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体会

2015-05-08 08:37陈庆槐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8期
关键词:后踝石膏踝关节

陈庆槐

35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体会

陈庆槐

目的 探究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 35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治疗组18例。对照组应用整复石膏外固定术治疗,治疗组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优14例(77.78%)明显多于对照组6例(35.29%),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64.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克氏针张力带、单纯螺钉及钢板螺钉内固定), 能有效避免手术后螺钉发生破损的情况, 其疗效优于整复石膏外固定术, 具体临床使用价值。

踝关节骨折脱位;下胫腓联合分离;体会

近几年以来, 踝关节骨折脱位患病率逐渐上升。其治疗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1]。因此, 本文通过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共35例, 探究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 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共3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7例, 年龄18~69岁, 平均年龄(33.15±11.96)岁;治疗组18例, 年龄17~70岁, 平均年龄(35.15±11.6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整复石膏外固定术治疗患者, 具体如下:①保持俯卧位或者平卧姿势, 顺势牵引, 适当外翻, 将患者内踝骨折块内侧部分骨皮质牵开1 cm, 纠正内踝前移之后使用拇指对其进行顶压, 以避免其再次前移, 极度内翻踝关节, 使用距骨推挤磨造以促进内踝回到原位, 恢复其外踝长度及采用端挤手法整复外踝可能遗留的侧方移位, 双手合抱挤压下胫腓联合分离处, 让其复位, 后踝骨折可运用踝关节足尖上抬, 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拢的方式, 使关节囊复位;②医护人员使用U形石膏夹板固定踝关节内翻位;③术后配使用中药进行熏洗, 并加强锻炼, 抬高患者的活动足趾关节以消除肿痛;④5周之后, 对患者使用中立位“U”形石膏进行固定, 加强踝关节跖屈、背伸等活动, 6~7周以后带石膏训练行走3周左右, 将石膏拆除。

1.2.2 治疗组 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直至4~15 d踝部肿胀消退后开始手术, 开放性骨折脱位经过清创后确定没有感染征兆, 再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体方法如下:①对手术局部进行麻醉, 使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腓骨骨折;②后侧放置防滑1/3管形钢板内固定,外侧则放置腓骨远端解剖钢固定;③后踝可使用可吸收钉进行固定, 内踝使用螺钉进行固定;④手术后对患者使用相关抗生素, 以避免伤口感染加重病情;⑤直至2~3周以后, 对患者进行拆线处理, 逐步扶拐不负重行走锻炼, 3周以后下地逐步扶拐部分负重行走锻练, 弃拐, 5~7周后完全负重, 患者骨折骨性愈合之后进行二次手术取内固定。

1.3 疗效判断标准[2]比较两组术后差、可、良、优四项剧痛程度, 其中差: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7°, 行走1 km的距离后产生剧烈疼痛。可:后踝向后移位向上<3 mm左右, 踝穴前后稍有扁平, 行走2~3 km后产生轻微疼痛, 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6°。良:患者后踝上移<1.7 mm, 远距离行走或者劳累过度后踝部产生酸困不适感或轻微隐痛感。优:通过使用X线片进行拍摄, 显示解剖对位, 患者长时间行走踝关节没有疼痛感。总有效率=(优+良+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中可1例(5.56%)、良3例(16.67%)、优14例(77.78%);对照组中差6例(35.29%)、可3例(17.65%)、良2例(11.76%)、优6例(35.29%);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踝关节功能比较[n(%), %]

3 讨论

在临床医疗中, 踝关节骨折脱位是国内常见的损伤, 属于关节内骨折。当患者关节处受到暴力的时候, 容易让其周围韧带造成损伤。恢复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是治疗的主要目的。踝部的严重损伤可合并半脱位或者躁关节脱位, 为了让早期活动具有稳定性, 治疗时解剖复位必须精确, 以保证患者关节内骨折的早期活动, 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3-5]。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 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可以确保解剖复位, 而下胫腓联合如果不稳定, 会导致迟发性躁关节不稳定和早期退行性关节炎。

3.1 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要点 下胫腓联合分离在旋前外旋型和旋前外展型骨折中较为常见, 在治疗过程中, 必须警惕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漏诊发生。近几年以来, 国际上对下胫腓联合分离的X线诊断的标准比较多,常依据踝关节正位片中若内踝和距骨之间的间隙>6 mm, 下胫腓联合间隙>6 mm即可诊断为下胫腓联合分离。对于类似患者, 应该在手术中进行骨折复位固定之后, 进行外牵腓骨应力位检查, 检查患者是否有剧烈活动, 也可以采取应力位X线检查对其进行诊断。

3.2 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体会 在本次研究中, 主要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共35例的临床资料, 比较两组治疗方式, 经研究得出治疗组中差、可、良、优的人数依次为0例、1例、3例、14例;对照组中差、可、良、优的人数依次为6例、3例、2例、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空心加压钉、松质骨拉力螺钉或皮质骨螺钉来进行下胫腓联合的固定, 进钉点前要在下胫腓联合上方3~4 cm处,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下胫腓联合处直接穿过, 不会影响到韧带愈合。因此, 通过对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能有效避免术后螺钉破损, 让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 通过对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能有效避免术过后螺钉破损, 其疗效优于整复石膏外固定术, 值得广泛使用, 具体临床使用价值。

[1] 鲁建作, 王大风.35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体会.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6):638-639.

[2] 王华祥, 唐教波, 段勇将, 等.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分析.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1(1):56-57.

[3] 王海涛.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体会.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16):113.

[4] 黄明棣, 罗国富, 韦寿繁.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4例.中医正骨, 2010, 22(2):46-47.

[5] 张嵩图, 林艺容, 陈联源.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骨伤, 2010, 23(10):760-76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058

2015-01-28]

523059 东莞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后踝石膏踝关节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湖北拟立法推动磷石膏污染防治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石膏之魂
中老年大骨节病踝关节影像特征分析
胫骨髓内钉结合空心螺钉治疗胫骨骨折合并后踝骨折
石膏鞋印
磷石膏“变废为宝”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