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1-2015.1.14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广顺北大街利泽西园112号元典美术馆
参加“共振”元典美术馆展区的艺术家一共有146位,艺术家创作题材各异,呈现方式多样,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实验艺术、摄影、设计、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本次展览策展上的一大亮点在于开设了一个特别版块——“振外”,旨在收集硕、博士研究生的绘本小样、创作小稿、小制作、未完成作品、试验阶段作品等,最终结合艺术家访谈以文献展及创作展的方式呈现。该版块的设置在于考虑到大多数展览都是以艺术家最终作品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和绘本小样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某种程度上更能真实地反应艺术家的整个创作状态,还原艺术家从观念到创作再到作品完成这一整套的创作过程,策展人认为,艺术不仅是最终的作品呈现,更是一个实验和创新的过程。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过程之中,也同样应该产生“共振”。
国博典藏《乾隆南巡图》长卷数字展示
2014.12.30-2015.3.29 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中国国家博物馆
《乾隆南巡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的国宝级书画珍品之一。全套共十二卷,纵六十八点六厘米,总长一五四一七厘米,描绘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乾隆皇帝共写了五百二十余首御制诗,并从中选出十二首,本着“以御制诗意为图”的原则,令宫廷画师徐扬依前后次序分卷描绘。图卷以中国画的写实手法,将诗、书、画三者结合起来,描绘了乾隆南巡期间省方问俗、察吏安民、视察河工、检阅师旅、祭祀禹庙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本展览为我馆根据《乾隆南巡图》第一卷《启跸京师》而精心制作的巨型动态版数字展览,展现南巡队伍从正阳门出发,沿西河沿大街西行,转出广宁(安)门,过宛平县拱极城、卢沟桥、长新(辛)店,止于良乡黄新庄行宫的情景。其中有气派非凡的大驾卤簿、金碧辉煌的皇宫别苑、雄伟高大的城墙箭楼、繁华热闹的商业街道、静谧美丽的城郊乡野,再现了“康雍乾盛世”恢宏壮观的历史情境。
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
2014.12.19-2015.1.8︱中央美院美术馆
“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于2014年12月19日至2015年1月8日在中央美院美术馆隆重举办。本次展览以“转益多师”、“心系敦煌”、“革命历史画”、“重走长征路”、“春到西藏”和“访苏之旅”六大部分展现了董希文在“油画民族化”实践上的成就。这是迄今为止展出董希文存世作品数量最多的一次展览,创下了多个历史第一:家属珍藏的《开国大典》创作小稿首次公开展示;两个版本的《百万雄师下江南》以及《抗美援朝》首次走出中国国家博物馆外借参展;《苗民跳月》和《敦煌全景图》第一次离开敦煌展出;巨幅革命历史画《红军过草地》首次走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中央美院美术馆珍藏的八件董希文20世纪40年代临摹敦煌壁画的精美之作首次亮相;董希文为家人绘制的肖像画以“全家福”的方式首次与公众见面;董希文最为重要的两件壁画性质的巨幅油画的创作稿及其原始写生稿首次展出,分别是《拉萨河边》—《雅鲁藏布江之歌》,《牧笛》—《喜马拉雅山颂》—《喜马拉雅山颂》色稿。
蜂巢.生成 第十回 对视:李展个展
2014.12.20-2015.1.20北京市朝阳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艺术家李展与游离在雕塑和装置的模糊界限上、试图以材料创新寻找观念落脚点的艺术家不同,他长期浸淫在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索上,并乐在其中。如果说大学受教于孙家钵先生,以木头作为材料语言,是一个熟悉木性的过程,那么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人物肖像作为研究方向,则是对人物造像的生发和深化,数年的敲敲打打后,终于演变出我们看到的圆润、细腻、冷静的面貌。与同龄的大部分艺术家不同,李展的作品里并没有强烈的情绪表达和释放,而是以内敛的语言含蓄地流露着情感,呈现出的是人物风淡云轻、静穆的造型特征。在他的雕塑里,长袍由头顶包裹而下,只留下浑圆的形体,缝隙里一张冷静的面孔成为视觉的焦点,瞪大的双眼显得空洞且麻木,木头的纹路像血管般爬满了整张脸,似乎在提示对象敏感的性格和脆弱的生命力。这静穆的表情“更像是对生存状态的态度,如果去归纳目前的生存状态的话,我们没有更好的表情去应对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