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与其鬼神观的矛盾

2015-05-09 19:32何纯卫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1期
关键词:认识论

摘  要:从墨子自身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及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三表法来对其鬼神观进行分析验证,通过此验证来揭露其自身证明方法与结论之间的矛盾,以此来分析其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关键词: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鬼神观

作者简介: 何纯卫 (1990-),男,汉族,广东汕尾人,西藏民族大学2013级中国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2

墨子(约前468年——前367年),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所创立之墨家,从战国一直至秦汉,与儒家并称为其时的显学,《孟子·滕文公下》载孟子话:“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瞿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1]是处为批评杨墨之言,但是我们可以从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以看出杨朱两派其时于天下信徒之多,受众之广。其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墨家在当时的存在是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的:其站于生产者和普通群众角度上所推崇的实用主义的主张和兼爱非攻的思想,及在生产生活上注重科技发明的实践。这一系列的思想主张为核心的学说为墨家学派吸纳了众多的受众。而且从后世科学精神要求和人类主体的观点来看:墨家的学说更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对个人主体的重视。其虽具备了后世科学研究初步要求的科学性,本文着重分析的是墨子思想里面所体现出来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鬼神观的矛盾。

一.墨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1.本体论

关于世界的本体论的认识,东西方皆有不同的见解,主要是物质与精神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古代中国,世界本源来源一说,亦是众说纷纭:有庄子所说的:”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2]也有类似于儒家及其后学者所推之“天”“天道”“理”“气”等。而墨子对于世界本源的解释更倾向与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学者对之于世界来源的解释。墨子认为天地万物起源于具体的某一存在的事物“《经》上说: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端是点,若尺之端);《经说》解释:端,是无间也“[3]从墨子的言论来看,世界是起源于有,由类似于”端“这样的细小东西组成。”端“是最小单位,由此而再不可分。因而墨子对于当时可见可视世上能有之物是抱持由有之”端“而生,而且墨子在其认识论的名实观里也是”以名举实“”拟诸形容,像其事宜“这样的概念,这便说明了就算是事物的名称,事物不是由其名称所得来,其名称主要是用来明确指代何种事物,只是起到一个代表事物的作用,这也便是承认了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再加之墨子对于世界生于有,而由”端“这样的类似于原子的细小之物所组成,这便说明了其对世界本体的认识是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

2.认识论

上面说到了墨子对于世界起源认为其物质第一性的观念,这也确定了其在名实观方面的思想,确认了物质第一性以此为主体,关于认识论其他方面的学说亦由此而加以衍生。“墨子在其宇宙论中曾经规定:‘力,形之所以奋也。‘生,形与知处也。人的形骸是物质,其本身必然具有知的能力,感官能觉,心官能思。人们的认识则在这种物质基础而发生,先由感官摹写客观事物的情状,而后由心官以虑以思而成概念们这是墨子认识起源论的基本观点。”由此我们亦可以观出,墨子对于认识论更主要持有的观点是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要是人的感官与心智机能对于客观外界事物所作出思虑,实前名后,思基于实。

再者,墨子对于知识从其来源来说分为三类:“《经》上说:‘知:闻,说,亲。《经说》解释:‘知:传受之,闻也,方不瘴,说也,身观焉,亲也。”[4]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墨子对于知识来源的分类主要是从听知传授,到聊天对话从书上叙说处得到解释直至最后的自己亲身体验的一个过程,所了解知识的等级与层次亦是随着而上的。因而我们可以得知墨子在知识论的认识过程中更重视一个亲身体验以及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更多是在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前提下人作为主体对自己的经验体会所进行的总结来作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在此体现的更多是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立名实的基础上,及在推论确定事物之有无的情况下,墨子提出三表法:“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发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源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三表所说可以说是立名的一个准则,也是一个法律和规范。也是对事物来源与评价的标准,但是在这里墨子所最主要想要表达的还是一个立言的标准和来源的问题。墨子对于事物名实的成立须从三表来确立:有本之者:事物的确立必须有一定历史的依据和先王圣人的确认才可成立;再者还要符合有原之者:即百姓生活中确实会所见所闻说触及之事物,此为二;第三还要符合何用之有:要可以发乎刑政,可以对百姓的生活生产和国家的安定有所益处的。只有符合这三点,才能称之为一个事物成立的完全条件。

