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的措施研究

2015-05-07 02:48朱红红
文教资料 2015年3期
关键词:持续性学生党员入党

朱红红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0000)

随着大学生入党要求的提高,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往往严抓入党前教育,重视发展前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但忽略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管理。这样“重前轻后”的模式,给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带来困难,导致学生在成为党员后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开展学生在成为党员后的持续性教育,对学生党员的有效性管理和党性修养的继续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学生党员的现状

高校里的学生党员由以下情况组成:进入大学后经由推优、培养、考察、发展而成的党员、在进入高校前已成为党员、在入伍期间成为党员、转专业、考插班生、或转学而来的党员。这些学生党员中,部分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与党员身份不符的行为和现象,如在学习中起到坏榜样作用,成为逃课、迟到早退、挂科的常见户;学习较好但不愿帮助其他同学;自制力较差,沉迷网络和游戏,甚至还带动其他同学一起玩;在生活中与同学不能友好相处,不主动帮助他人;不积极参加班级、专业、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活动;乱用中庸之道,认为自己即使不出色,但只要不拖大家后腿也就可以;认为自己反正已经成为党员,已经不需要再像在争取入党时那样处处努力做到最好,等等。这些学生党员的行为不仅不能起到榜样作用,反而在学生中造成恶劣影响,降低其他学生对学生党员的信任,损害大学生党员的形象。

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些高校采取的措施是有限的,且往往是在事情发生后再采取弥补和教育的措施,经常事倍功半。各高校均有对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但缺少持续性、系统性的教育。针对学生党员的持续性教育,不仅能延续其入党前严格的系统的教育,更能进行深入性、延续性的教育。

二、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党员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二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做得还不够。对于高校某些学生党员自身讲,由于入党动机不纯、理论水平不高、党性修养不足、服务意识不强、模范作用欠缺、自主意识不够、生理心理的尚不成熟等原因,导致某些学生在成为党员后大有功成名就的意味,开始自我放松。就高校某些基层党组织工作层面讲,由于重视入党前教育忽视入党后教育、入党后教育过于零散缺乏持续性、理论学习时间不够长、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教育内容不够创新、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有效评估缺乏、管理方式传统、投入配备不足,等等,使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无法跟上。

(二)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的紧迫性。

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的紧迫性在于人才的需求和负面影响的消除。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才是一切的基础,而日积月累的对学生党员的负面影响,影响的不只是某个高校的某些学生,而将是对某一群人、党的某个发展时期、国家的某个发展脚步,甚至某一个时代的影响。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骨干,是党的新生力量,是国家的储备力量。加强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有利于学生党员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发挥骨干模范作用、增强服务意识和自主意识,不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党员成长成才,而且能保持学生入党前、后表现的一致性,并且促进学生党员步入社会后,始终具有成熟的党性意识。

由此可见,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持续性教育,与时俱进,创新创想,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员意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学生党建工作中不可回避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加强学生党员的持续性教育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三、开展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理论教育,提高政治素养。

1.认真办好“一课”,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

“一课”即指党校。党校学习的内容在不离教育主题的前提下应尽量丰富,如加强党的基础知识和政治理论学习,进行有针对性、深入性的培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用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鼓舞、激励学生党员;学习先进事迹,用先进人物和事件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典型事迹影响、熏陶学生党员;分析时事政治,学习用理智、发展的头脑看待和分析国内外社会发生的最新事件,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学习传统文化,用中华民族积累五千年的知识武装自己,明辨是非,等等。通过定期举办党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不同侧重的培训,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引导、帮助学生党员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

2.充分利用“三会”,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

“三会”即指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在正常情况下,党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党支部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三会”更贴近学生党员的生活和学习,日常的精神传达、会议通知、主题学习、听取汇报、选举投票、民主监督等均在“三会”进行,“三会”的正常开展或加次开展,是学生党员日常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多高校里的学生党支部会把“三会”流于形式,甚至根本不召开,所以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严抓“三会”,做好每一次的每一个“会”,认真策划,细心准备,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至关重要。

