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奕欣
摘 要: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的,有张无忌的四女之难,有杨不悔的忘年之恋,还有黛绮丝的圣女之爱。这三种互相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爱情模式背后,有着种种复杂的成因,同时也存在着十分丰富的解读空间可作探寻。
关键词:金庸;《倚天屠龙记》;爱情模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03
在新派武侠小说中,作家常常借助言情的手法来丰满人物,金庸则无疑是这方面一代宗师级的人物,严家炎先生就曾说:“‘义、‘武、‘侠构成了金庸小说的三大支柱。” ①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情感描写之成功,甚至使得他的小说被认为“是以武功和侠义为外壳的言情小说”。②只是武侠小说的热潮虽然经久不衰,却似乎总是被人为地划低了一级,诚如陈平原先生所述:“与其人为地为文学作品划分等级,不如切实地考虑在特定生存状态下的读者对作品的解读。”③既是解读更胜于评判,我便斗胆将我自己对金庸作品的一点解读写成此文。
《倚天屠龙记》作为金庸“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与前两部之间的内容联系已经甚少,故事发生的年代相去近一个世纪。但是就“爱情”这一贯穿始终的主题来说,之前已经有了郭靖黄蓉的“见于真情、守于忠贞、成于大义”,又有杨过小龙女超越世俗的旷世之恋,到了《倚天》,爱情成了最复杂、最丰富的一条线索。书中表现了众多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本文只集中挑选出其中的三种模式,稍作讨论。④
一、爱而无拘
从父辈的爱情开始说去吧。张翠山和殷素素是正邪两派的结合,两人相遇初始,张翠山就已经得知龙门镖局惨案与少林僧人的误会都缘起于这位与己相谈甚欢的貌美少女,虽然如此,却还是对她心动了,这是他内心深处一层难以压抑的真情,然而此后,他便一直处于内心极度的矛盾中,对殷素素保持距离。若是没有北溟漂流这一节里,生死关头两人真情流露,他心中的顾忌永远也无法为真情让步,冰火岛虽然是个环境恶劣的所在,却是他们感情的保护罩,远离世俗让他们的夫妻生活得以为继,而一旦离了保护罩,这段感情也就被放回了最尖锐深刻、最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中,张翠山心中的纠缠斗争,也就到达了临界点,最终殷素素在俞岱岩面前的坦白只是他爆发的一个导火索,否则也不致以死了结。
两人的悲剧,更多还是源自各自根深蒂固的观念,张翠山受制于心中正邪门派之分,殷素素则是顽性难断。两人在冰火岛上的夫妻生活,说是完全恩爱相好倒也不大可能,这个心结是不可能抛开的,只是那样原始的环境,容不得这些心思再多翻腾了。他们没能做到毫无顾忌,也就共同走到了悲剧的一步,亦是给接下来,他们的孩子“无忌”铺下了路。
讲到年轻一代的故事。无忌在冰火岛长大,于人情世俗一概不通,毫无心机,更无所谓正邪之分的观念。他对邪教的观念不过是在父亲的灌输和太师父的叮嘱下形成的,他的母亲就是邪教中人,他并不真的痛恨“邪教”,否则他也不会独挡六大门派,救下明教众徒了,他每每感觉到明教教徒“邪气难改”,都是在感觉他们行事狠辣、不拘礼法的时候。
