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焦虑患者的影响

2015-05-08 02:12李月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6期
关键词:情绪康复急性

李月清

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焦虑患者的影响

李月清

目的 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168例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评, 发现72例有焦虑情绪症状(发生率42.9%),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和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 并于干预后第1周、第3周采用SAS进行复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第1周SAS评分, 干预组分值下降, 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3周后干预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首发急性脑卒中部分患者有焦虑情绪, 早期心理干预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首发急性脑卒中;焦虑情绪;心理干预

焦虑是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较为常见的情绪改变, 它不仅影响治疗效果, 而且容易诱发医患纠纷, 因此, 及时消除或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了探讨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情绪程度及早期心理干预的影响, 作者从2012年1月~2014年1月对本科住院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168例焦虑情绪调查, 发现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焦虑情绪,有焦虑情绪患者72例, 将72例患者分为两组, 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168例, 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无认知功能障碍及意识障碍者, 通过SAS[2]测评显示焦虑者72例(发生率42.9%), 其中出血性脑卒中6例, 缺血性脑卒中66例;男41例, 女31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55岁;工人(包括民工)30例, 农民21例, 干部18例,个体户3例, 文盲5例;中专以下文化水平48例, 大专以上文化水平19例;病程0.5~3.0 d, 平均病程1.0 d, 随机分为干预组(38例)及对照组(34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文化程度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及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 2次/周, 30 min/次, 具体措施如下。1.2.1 心理咨询 初次SAS测评时即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了解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经济状况, 重点是掌握病情及焦虑情绪, 有否诱发因素, 为下一步心理干预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

1.2.2 脑血管病防治基础知识宣传教育 点指出该患者的危险因素, 简述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并指出该病大部分是可防、可控、可治, 甚至部分能治愈的。

1.2.3 健康行为教育 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如抽烟、嗜酒、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少动等), 要求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

1.2.4 遵嘱行为教育 患者要遵循医嘱和护理指导, 积极配合参与药物、理疗、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

1.2.5 解释性的心理护理 因为焦虑的发生是多因素的, 它与脑损伤有关, 又与应激性反应相伴(反应性焦虑), 前者以药物、理疗等方法, 后者以心理干预为主, 心理干预首先要患者接受现实, 接受遵嘱行为和护理指导, 指出焦虑情绪会影响血压、睡眠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同时针对导致患者反应性焦虑的原因进行开导、解释, 并与患者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

1.2.6 心理护理 在与患者的交往过程中, 在交谈时必须充分尊重患者, 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 如果患者讲述不详时,要作适当的启发、引导、让患者把内心的苦闷与活动尽量倾诉, 然后医护人员再发表意见, 意见要肯定、明确、有的放失、一针见血, 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尽量满足其要求, 针对脑卒中患者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是预防和加快脑卒中焦虑患者尽快康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打太极、多听音乐、多看书报)等。教会患者放松的技巧, 音乐疗法可以调节患者的紧张情绪外, 还可以教患者做一些放松性的动作, 如平卧、两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握紧拳头的同时深吸一口气然后徐徐将气吐出, 同时慢慢松拳等方法, 以此来缓解负性心理。在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治疗的同时, 根据患者的爱好, 播放戏曲、民歌、轻音乐等不同的曲目, 患者亦可自备喜爱的音乐播放, 集中或单个安排在宣教室进行, 2次/周, 30 min/次。

1.2.7 家庭和社会支持 对亲属进行脑卒中疾病知识讲解,指导其关心、帮助患者, 给患者温暖和信心, 脑卒中后的患者需要家人的陪伴与亲属的探视, 让家庭成员或单位领导与患者交谈, 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 从而减少其负性情绪, 促进患者的康复, 制作知识卡片, 发到患者手中, 或每月定期出宣传报, 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掌握一定的防病治病的能力, 正确对待疾病,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对患者的焦虑心理表示理解和同情, 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放松和处理心理压力的技巧, 如身心放松训练方法、不良情绪宣泄方法等。

1.2.8 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尽量安排相同疾病的患者同居一室, 经常让治疗效果较好者现身说法, 在患者之间营造一种积极乐观的氛围, 保持病区的安静, 营造良好的睡眠和休养环境。

1.2.9 加强功能锻炼 脑卒中后患者焦虑的发生与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有关, 脑卒中后焦虑不仅增加了患者躯体疾病治疗的复杂性, 而且妨碍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故应在治疗原发病及抗焦虑治疗中加强身心锻炼, 早期进行康复性训练。研究表明, 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后焦虑的恢复, 积极有效的早期锻炼, 使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能力, 较单纯药物治疗更有益于焦虑的好转, 反之, 患者如果因各种功能的废用性衰退更感失望, 加重焦虑的病情,护士在帮助患者康复锻炼过程中,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指导训练, 教会患者如何从被动接受他人照料过渡到自我照顾,可减少误用或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促进患者自我接受, 增加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1.3 评价方法 干预后第1周、第3周采用SAS对照两组患者进行复评, SAS共有20个项目, 按4级评分(1~4分),将所得总分乘以1.25得到标准分(T分), T<50分为无焦虑, T≥50分为有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第1周SAS评分, 干预组分值下降, 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3周后干预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 -x±s, 分)

3 讨论

本调查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情绪发生率42.9%,产生焦虑的原因尚未明了, 有人认为与脑损伤有关, 有人认为是反应性焦虑, 有人认为是多因素而致, 不同部位的脑损伤其焦虑发生的机理不同, 总体来说, 这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3], 前者以药物、理疗、功能训练为主, 而后者则以心理干预为主。

有效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焦虑,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饮食可口、环境舒适、安静)及社会心理需要(安全、自尊、亲情与归属、了解疾病的知识), 减轻焦虑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4]。根据其特点,干预组采取了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 其中, 良好的环境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的基本条件, 可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家属、亲友、同事等探视或陪伴使患者感到自己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心理得到安慰, 疏导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正确的认知行为, 社会交往增多, 增加情绪的稳定性,治疗过程中配合音乐加放松疗法使患者肌肉放松并保持愉悦的心情。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3周干预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 早期心理干预措施对减轻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具有明显的效果, 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积极配合康复锻炼,促进神经损伤功能的恢复, 改善焦虑心境, 使康复进入良性循环, 使患者早日康复重返社会。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0.

[2]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3:202-205.

[3] 尹梅祥, 卢奕南, 李月清, 等.首发急性脑卒中的焦虑情绪测查及相关因素临床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1, 10(4):309-310.

[4] 杜玲, 黎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护理学杂志, 2007, 20(1):11-1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183

2015-03-16]

526060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情绪康复急性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