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鲁迅式哲学

2015-05-09 05:00李缙英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1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过客哲学

李缙英

摘  要:《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野草》中最具争议、也最能代表鲁迅内心思想的作品之一,本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以存在主义和精神心理分析为指导,挖掘“过客”精神心理的自我分裂,推演“过客”的鲁迅式哲学。

关键词:过客;反抗绝望;精神分析;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02

过客是在不断的论争、延宕与悖论中厘清了自己的“选择”,这是悲剧英雄西绪福斯式的选择[1],是明知是死仍要继续抗争下去的决绝与悲壮。但过客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他代表的也是鲁迅的人生抉择,是先知的觉醒者、反抗者和启蒙者所做的最后的“涅槃”。

一、象征性人物意象及三者间的关系

在这篇象征意味浓郁的诗剧中,“老翁”、“过客”与“女孩”不仅是人物形象,也是作象征性人物意象。过客形象在第二部分通过与老翁、女孩的论争表现出了他的形象特点与思想哲学,因而下面主要阐释概括一下老翁与女孩意象的内涵及其关系。

在这篇诗剧中,老翁悲观绝望同时又深谙许多道理,在很多方面与过客的经历、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说明老翁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很可能是一个曾经的“过客”。综观全篇,《过客》是一个由象征意象隐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尤其考虑到全篇基本上是以老翁和过客的或对白、或劝告、或驳难、或盘话的结构形式为总体框架而建构的。倘说过客显现着鲁迅内心中或一方面的思想情感趋向,那么老翁则象征着鲁迅内心中另一个自我,寄寓着鲁迅心灵世界的另一种倾向,而非外在于自我的一个客体形象。《过客》即是鲁迅内心中两个自我的“对话”,使我们窥见了鲁迅意识深处的矛盾痛苦、仿徨苦闷及其人格搏斗。

与老翁相比,女孩的形象单纯又复杂,更具有阐释的空间和可能。她的形象是“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但在鲁迅创作的时代甚至更早以前,“紫发”和“白地黑方格长衫”是不符合审美潮流,也是不合时宜的。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超越时代、历史和审美的象征,使其带有更多象征色彩。但深究“紫色”和“黑白”,也许可以挖掘出女孩意象的复杂内涵。颜色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和思维模式等的投射,紫色是蓝红的混合色,蓝色代表冷、静及暗等,相反红色是热、动及”等。两者性质完全相反,这样混在一起的紫色本身就含有某种矛盾、混乱……根据归纳总结可以发现,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蓝色象征着贫困生活或负面消极的方面,而红色象征着年轻、有精神、有活力或正面积极的方面。利用混合色紫色这个颜色带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来说明女孩子的形象这种写作惯性或思维模式是极有可能的。而她身上的“白地黑方格长衫”也可能暗示着分裂、矛盾和混乱等意味。[2]

如果把布片看作爱与同情,那么女孩就可以看作是爱的诗意化身,但她的形象却没有那么简单、单纯。女孩对过客很热情,看他的脚破了给他一片布,但他谢绝把它还给她时,她却惊惧且退后拒绝接受,因为那片布是过客拿过的。虽然她对过客表示过温情和关怀,但她并不想去理解他,与他站在同一条线上同甘共苦,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并没成功,他们毕竟不能拥有共同的思想。[3]她的形象甚至也代表着鲁迅的复杂心理。如果将女孩也看作是过客矛盾的一方,那过客与女孩的对立,就是对爱与同情的渴望,与不愿受温情羁绊的决绝之间的矛盾分裂。

由此,我们发现这三个人物或者说意象之间,构成了三组两两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过客与老翁,老翁与女孩,过客与女孩。过客与老翁都听见过“前面的声音”,但在“走”、“休息”等方面存在着分歧;老翁与女孩虽然都不处在行走状态,但老翁的老成保守与女孩的乐观积极、富于爱与同情也是相反相成的;在过客与女孩之间,女孩给予布施,过客却拒绝了爱与同情的束缚,他不想女孩一样单纯的乐观,却在绝望中隐含着消极的积极意味。这些关系对立统一,聚合分裂,构成了“过客”的主体精神内涵。

