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举
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治疗及分析
李举
目的 探析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预后, 旨在提高对疾病的认知, 从而及早发现并给予有效治疗。方法 选取30例符合ARDS诊断标准的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给予呼吸支持、固尔苏等治疗, 观察患儿发病时间、转归情况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新生儿中, 25例治愈出院, 2例好转, 1例放弃治疗, 2例死亡。结论 足月新生儿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有:剖宫产、胎粪或羊水吸入等,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机械通气, 采用较低的呼吸参数, 能有效降低多脏器功能损伤、呼吸机相关肺炎、肺不张、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治愈效果。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足月新生儿;机械通气;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4年7月本院30例符合ARDS诊断标准的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8例, 女12例:胎龄37~41周, 平均胎龄(38.29±0.68)周;出生体重2350~4230 g, 平均体重(3146.83±0.784)g, 其中出生体重<2500 g的5例, 2500~4000 g 23例, >4000 g的2例;经阴道分娩的11例, 行剖宫产术的19例;娩出后发生窒息的21例, 胎粪或羊水吸入的12例;本院产科转入患儿9例,县级医院转入的21例;发病后在出生后1~8 h, 其中17例为1~4 h, 13例为5~8 h后患儿逐渐出现呼吸窘迫现象。本次研究中所有患儿都符合在1994年由美国与欧洲的ARDS评审会议规定的有关ARDS的诊断标准:① 均为急性发病;②正位X线检查结果为双肺弥漫浸润阴影;③未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损伤的临床症状; ④PaO2/FiO2的比值<200 mm Hg (1 mm Hg=0.133 kPa)[3]。
1.2 方法
1.2.1 呼吸支持 所有患儿均采用婴儿专用的定压呼吸机。病情较轻的3例患儿采取无创性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 27例患儿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急性期采取间歇正压与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 撤机前则将通气改用同步间歇指令指气(SIMV)模式。
1.2.2 呼吸机开始使用时间与指征 呼吸困难加剧, 头罩给氧未改善青紫现象或者患儿血氧浓度<50 mm Hg应立即给予机械通气。39例患儿中呼吸机开始使用时间最短在发病2 h内, 最长在发病48 h后, 平均在发病(18.2±13.7)h内。
1.2.3 呼吸机参数调节 使用较低的吸气峰值与氧浓度的策略, 通气后严密监测患儿血气和血氧饱和度, 至血气恢复正常24 h后, 复查胸片, 结果显示肺部透亮度增加, 浸润阴影减退, 大约48 h后病情开始好转, 见表1。
表1 胸片检查结果(-χ±s)
1.2.4 固尔苏(PS)应用 13例采用固儿苏液治疗, 用药8 h后再次进行胸片检查, 11例患儿双肺通气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1.2.5 机械通气时间与合并症 30例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在38~83 h, 平均通气时间(67.94±22.8)h。其中合并气胸3例,呼吸机相关肺炎4例, 肺不张2例, 肺出血1例, 缺血缺氧性脑病3例, 多脏器损伤5例, 凝血障碍2例, 硬肿1例。
1.2.6 其他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 抗感染, 处理并发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血糖紊乱, 同时给予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持续静脉滴注治疗保护心脏功能, 限制液体入量, 14例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4]。
2.1 发病时间 发病后在出生后1~8 h, 其中17例为1~4 h, 13例为5~8 h后患儿逐渐出现呼吸窘迫现象。2.2 转归 30例患儿中治愈出院25例(其中14例使用丙种球蛋白的均治愈), 治愈率为83.33%;2例好转, 1例放弃治疗(家长因担心预后效果, 签署知情同意书出院);2例死亡。住院时间5~28 d, 平均住院时间(14.03±3.46)d。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患者肺部损伤最为严重的一个阶段。一直以来都认为ARDS只限于成年人, 或者肺部发育不全、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不足的早产儿, 然而近年来临床足月新生儿ARDS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认为原发性肺炎、误吸胃内容物是导致成年人与儿童肺部直接损伤的常见原因, 而多发性创伤、败血症则是导致肺部间接损害的高危因素。新生儿则主要由于肺脏发育不全, 肺泡表面积较小, 肺部血管十分丰富, 一旦出现缺血缺氧, 经常会导致靶器官最先受到损伤,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 新生儿是最容易出现ARDS的[5]。
国外有关研究报道, 新生儿ARDS多见于剖宫产和窒息后婴儿, 本次研究中多为围生期窒息。缺血、缺氧可直接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受损, 降低PS活性并减少其释放, 是间接导致新生儿肺部损伤的高危因素。国内有关研究报道, 剖宫产儿有因肺透明膜病死亡的可能, 本次研究中有19例为剖宫产儿, 因此其在ARDS发病期间的作用值得探讨。由于剖宫产儿的胸廓未受到一定挤压, 肺内液体较多, 这是引起新生儿肺部直接损伤的高危因素之一。
目前, 临床上对于治疗新生儿ARDS尚未有明确的规范,也缺乏ARDS的有效治疗药物。机械通气是ARDS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来纠正血管炎症和通透性, 从而改善机体组织的氧气供应[6], 采用机械通气后治愈25例, 2例好转, 临床疗效显著。本次研究中合并气胸3例, 呼吸机相关肺炎4例, 肺不张2例, 肺出血1例, 缺血缺氧性脑病3例, 多脏器损伤5例, 均积极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维持血糖正常值, 保证心脏正常功能, 提高机体免疫力。ARDS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是否得到早期诊断、恰当的治疗、是否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出现三方面。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ARDS的治愈率明显高于以往报道的成年人和儿童, 疗效显著。
[1] 李红, 矫岩, 陈晓平, 等.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对策.中国妇幼保健, 2014(4):549-550.
[2] 周文莉, 周琪, 李丛, 等.早期应用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3):285-289.
[3] 孙颖.32例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3(34):94-95.
[4] 常晶.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4):150.
[5] 王小丽.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探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4(11):242-243.
[6] 景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淮海医药, 2010(1):48-4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056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指的是除心源性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呈进行性趋势。其病理机制是由于炎性细胞介导的肺部炎性反应, 以及由炎性反应失控引起的肺泡上皮细胞与内皮细胞损伤, 从而使得肺部血管通透性增高, 进而导致肺泡与肺间质的出现水肿。新生儿ARDS是NICU中一种最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典型X线表现、发绀等[1,2]。作者选取2010年2月~2014年7月本院30例符合ARDS诊断的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现报告如下。
2014-10-16]
273300 山东省平邑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