乐界关注但却充满争议的角色。他的老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评价他:“在他的青年时代,阿连斯基并没有从我的影响中脱离出来,此后的影响又来自柴可夫斯基。他很快就会被遗忘。”分析这段话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的音乐融入性太强以至于个性不够太强烈有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在他早期作品如钢琴协奏曲和第一交响曲中,在钢琴方面似乎是受到肖邦的影响,而在乐队和室内乐作品方面则又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影响。
阿连斯基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的创作思维活跃,创作需求旺盛,他的作品既有歌曲,独奏曲等小型作品,也有大型交响曲,歌剧等。他的作品旋律优美、织体清楚,形式精美,感情真挚,富有诗意。他对艺术歌曲的创作观念以至后来影响到拉赫玛尼诺夫对于俄罗斯歌曲的观念。在100年之后的今天,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演奏录音。由于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室内乐和歌曲领域,最好的作品都是比较短小的,如独奏钢琴作品和艺术歌曲等。后人把阿连斯基看作一位音乐上的“Miniaturist”——一位音乐上的“缩微画家”,
结语
阿连斯基的创作,体现了他所具有的一种“融合性”。阿连斯基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并没有脱离社会,历史环境而独立存在。从专业层面上来讲,阿连斯基的音乐是对俄国音乐一贯风格的继承,并与西欧音乐融合的典范,其实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另一种持续。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俄罗斯音乐在反批判西方运动中确立民族主义,又在民族乐派的发展和巩固中进行了大的音乐融合。
参考文献:
[1]《钢琴音乐简史》(美)F.E.科尔比/著 刘小龙 孙静 李菲菲/译 2010年2月第一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
[2]《西方音乐钢琴概论》张式谷 潘一飞 编著2006年2月第一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
[3]《外国音乐词典》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编译1988年8月第一版 上海音乐出版社
[4]《阿连斯基钢琴练习曲四首》乐谱(俄)阿连斯基 2009年4月 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