这样一位在心性观念上至纯的大侠,却实际上不能做到“无忌”,反而处处掣肘。金庸说张无忌的侠气近于常人,自然不是说人人都有那样的神功,而是说凡常人都容易心软无主,老想着躲事儿。张无忌软弱而少有主见,几乎事事为人所定。他练乾坤大挪移,是受小昭之邀,任明教教主,是人情难却,后来与周芷若订婚、又弃她而去皆非己愿。其实,早在他跌下山谷,遇见蛛儿那时,就已经迫不得已答应娶蛛儿了。往往我们说起时,都是说四女,实际上张无忌只在赵周之间摇摆而已。而与周芷若相处,字里行间的张无忌更多的是“欣慰”或者“愧歉”。虽然后来的弃婚是自己理亏,却也不觉松一口气。他最终选择赵敏,才终于毫无顾忌地顺从了内心。本来,周芷若的悲剧并不完全在于爱情,亲情、师徒情、个人心性都有她的悲剧;而赵敏却为了保全爱情,抛弃了她身为蒙古郡主的一切。下面,我们对这一模式的形成简单地进行分析。
张无忌选择赵敏,是有必然性的。两个人又一次处在正邪两个对立面,但这时已经是一个相对的“正邪”了。首先,张无忌是光明磊落,赵敏却诡计多端;其次,赵敏贵为郡主,而张无忌是草民起义领袖;最后,赵敏是蒙古人,而张无忌是汉人。这样三层已经让两人相去甚远、层层阻隔。这是客观差异。主观上,两人存在个性差距,赵敏生为蒙古女子,戎马征战甚是得意,敢爱敢恨亦是胜过汉族女子,甚至在“四女同舟”一节毫不顾忌地吐露自己对张无忌的一番情意;反观张无忌,则是游移不定,少有杀伐决断之时。再者,也有两人不同立场所造成的阻隔,在元兵围攻少林寺时,张无忌不通兵法,想求助赵敏,然而两人都会心地没有真正把这个话题说出口。与父辈的张翠山对比起来,无忌已经没有两人不可为夫妻的想法,从中作梗的更多时候还是世俗眼光,少林寺一节,旁观者们无不希望张无忌和周芷若和好。如此算来,张无忌和赵敏之间距离最远,与周芷若之间距离最近,但是金庸却还是让张无忌舍近求远。私以为最多的磨难才能成就最美满的姻缘,最多的阻碍才有真正脱开束缚的意义,只有赵敏才是值得让人“不识张郎是张郎”的女子。这一最终回的题目,也值得计较一番,张郎一路过来不曾拂逆长辈、破坏礼节,可在有了赵敏之后,先是在绿柳山庄不得已破了男女授受不亲之忌,再来又是不忍对她痛下杀手而破了自己立下的誓言,最后甚至在婚礼当日弃周芷若而去。细算,张无忌与赵敏的笑语竟是最多的,灵蛇岛上啮齿之盟一段、两人定情后魔头魔婆之论、少林山脚假扮夫妻一节,都是两人的真情相见、笑语连珠。反观张无忌与小昭、周芷若,更多的只是言语挑逗,和蛛儿更是没有什么情意绵绵了。
从“无忌”这一环看,金庸老先生更多的还是在赞扬真情可贵,而非礼教可畏。张家夫子与在冲破禁忌的过程中所做的斗争、所经历的心路,大约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历史的侧面。然而武侠小说终归是把人物置于虚拟的现实中去考虑的,象征意义居多,尽管其中反映出来的观念很值得我们思考,却也很难在现实中寻到实在的事例。
二、爱即无悔
纪晓芙与杨逍的爱情,是一条暗线,书中并没有交代两个人是如何相爱的,但只从纪晓芙让女儿随了“杨”姓,取名不悔这一点看,就知道两人之间也有过真情。他们与张殷夫妇相同在都是正邪之间的爱恋,不同则有两点,一是没有过真心流露、你情我愿,二是男邪女正。第二点是尤其重要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男人在婚姻中始终是主导、强势的一方。这段感情中,杨逍是邪的一方,自然使得杨纪夫妇和张殷夫妇之间出现了几乎相反的过程和结局。不过他们之间的故事金庸没有做详尽的叙述,只是辗转通过纪晓芙的几句话交代了如何失身于杨逍、偷偷生下杨不悔。她们的故事是从结局开始的,纪晓芙没有选择投奔杨逍,更没有选择欺瞒师父,而是宁愿带着女儿江湖流浪,这是她们感情的结局。一个生来心性软弱的女子做到这个地步已经是足见情深,最后的临死之时,她要无忌把不悔送到杨逍身边,还是要借这一个举动告诉杨逍一句“不悔”。
而接过纪晓芙的线索、真正率性去爱了的,是她女儿杨不悔。书中对杨不悔性格的描写,多是调皮可爱,率性勇敢,譬如捉弄张无忌时的撒娇,就表现出她调皮的一面,指责灭绝师太是杀母凶手时,又是果敢的一面。在爱情上,她没有选择在父亲眼中最合适的无忌哥哥,而是选择了殷梨亭,并且可以相信是真心相爱,而非只是出于愧疚。以杨不悔的脾性,不会因为母亲当年没有履行婚约伤了殷梨亭的心,就把自己交出去。反而是,在见到殷梨亭对母亲十多年的痴痴真情之后,为他痴心的性子感动。杨不悔曾向张无忌坦言,见到殷梨亭望自己的眼神满是不舍,只愿他一直这样看着自己。其实,杨不悔何尝不知自己只是母亲的影子?又安可想见她不懂殷梨亭对她的依赖更多于爱呢?但她就是这样一个率性女子,她早就坚定了心志,只是两人差距过大,终究有几分畏惧,所以只敢向最亲近的无忌哥哥提及。实际上我们可以想见,一旦这段感情遭到反对,不悔是不会屈服的。
