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螺钉在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中的临床研究

2015-05-08 07:30王林杰孙国绍盛伟超吴青坡马龙汝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5期
关键词:椎弓节段螺钉

王林杰 孙国绍 盛伟超 吴青坡 马龙 汝强

椎弓根螺钉在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中的临床研究

王林杰 孙国绍 盛伟超 吴青坡 马龙 汝强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在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38例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 均给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统计患者治疗前后椎体高度、Cobb’s角度、VAS疼痛评分, 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Cobb’s角分别为(27.9±3.4)°和(3.7±0.7)°,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椎体高度、VAS疼痛评分对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螺钉在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掌握手术适应证、尽早实施手术是获得理想疗效的关键, 临床务必加强重视。

椎弓根螺钉;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

脊柱骨折脱位是脊柱在外力冲击下发生的骨折与节段脱位, 伤情严重者多伴有脊髓损伤, 预后效果差, 致残、致死率高。及时采取适当方法给予治疗是降低致残率、控制死亡防线的关键。针对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 临床治疗多以整复脱位、适当固定、降低脊髓损害程度为主。优化手术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影响深远。鉴于此, 本文将本院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椎弓根螺钉在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38例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 男23例, 女15例;年龄15~65岁, 平均年龄(35.0±7.6)岁;受伤部位:劲椎损伤11例, 胸椎损伤13例, 胸腰段损伤14例;脊髓损伤程度:A级7例, B级11例, C级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h~15 d, 平均时间(7.5±4.2)d。已排除严重脊柱畸形与神经症状的脊柱结核者、严重脏器血管疾病者。

1.2 脊髓损伤分级标准(ASIA分级)[1]A级:脊髓完全损伤, 损伤节段以下部位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B级:脊髓不完全性损伤, 损伤节段以下部位感觉功能正常, 运动功能丧失或受限;C级:脊髓不完全性损伤, 损伤节段以下部位感觉功能正常, 运动功能正常, 多数主要肌肉肌力在3级以下。

1.3 方法 全体患者均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颈椎受伤者, 根据影像学技术确定骨折部位, 标记进钉点。复合脱位节段后进钉, 进钉时螺钉与水平面夹角30~45°最佳,矢状面上则与椎间盘平行。胸腰椎受伤者, 则于全身麻醉状态下取俯卧位, 以伤椎为中心, 充分暴露伤椎, 复合脱位节段后确定入钉点。切除钉点部位骨嵴与部分椎板, 将椎弓根定位器置入钉点处缓慢旋入3 mm后, 置入椎弓根探测器。探测期间, 若发觉阻力, 切忌用蛮力通过, 应于椎间调整深入方向。探测器进入前方椎体后, 抽出椎弓根探测器, 将1 mm探针深入骨通道, 确定骨通道周围和底部是否均为骨质, 最后对骨通道进行攻丝, 置入大小合适的椎弓根螺丝钉, 完成骨折交换与固定。

1.4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治疗前后前缘椎体高度、后缘椎体高度、Cobb’s角度、VAS疼痛评分, 观察手术治疗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影像学显示, 全体患者术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良好,骨折椎体恢复至正常高度。治疗前后, 患者前缘/后缘椎体高度、Cobb’s角度、VAS疼痛评分对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对比(±s)

表 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对比(±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时间例数前缘椎体高度(mm)后缘椎体高度(mm)Cobb’s角度(°)VAS疼痛评分(分)治疗前3819.5±1.421.5±1.427.9±3.46.9±1.0治疗后3824.5±0.924.6±1.1.3.7±0.71.7±0.9 .18.51910.73347.97523.826 P<0.05<0.05<0.05<0.05

3 讨论

脊柱部解剖结构复杂, 骨折后椎体及附件发生脱位, 骨折碎片、破碎椎间盘等入侵, 迫使椎管管腔变窄, 脊髓受压演变为功能性器质性损害[2]。考虑到脊柱骨折后, 骨折结构不稳定, 椎管腔变窄, 且多伴有韧带撕裂, 故临床主张早期手术, 通过植骨融合、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内固定等方式,解除脊髓压迫, 复合骨折脱位节段, 稳定脊柱, 清除受累组织, 恢复椎管内径, 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考虑到脊柱骨折后稳定性差, 李现令[3]螺钉应用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分析, 发现除脊髓完全损伤病例病情无明显好转外, 其余患者脊髓功能均有所改善。李现令等[3]经研究证实, 影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包括:受损节段固定前未进行植骨融合或融合不牢、椎间盘高度丢失、椎弓根螺钉负荷过大或型号选用不大。故认为为确保手术效果, 术前应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 选用适当螺钉并规范植骨融合, 以降低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风险。

陈荣国等[4]经研究发现, 经骨水泥强化后的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效果显著。对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改良, 发现用连接棒进行辅助, 骨折结构稳定性明显更强。较延迟手术者, 受伤后3 h内早期实施手术者骨折、脊髓恢复情况明显更佳。本组研究中, 影像学显示, 全体患者术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良好, 骨折椎体恢复至正常高度。治疗前后, 患者前缘/后缘椎体高度、Cobb’s角度、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结果提示, 椎弓根螺钉在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但能有效固定不稳定节段, 复位颈椎生理弧度, 还能减轻脊髓受损程度, 为脊髓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该研究结论与现有相关报道内容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 应用椎弓根螺钉脊柱治疗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效果显著, 为降低手术失效率, 临床应务必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与手术时机, 以获得理想疗效。

[1] 邓海涛, 王清.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力学变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3):2055-2058.

[2] 胡正霞, 李开南, 何智勇, 等.改良多裂肌间隙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置入修复胸腰椎骨折:伤椎稳定性及相关指标比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543-547.

[3] 李现令, 李现今, 张学军, 等.脊柱椎弓根螺钉应用的生物力学特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0):5640-5645.

[4] 陈荣国, 代凤雷, 欧先锋, 等.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修复老年腰椎退变的早期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35).5666-567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5.055

2015-06-24]

467000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

猜你喜欢
椎弓节段螺钉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术后跟骨螺钉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