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安 杨志强 聂冬生 肖和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腋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康安 杨志强 聂冬生 肖和
目的 应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腋臭并进行评价。方法 45例腋臭患者行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45例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 总有效率为100%, 并发症少。修剪后皮瓣全层组织切片均未见大汗腺。结论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是治疗腋臭的简单可靠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腋臭;评价
腋臭有多种治疗方法, 本科2010年3月~2012年6月经腋窝皱褶小切口行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腋臭, 并进行一系列的评价,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45例腋臭患者, 男19例, 女26例。年龄15~38岁, 平均年龄23岁。均为双侧, 其中重度9例, 中度24例, 轻度12例。分类标准为:无汗时裸露腋窝, 0.5 m内才能闻及气味为轻度, 0.5~2.0 m能闻及气味为中度, 2.0 m外就能闻及为重度。
1.2 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仰卧位, 双上肢抱头, 掌心向上,置于脑后, 暴露双侧腋窝。常规消毒铺单, 用美兰沿腋毛边缘画出梭形标志线, 沿腋窝皱褶取2处平行切口, 将腋毛区3等分。切口长度视腋毛区宽度而不等, 约3~6 cm。用0.25%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在腋毛区皮下约0.5~1.0 cm平面行肿胀麻醉, 每边约40 ml, 沿切口线依次切开表皮、真皮至皮下组织, 距皮肤表面约1 cm深, 此时可见明显的黄色脂肪颗粒。沿麻药充注平面用组织剪锐性分离, 分离时用手捏摸皮瓣厚度, 以保证分离深度基本一致, 分离范围要超过腋毛区0.5 cm, 共形成3块皮瓣。分离后切取切口边缘少许皮瓣全层组织行病理切片。将此3块皮瓣尽量翻转, 将毛囊、大汗腺、脂肪团全部剪除至真皮下血管网层, 此时皮瓣深面只有一层极细微的脂肪组织附于真皮上, 大颗粒状脂肪基本清除,此脂肪组织厚度<1.0 mm, 与真皮层紧密附着, 呈凹凸不平的颗粒状, 可见呈网状分布的真皮下血管网和点状分布的毛根。
毛根处可再剪少许组织直至真皮层以确保大汗腺的完全切除。修剪完毕后用0.1%新洁尔灭冲洗腔隙, 清除剪下的组织,电凝彻底止血, 再取少许切口边缘皮瓣全层组织行病理切片。
用3-0丝线间断外翻缝合切口, 缝合时带上深部组织以利皮瓣固定, 放置引流条。腋窝用大量干棉花或碎纱布敷料填塞腋窝后用绷带及弹力绷带加压固定, 适当限制肩关节活动。1 d后拔除引流条, 但腋窝应持续用绷带及弹力绷带加压固定5 d, 此后可常规用胶布固定, 无需加压, 10 d拆线。
1.3 评价
1.3.1 疗效评价 术后1个月复诊, 活动出汗后裸露腋部观察。治愈:无任何气味。显效:离腋窝20 cm内才能闻及轻微气味。有效:能闻及气味但较术前明显减轻。无效:气味与术前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并发症评价 腋臭手术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瘢痕增生、血肿、感染、皮瓣坏死、皮脂腺囊肿等。
1.3.3 组织学评价 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皮瓣全层组织均行病理切片, HE染色, 观察大汗腺的位置及其是否存在。
本组45例中完全治愈24例, 显效10例, 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100%。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 无瘢痕增生、无感染, 早期有3例出现皮下血肿, 及时引流并放置引流条,行加压包扎3 d后血肿腔隙闭合。早期有1例术后5 d在切口处出现约3 cm×4 cm皮瓣坏死, 将坏死溃疡面用0.1%新洁尔灭清洗, 去除分泌物, 保留残留的真皮纤维组织, 喷涂贝复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7 d后坏死溃疡面愈合, 刚愈合时呈粉红色, 1个月后创面外观已不明显。另有2例腋毛和皮脂腺特别发达的患者在拆线数日后伤口周围出现点状红肿突起, 类似疖子, 挑开后见白色豆腐渣样物质, 予以彻底搔刮冲洗后逐渐愈合。修剪前皮瓣全层组织切片可见大汗腺腺体位置较深, 分泌活跃, 位于毛囊和真皮下血管网以下,修剪后皮瓣全层组织切片均未见大汗腺。见表1。
表1 4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评价(n, %)
3.1 腋臭的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两种方法, 近来也有将两者结合的报道。但目前手术仍被公认为腋臭尤其中重度腋臭的唯一根治方法[1]。腋毛区皮肤切除术及交感神经切断因并发症太多及操作困难已逐渐被淘汰。而汗腺层搔刮及破碎吸引存在疗效不够确切的问题。一种好的手术方法必须既具备好的疗效又不能有太多并发症, 还要术后处理方便, 患者痛苦少。从临床应用与评价可以看出, 经腋窝皱褶小切口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无疑是符合此条件的方法。
