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看张艺谋的光环,却不看他的笨功夫

2015-05-07 09:34东东枪
南都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聪明人共性张艺谋

东东枪

很少读传记书,写当代人的读得就更少。因为总会想起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开头说的话:“现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一旦遇有危机来临,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行动。醉汉会戒酒自新,教会中的圣人会堕落,牧师会和唱诗班的少女私奔。活着的人总会有好多可能的改变。还有,活着的人总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后才会泄露出来。”

不过最近意外看到了一本,不仅看完了,还竟然很好看。书里写的是张艺谋,作者是他的文学策划,多年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前些天,网上提到这书,说的都是张艺谋与张伟平之间的是非,但真让我觉得津津有味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张艺谋这个人。

读这本书的时,起先有种幸灾乐祸涌上来。后来就不是了,那份幸灾乐祸慢慢变了,变成了慨叹,慨叹众生皆苦。而另一种感觉也渐渐浮现:是觉得望尘莫及。

我挺幸运,接触过一些顶尖水准的创作者。他们或已声名显赫,搞出过亿万人称颂的作品,或仍默默无闻,但却总在制造令人叹服的惊喜。他们当然是秉性各异,姿态万千的,但也当然有着一些共性。而这共性,大略总结一下,也无非是天赋与努力这两点。

这书里记载了一些。天赋也有,努力也有。

比如说张艺谋视熬夜为家常便饭,而且熬夜开会到凌晨,所有人都累成了狗,回家倒头便睡,第二天来了,张艺谋却兴冲冲地跟大家说起自己昨晚回家后又看了一个如何有趣的电视节目。

比如说张艺谋演《老井》,有一场戏是男主角挨饿,张艺谋真饿了自己三天。男主角是个每天干重体力劳动的人,张艺谋为体验劳动的感觉,就每天从山上搬150斤左右的石头下来—这书的作者说,据他看,张艺谋永远是那个为了创作而搬石头饿肚子的人—“要不然,他不放心”。

作者对此的评价是:“我们愿意以更经济的方式经营自己,不愿去做笨力气和笨功夫。在这点上,张艺谋例外。”

大约十年前,有位老师跟我聊天,问我怎么看当时刚刚为人所识的一位年轻演员。我说,据我观察,我觉得这是一个肯下笨功夫的聪明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回头想想,真正“肯下笨功夫的聪明人”,我并没见过几个。硕果仅存的那几位,也确实都是人中龙凤。这个世界没有辜负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

而之所以这种人如此稀有,恐怕也是因为这个标准确实太高—据我观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能下笨功夫的人、聪明人,都已足够稀有。二者能占其一,已经可以出类拔萃—我见过一些天资平平但苦心孤诣以勤补拙的创作者,也见过那些才华横溢却并不珍惜的人,他们经常暴殄天物般任凭自己的创作能力白白流失,但漫不经心地偶一出手,也足以令人惊艳。

看到书里的那个张艺谋,我想到了我有幸遇到过的一些人。他们跟张艺谋一样精力充沛、一样苛求细节、一样满怀热情、一样偏执、一样敏感、一样专注、一样以无休无止的推敲打磨来折磨自己、折磨旁人……

每次见到这样的人,我的心里总有两个声音在缠斗争风,一个说:“看看人家,你怎么比?你也要加油!”另一个说:“看看人家,你怎么比?还是算了吧!”

这样的争斗毫无结果,每次都只把战场弄得一片狼藉。每次我一边打扫着战场,一边会想:见贤而思齐和见贤而思“还是算了吧”,可能自古就是形影不离的亲哥儿俩,这样的战争在无数人的心里已经重演过了无数遭,那些“肯下笨功夫的聪明人”一定也经历过这样的挣扎,而我,则是一个连这一关都过不去的人……

说真的,每次想到这儿,就会忽然觉得很惭愧—很惭愧地释然了。

猜你喜欢
聪明人共性张艺谋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六个聪明人去看海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两个聪明人的一次相亲
聪明人不看答案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张艺谋的抠门
张艺谋归去来兮
聪明人的愿望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