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秦思想家对于理想社会的建构体现着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政治思想的诉求。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在春秋末年阶级改革带来巨大社会落差的背景之下提出的政治愿景。虽然老子的这一社会构想历来被认为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其基于道家思想而对社会现实进行的理性否定,以及其对社会建构进行的反思和批判都体现出了其思想本身所具有的预见性,这些内容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社会;思想
作者简介:王淏(1990-),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献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01
一、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
老子政治哲学中最重要的主张便是“清静无为”,以期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境界。清静安稳,与民休息,是稳定民心不乱的前提;顺应规律,不以烦政扰民,是富民养民的基础;无所妄欲,俭啬去私,是民性朴素自然的保障。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执政理念下对统治者自身所提出的要求。
在其清静无为的思想指导下,老子总结出四种执政模式:“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理想的模式是执政者作为人民不易察觉的存在,统治秩序井然,人民生活有序;其次,是执政者得到人民的亲近和赞誉,庙堂与江湖存在沟通的管道;再次,人民畏惧执政者,而这必是君主妄为,人民心生怨念,已离亡国不远;最末,人民轻侮执政者,揭竿而起,政权覆灭犹未可知。“太上”的执政模式是执政者“希言自然”的结果,减少施加繁苛的政令,顺应自然之道,以道养身,行不言之教,最后做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二、老子的“理想国”
老子不仅提出了他认为最具效果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模式,而且还白描出了根植于其无为思想之中的理想国的设计图。
老子的“理想国”是根植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的。有学者认为“‘世衰道微本来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们的共识。孔子是这样,墨子是这样,老庄学派更是这样,他们批判现状更为尖锐”。在老子学派的视域中, “社会的发展呈现下滑的趋势,当今社会的礼仪制度,不过是道德沦丧之后的产物,目前的世道正处于衰乱之中”。因此,老子“一方面批评礼对于人性的拘束,另一方面向往于道的境地”,而符合于“道”的理想国超乎于“礼”之外,印证了老子返朴归真的要求。
老子设计的“国”虽小,但却具备了五脏俱全的社会功能。在理想国的建构上处处流露出其合于“道”、追求清静淳朴的思想特征,面对尔虞我诈、纷乱造作的社会现实,“小国寡民”体现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精神境界。
三、老子的淳淳之民
老子的“寡民”小国是先秦对人口控制问题看法的一个代表性意见。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保持一个相对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人口,是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赖以持续进行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寡民”之国,执政者将会有更多的精力、物力来关注民生和社会保障。老子认为“世道交丧”问题的症结存在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其中“个人在道德沦丧的变乱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老子认为变乱的原因正是由上而下“智慧的侵蚀和欲望的骚动”。因此,想要引导整个社会的道德回归,必须倡导民性的回归。老子理想中的民性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兼有柔弱处下智慧的自然之人,可谓“淳淳之民”。
第一,返朴归真的赤子之心。老子崇尚“复归于婴儿”的原始心态,认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只有具备深厚修养境界之人才能如同婴儿般天真浑然,无害物之心,达到“专气致柔”的状态。正因“精之至”使其精神奕奕,“和之至”使其心灵聚和。老子希望由上而下都是淳朴的厚德之人,能保持人初生之时柔弱纯净的状态,怀抱赤子之心返朴归真。
第二,无知无欲的自然之人。老子理想的“圣人之治”下的百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人民心灵纯净,生活富足,心志柔韧,体魄强健。此处“无知”依王弼注“守其真也”,也即保持心灵的纯真质朴。庄子《马蹄》篇中也云:无知无欲,“是为朴素。朴素而民性得已。
第三,柔弱处下的生存之慧。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进而补充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在人类和草木的生消存亡的类比中,得出柔弱之物易存,而刚强之物易亡的结论。若论世间至柔之物莫过于水,水在老子的心中可谓将柔弱智慧发挥到极致之物。“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性趋下居卑”,具有处下不争的特点,处下的智慧能够消解无谓的争端,教人善于容人,于是更易兼人。由此可见,老子劝人采取柔和趋弱的修为思想,怀有“上善若水”处下不争的生存智慧。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姜建设.周秦时代理想国探索[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 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