二.个体立论与其鬼神观的冲突

墨子明鬼的传统与其出身国家亦有不可脱离的关系,墨子是宋国人,鬼神之说在宋国一直长盛不衰,这是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再者,是关于对三表法的错误应用。墨子三表主要依据古者圣王之事和百姓耳目之实和社会人民功用出发。《明鬼》篇中便以“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偿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若莫闻莫见,则鬼神可谓有乎?”以“众之所同见,与众之所同闻来论证鬼神的存在。还有后者引用一系列《夏书》《商书》《周书》中古代圣王先贤所述之鬼,来强调鬼神的存在。但恰好就是因为如此般的强调,则让墨子掉进了自己所设立的陷阱,如墨子先前对于古书中所述之物如凤凰,那是因为为先古之物,曾经有过而今是消亡了,那是存在于书上之存在,于现实之今是没有的,所以凤凰一词更多是作为一个名词存在的意味,此理亦同样适用于鬼神,鬼神在三皇五帝时候书籍记载中确实存在,那只能证明的是鬼曾经存在的概念,也许过去存在,也许现在也存在;但也许过去存在,现在不存在了。首先墨子在这里应用的是上古之书,证实的是一个过去存在的道理,如仅此来探讨,此说法是成立的。但是墨子于《明鬼》篇中又是如是说道”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之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如是般说则人死后亦有鬼,则三皇五帝之时及墨子所在之时及现在之时亦时刻有人死亡,则鬼之存在是永不消亡的。因而墨子在此用有本之源更多说明鬼神自古存在至今的缘由。而其后”生民以来者,亦有偿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来证明鬼神是确实存在之物,但是这里所指是有偿,并不是众——如其有原之者所述之察百姓耳目之实。只是以有偿来代替了整体和大部分的百姓,这里便把其整体及广大的范围缩小了及个体化了,其对此的解释更是选择了避而不谈。最后,关于其三表之有用之者,其所要表达的是鬼神对于人世间善恶好坏的一种奖赏与处罚”故鬼神之明,不可为幽涧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如若世间果真有着明天志之鬼神若者,则墨子所处其时战乱不休,生灵涂炭,暴行暴君不断,人伦相践,则鬼神之明从何体现,从何实施,鬼神从何而来。因而墨子鬼神之说如从有本之者,则还无矛盾之说,但是从其三表之后两者即有原之者和有用之者而言,则证明与结论便已是相互矛盾,再与其朴素唯物论的倾向及经验实践主义的认识论亦是相互矛盾的。

三.结语

关于西方对于本体论的探求一直都是物质和意识的斗争,其实我们在不可否认物质存在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意识也即是思维的重要性,但是物质的存在,没有思维的推动的话,那么世界将永远是原始社会,外部现状将没有一丝的改变。归到学说,其实也是思维的学说,学说只是体现了思维的一种需要,思维的需要其实也即是人的需要。由此而言,归结到底墨子学说鬼神观的解释,更多是从其兼爱非攻的思想主体及所代表学说立场所出发的,只是学说体系的的需要罢了,为现实与此在彼岸做了一种调和,但是恰恰这种调和却和其自身的思维逻辑与崇尚之推理方式发生了矛盾,此处值得我们深思推敲。

参考文献:

[1]《孟子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北京 1960 155页

[2] 《庄子浅注》 曹础基著   中华书局 北京2002 21页

[3]  《墨子校注》吴毓江撰  中华书局 北京2006 468页

[4]  《墨子校注》同上  471页

猜你喜欢
认识论
陶德麟先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基于《实践与真理——认识论研究》的考察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主旋律”:一种当代中国电影观念的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四个意识”落实问题浅析
论自然化认识论的概念及其两种研究进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难题与出路:从参与者的视角看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