二、“自我”的聚合与分裂

过客不是独立的个体,三者之间对立统一、分离聚合的关系,不仅是外在的人与人之间的,也是内在的、自我的。老翁、过客与女孩不仅是文本中的个体,恰好也代表了人生的三个阶段。这三者从年龄到对未来想象、认知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女孩的天真热切与理想主义,过客的坚定清醒与存在主义,老翁的淡泊暮气与保守主义。这是人生的三个阶段,也可以是过客(或诗人鲁迅)的三个阶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三者之间“过客”精神的内在贯穿性:从“过客”精神的视角切入,可以说过客是正在路上的过客,老者是选择了停滞不前的将来的过客,而小女孩则是理性主义的潜在过客。

从三者的观点出发,老翁、过客与女孩可以看做三种持有不同人生态度的人,也可以表示三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或哲学。如果进一步聚合,从人物自我灵魂的自省的生命哲学角度看,这三者可以是一个人思想的存在与斗争,也就是“过客”三重自我之间的聚合与分裂。鲁迅巧妙地将灵魂深处的三个自我赋予女孩、过客和老翁,通过人物的对话与论争,做到人物重心的易位和思想观念的冲突,实现一个“自我”对另一个“自我”的拷问、辩驳与争斗。三个人物既静态地象征着鲁迅内心世界的矛盾和痛苦,又动态地暗示着不同时态的,或持不同观念的鲁迅自己。

诗人鲁迅在彷徨阶段中原本统一的自我分裂成三个自我,《过客》就是三个自我之间的对话、分歧与妥协:“自我”在与纯粹的虚无主义和纯粹的理想主义聚合中变矛盾,在分裂中变决绝,在老翁与女孩所代表的两个自我的让步妥协中,实现自我的真正统一,坚决地走向死亡和绝望。

三、“路”与“走”:反抗绝望的抉择

鲁迅关于“路”与“走”的态度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他在1919年《随感录》中还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见他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从前早就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但到了《野草》写作期间,鲁迅正经历由希望到绝望的彷徨阶段。没有明确的路并且指向暧昧,当然会使向“前面”行走的人的路途变得困难,过客的步履才会“跄踉”。

过客的方向也是具有象征意味的设置。从东向西,正是太阳在大地上每日所遵循的路线,大地上每一自然之物,都像太阳那样,都有从日出到日落,从开始到结束,从生到死的过程。过客自东向西之行尽管并无明确的路,其实仍是遵循着那条最基本的路,那条“似路而非路”人生之路。

因为过客“憎恶他们”,憎恶现实世界,过客选择了走,这就是过客的反抗。但过客对绝望的反抗,并不意味着肯定希望——他清醒地意识到前方是坟是死亡——而是意识到无可挽回的结局后的现实选择[3],是自愿面对自我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与分裂的执着态度,是确认了自我的有限性和世界的荒诞性之后的抗战——绝望的抗战。鲁迅的“路”与“走”,经历了一个由希望到绝望,再到由绝望到反抗绝望的过程,也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里面蕴含着“鲁迅式的哲学”。过客选择死亡与无有,但生与死,有与无从来都不是分离的。鲁迅的黑暗与无是更大的“有”,是对现有一切的拒绝达到空、无,由空和无达到更大的有和实,这其中是一个生命的过程。鲁迅的自我生命价值是通过死亡来得以理解的。

“过客”是由希望而失望的觉醒者与启蒙者,他与老翁和女孩的论争,就是不同“自我”互相辩驳的生动化再现。最终在聚合与分裂,延宕与决绝,希望与绝望,生与死中,“过客”完成了“鲁迅式哲学”的思考,坚决地与尘世,与庸众,与爱和美彻底绝决,与全世界进行绝望的反抗。

注释:

[1]参见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

[2][日]西海枝裕美.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紫色形象——围绕着《过客》中的女孩的形象问题[J].上海鲁迅研究之海外鲁研.

[3]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解构与《呐喊》《彷徨》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反抗绝望:鲁迅的哲学——读《影的告别》、《求乞者》、《过客》及其他[A]. 鲁迅作品十五讲之第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2]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3]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4][日]片山智行著,李冬木译.鲁迅《野草》全释[M].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07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过客哲学
挂职干部不能有“过客”心态
菱的哲学
在凤凰古城我和烟雨皆过客
生命中的重要过客
尘世中的过客(外一首)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