3.2 腋窝的皮肤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小汗腺位于真皮与皮下交界处。日本学者的研究[2]表明大汗腺较小汗腺位置更深, 腋臭患者的大汗腺位于表皮下1.7~3.7 mm的范围内, 此位置在真皮下血管网下, 组织学研究证实了此点。因此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清除大汗腺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腋臭的关键在于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修剪, 作者认为修剪的标准是皮瓣深面只有一层极细微的脂肪组织附于真皮上, 大脂肪颗粒基本清除, 此脂肪组织厚度<1.0 mm, 与真皮层紧密附着, 呈凹凸不平的细颗粒状,隐约可见呈网状分布的真皮下血管网和点状分布的毛根。毛根处可再剪少许组织直至真皮层以确保大汗腺的完全切除。早期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少许皮瓣坏死是因为刚开展此项手术, 修剪技术欠佳, 过分损伤真皮下血管网所致。此后严格按上述标准修剪, 从未再出现皮瓣坏死。而即使出现皮瓣坏死, 只须将坏死溃疡面用0.1%新洁尔灭清洗, 去除分泌物,保留残留的真皮纤维组织, 喷涂贝复济, 溃疡面愈合较快且远期无明显瘢痕。
3.3 对于早期的3例血肿, 分析其原因为包扎不确切。开始采用的是普通的大块纱布填塞腋窝, 无法将腋窝的细小空间完全压迫。后改用棉花填塞腋窝, 血肿未再出现。而血肿一旦出现, 不能采用等待其吸收的保守疗法, 因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运不如正常组织, 不存在血肿吸收的良好环境。故必须立即从切口捅开血肿, 将淤血引流后冲洗干净并放置引流, 加压包扎, 逐日将引流条由深向浅放置, 3~4 d即可愈合。
3.4 有2例患者在伤口愈合后还出现皮脂腺囊肿, 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皮脂腺确实丰富, 皮下难免有残留;②术后没有将术腔冲洗干净, 导致剪下的组织残留在皮下;③掀起皮瓣时分离的层次太浅, 导致深层尚有皮脂腺残留。故掀起皮瓣时应在皮下1 cm处, 不能过深或过浅;术中应尽量修剪仔细, 术后应冲洗。一旦出现皮脂腺囊肿, 将其挑开搔刮冲洗干净后伤口可逐渐愈合。
3.5 目前报道较多的全厚皮片法固然疗效确切, 但由于腋部为关节部位, 皮片不易固定, 一旦移位将影响皮片的存活, 且会遗留打包缝线瘢痕, 皮肤质地较差。加之固定时间长, 患者均感非常痛苦。而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不易缺血坏死, 术后包扎固定不用缝线打包加压, 只需用绷带和弹力绷带加压固定5 d, 皮瓣即可与受床粘合, 基本存活。此后可常规用胶布固定, 无需加压, 处理相对简单得多, 患者痛苦明显减轻。因此认为对于轻中度的腋臭患者,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是较好的选择。
[1] 唐荣祥, 唐庚云, 李华仁.腋臭的病因探讨.临床皮肤科杂志, 1996, 25(1):24.
[2] 亓发芝.腋臭.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2, 13(1):55-56.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 flap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bromhidrosis
KANG An, YANG Zhi-qiang, NIE Dong-sheng, et al.
Coining and Cosmetology Center,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310, China
Objective To apply and evaluate 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 flap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bromhidrosis.Methods A total of 45 bromhidrosis patients received 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 flap method for treatment.Their postoperative curative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 status were observed.Results All 45 patients had good effects,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100% and few complications.After surgery, no apocrine sweat gland was found in flap full-thickness tissues.Conclusion 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 flap method is an easy and credible method for treating bromhidrosis,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 flap method; Bromhidrosis; Evaluation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011
2015-05-15]
51031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美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