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文短教”和“短文长教”

2015-05-08 14:50韩林汝
读与写·上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长文短教篇幅短文

韩林汝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31-01

这些天回顾了几位专家讲座的内容,觉得受益很多,但颇有触动的则是专家提到的"长文短教""短文长教"的问题。而这两个观点在几位老师做的课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长文短教"这个观点,应该是个老话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提出,并成为了讨论的焦点,但更多的是基于知识的传授方式而进行探究的。如今,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又老调长谈,并辅以"短文长教"的观点,探究富有更深刻地意义。

在新课程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个大环境下,"长文短教""短文长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新的探索、新的考验。一篇长文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完,且要抓住文章要点,学习知识呢?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思考:长文需要面面俱到的讲解吗?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呢?长文教学的侧重点又是什么呢?这一点上,盟一中的王多江老师讲《师说》一课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篇篇幅不算太短的文言文,王老师这节课并未纠结于文言字词的落实,而是大胆地从最后一段入手,提出 "为什么说",进而通过剩下的部分提出两个问题"说的是什么""怎么说的"。全文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解读,思路非常清晰。

近一年来,我校推行"六层递进'问题发现法'多元化高效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也强调要确定核心问题,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探索。而管然荣老师也提出以一系列有逻辑梯度的问题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我们所确定的核心问题一定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所以,我们应更多关注"教什么" 的问题,无论是篇幅有多长、什么文体的文章, 我们的教学目标最终是要落到实处的,即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什 么?一节课至少要让学生有一得,而这一得不是随随便便的一得,这一得是要能达到"以点带面"效果的。

关于短文长教,专家阐述,短文长教是为了让学生对篇幅较短、内涵丰富的文章进行深度的学习和对教材细化的处理。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从一篇短文中挖出金子。这一点在天津实验中学于金倩老师的《定风波》一课中,有很好的体现。苏轼的《定风波》一词,正文总共两行,而且在这之前我们也学习了与它同一时期的《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老师对于文本只设置了两个比较浅的问题"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和"你从哪些词句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而整堂课的重点则放置在了"探究旷达风格的成因"这样一个拓展的问题上,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和作者身世背景,教师又补充了一些作品,这个问题一出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对词和作者的理解又向前走了一步,当然更丰富了我们这堂诗词鉴赏课。

通过听专家做课,再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对"长文短教"和"短文长教"分别有这样的体会:

(1)"长文短教"重在落实"选点"。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进行重整,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大胆而合理地取舍,通过设置核心问题来明确学习目标。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有灵活的方法辅助,以实现加强学生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短文长教"重在落实"拓展"。如果我们能够顺着课文这个"点"延伸,掘深下去,漫溢开去,实现有效拓展,教学的容量就会扩大,教学的内涵就会丰富,教学的空间就会显得无比广阔。或从内容上拓展,体现出教学的广度;或从写作技巧上拓展,体现出教学的厚度;或从题旨上拓展,体现出教学的深度……这样,文短而蕴藏丰富,学生所接触的阅读空间就扩大了,所接受的语文滋养自然也就丰厚了。

总而言之,"长文短教""短文长教"不仅仅是两种观点,它们更是一种教学的境界、教学的智慧,它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 更多的应是在实践中的探索。只有将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把 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探究活动密切相连, 才可能摸索出一条正确、 有效、 可行的道路。

猜你喜欢
长文短教篇幅短文
Hero dog, saving the teen
Britain's“Shark House”
KEYS
Keys
长文短教,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长文短教”策略
对长文短教的一点探索与尝试
长文短教,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短文改错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