再者,不悔与六侠之间甚少被提及的,他俩也是正邪对立的两边。金庸在杨不悔身上没有安排太多这种观念的纠缠,或许因为这已经被两人之间年龄、辈分的差距盖过了,这一段感情是跨越伦理的,而这种伦理俗套,在金庸的作品中一直是一个被攻击的对象,江湖中人向来崇尚真情,不闹虚文。或许因为殷梨亭伤心的经历已经为世人所共怜,又或许因为杨不悔不同于张无忌的心性至纯,她成长的环境里有一群侠义之士,从来不拘礼法;综合这些原因,最终两人才得以结合。在2003版电视剧《倚天屠龙记》⑤的改编中,编剧特地增加一段殷梨亭犹豫不决欲要拒绝杨不悔的戏份,剧中杨不悔遭到拒绝后,便要跳下武当山寻死,因为她执意要留在心爱人的身边,如果没有前路了,宁死也不回头,最后还是被张三丰说服,坚定了心意。殷梨亭一边,同样是由张三丰解去了他的心结,不悔成功以“只求爱一场”的真心打破了伦理的界限。这样的设计亦是补全了书中交代甚少的缺憾。书中多次写到殷梨亭心性软弱,忧虑颇多,就是因为这种性格才会在未婚妻死后忧心过度,甚至为江湖人所不屑。因而即使他对杨不悔再怎么依恋,亦不太可能轻松地甩去年龄差距和自己已经重伤残废两件事情,就此成婚。所以补齐这一节,可以说让两人的形象都更丰满,情节的发展也更加合理。
再谈回原文,金庸在书中对这两段感情都叙述甚少,只用寥寥数语交代了两段感情的前因后果,一段是叙述杨不悔定情于殷梨亭,再一段是张无忌向杨逍提起两人婚事,值得一提的是,杨逍在听说杨不悔钟情于殷梨亭是,虽然震惊,可一来这事木已成舟,有教主出言提起;二来他本就感觉对殷梨亭不起,所以很爽快地同意了,可见杨逍对纪晓芙还是愧疚更多。最后便是在屠狮大会上,殷梨亭下阵对决的时候提及,那时杨不悔已经身怀有孕,两人恩爱美满,已是死而无憾,这里也是一种“不悔”,只是这次终于被放在了殷梨亭这边,只看他前后性格的对比,也侧面表现了他对杨不悔的一番真情和两人之间爱情的坚定。这样一种略去中间情节的处理方法,正好应和了“不悔”这种心态,彻底把“忌”这一层给抛开了,他们只求爱过无悔,不计较其中的得失如何。反而是“无忌”这种心态需要一个冲破束缚的过程,因为结局寥寥,过程反复纠缠。
当然,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由于过于潦草地交代这条线索,导致杨不悔这段也可成为“轰轰烈烈”的感情流于平淡无味了。其实在全书那样长的篇幅中,为不悔妹妹留些心路独白,未必不可,过于隐藏,反而使情节变得晦涩起来,倒引人无端遐想。
三、从心而爱,死亦无悔
最后,黛绮丝与韩千叶夫妇,就是融合了“无忌”与“不悔”两种模式的一段爱情。碧水寒潭与韩千叶一战,既给黛绮丝留下了终身难愈寒症,也给二人种下了此生不悔的情种。黛绮丝身为明教圣女,守贞是准则,她打破禁忌,又破门出教,连破两层必死的禁忌,更遑论她原本身负寻找乾坤大挪移心法的任务,在那时也已弃之不顾。此后在追杀中苟延残喘,甚至因为已经出教,身中剧毒的银叶先生得不到胡青牛的医治,英年惨死。丈夫死后,黛绮丝宁可易容化妆扮成丑老妇金花婆婆隐居世外,甚至不与女儿相认,也不低头。这一切她全不后悔,最后甚至宁愿放下恩怨低头,送小昭去做教主,种种情由可见,她也是一个只求爱得不后悔的。再站在韩千叶的角度说,本是上明教报仇,却最终爱上了仇人,甚至要加入杀父仇人的教派,为了男女之情放下家庭仇怨,某种意义上亦是打破了禁忌,但也可想见,他是至死不悔的。
与之前几对相同,金银二老之间也是有着两层区别的。首先,她们还是正邪对立的两个,黛绮丝是明教护教法王,金庸没有交代韩千叶的出身,我们却清楚他是敌对的一边;其次,黛绮丝是波斯与中原的混血,是半个外族人,韩千叶却是个汉族男子,这是另一层。黛绮丝因为有圣女的身份,又自持美貌,因而对明教教众的示好求爱一概狠拒,最终甚至以死相逼,伤了范遥这样一个美男子的心,这次刺激也致使他后来居然能狠下手来自毁容貌,可见黛绮丝之貌美有多大的魅力。这一节为两人遭受的阻扰埋下了伏笔,韩千叶想入明教而不得,甚至两人成婚时也有大半的兄弟没去喝喜酒,黛绮丝与韩千叶的婚姻遭受到无限阻扰,也导致她的眼光是很有些愤世的。因为记恨胡青牛的见死不救,她对无辜旁人出手下毒,更是偏偏挑了不是明教教徒的江湖豪杰,让他们为了一条命去缠着胡青牛不放,又不至于身体瘦弱撑不住太早死掉,可胡青牛偏偏不能破了规矩救人,当真是狠毒。可矛盾的就在于,黛绮丝还是不希望隐世的,她易容隐居灵蛇岛是迫不得已,命小昭去寻乾坤大挪移心法又是为了将功补过,这大约也是因为已经有了女儿,母爱的感化使得她不忍丢下女儿,因而想尽办法要保全小昭,最后明知她对张无忌情深,还是要告知她唯一解救大家的方法,就是她来接任教主。
金银夫妇的这一段感情正是囊括前两种模式的最完满也最悲剧的一段。虽然着笔亦是不多,基本借谢逊来叙述其过程,但与杨不悔殷梨亭之恋一样,形成了“留白”的特殊效果。同样的,此中交代不清的漏洞也与上一点相似,不再赘述。
四、结语
严家炎先生认为“武侠小说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在武侠小说这个传统品质中熔注了心性的内容”⑥,而金庸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最善于在作品中展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出哲理性的思考、表现永恒的“人性”主题,陈平原先生亦赞他“比许多新文学家显得更像传统中国的‘读书人”⑦,爱情故事只是一种主题、一种表现方式而已。在《笑傲江湖》一书的后记中,金庸先生也提到:“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⑧由此可见,金老最希望的还是在作品中展示人真性情的一面。《倚天屠龙记》则是就爱情这一主题描写较多、叫复杂的,它没有前两部那样明确的主线爱情故事,而是将诸多人物的感情纠葛在主角周遭一一地引出。这种处理无疑是极大地丰富了故事内涵,极大增强了叙述的张力,也更加完整地展示了金庸先生在爱情方面的看法;但同时也容易带来故事情节主线支线的模糊不清,这样一来,未必是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反而可能是徒增烦恼了。当然,在这些爱情故事背后,亦还藏着更多富于艺术价值的话题。本文只就其中三种模式,做一点浅薄论断,此中深意,待来日探求。
注释:
[1]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7到48页。
[2]陈伟华:《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技法》,北京:《求索》杂志2010年第4期。
[3]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页。
[4] 本文的讨论基于金庸:《倚天屠龙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5月版。
[5]《倚天屠龙记》,2003年版,杨韬导演,苏有朋、贾静雯主演。
[6]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3页。
[7]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14页。
[8]金庸,《笑傲江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9月版,第16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