(二)注重实践教育,培育责任意识。

1.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校内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各类社团和组织机构。社团是校园内的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组织,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和爱好组成团队或参与进去;组织机构,是根据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需而建立,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各类社团和组织的多样活动,并通过积极自主地策划、组织、参与等实践,不仅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提高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2.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能最大限度地锻炼高校学生党员,使学生学会将理论融于实践。学生党员可以根据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现实需求,设立专项实践调查方案或志愿服务内容,通过方案的制订、对口的联系、前期的准备、具体的实行、事后的总结,使学生党员将党性理论内化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养老院、进医院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育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可以提前接触社会,将骨干模范作用从学校带到社会。

(三)搭建工作平台,融入学校建设。

1.提高心理素质,发挥朋辈效应。

国内外有关研究发现,多数大学生在遇到困扰和挫折时,最先也最多向朋辈倾诉和寻找帮助。朋辈之间的帮助和辅导,因为年龄相近、经历相似、思想相近、话题相同,所以具有主体性、分享性、互助性、成长性、亲近性、易受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发挥朋辈效应。学生党员在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强化好自己的心理素质的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发现身边同学的身心问题,积极地帮助辅导员和心理老师,与心理有偏差的同学沟通,并在发现问题且同学不愿意配合的时候及时告知老师,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高校可以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在提高学生党员心理方面的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党员的自我效能感和身心健康水平。

2.提高自主学习,参与学风建设。

学习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首要任务,学风建设是一所高校的重点。学生党员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更要在所有学生中树立学习的好榜样,在兼顾自己学习的同时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学校的学风建设。具体活动可开展:“一对一”帮困活动;“三人行”助学活动;开展易挂科科目的补习小课堂;定期开展答疑;开展寝室负责制;在定期召开的班会中,和班委一起积极组织好班级学风活动,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组织相关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党员提供平台,不仅能让学生党员体会帮助他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且能提高学生党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规划职业生涯,帮助职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一项活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指导整个大学生活的学习和实践,还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从学校过渡到社会,进入职业人的角色。学生党员不仅要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还要努力学习职业规划的方法和内容,从而帮助其他同学明确目标,确定理想。学校可组织相关专业培训和活动开展,学生党员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身体力行后,不仅能帮助他们很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更能以自身经历为例子更好地影响其他同学,从而在整个大学生活阶段更好地树立模范,规划好学习和实践。

4.做好寝室管理,参与社区建设。

寝室,对大学生而言,是生活、休息、学习、交际的一个重要场所,寝室的氛围、社区的文化,更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在现在的大学寝室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包括安全问题,如使用违章电器等;财产问题,如贵重物品不放好等;健康问题,如寝室不打扫干净等;人际问题,如室友之间的矛盾等;习惯问题,如沉迷网游等。面对种种问题,学生党员应以身作则,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做好寝室管理,并鼓励学生一起积极参与社区各类活动,建设社区文化。学校可以在社区范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党员带动同学积极参与活动,减少宅在寝室玩游戏、上淘宝的时间,而且可以增加室友、同学间的友谊,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寝室文化。

(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综合素质。

1.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

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要转变观念,由单方面决定要教学生党员什么,转变成从学生党员的主体需要、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提升先进性的需要、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学校和社会接轨的需要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要求,强化育人意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包罗万象,有吸引、有内涵、有传承、有针对,兼具教育意义与学习趣味,引导学生党员内外兼修,博学精专。教育方式与方法要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把单方面传授知识与互相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党员更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具体如提倡学生党员“小班化”互动学习模式、开展“党建活动月”、设置党员服务流动岗、开展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开展竞争上岗制等。

2.树立典型事迹,表彰先进党员。

榜样对于学生党员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注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通过学习先进克服和纠正自己在人格认识上的错误[1]。学生党员表现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党员的形象和学生工作的成效,是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需要特别重视的方面。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和树立重大教育活动中的学生党员标兵和先进事迹,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后,通过表彰大会、座谈会、报告会、网络公示等渠道,广泛宣传党员标兵和先进事迹,积极通报,以此教育和激励广大学生,发挥榜样力量和模范效应,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

3.重视网络影响,开通相关渠道。

在这个信息畅通网络方便的时代,网络传播速度和效应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看到网络带来的巨大冲击的同时,也要看到网络以其无限的容量、快捷的方式为学生党员教育带来巨大空间。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党建网站、网络博客、QQ群、BBS论坛、易班、微信、微博、QQ、飞信、邮箱等途径,开通“党员小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享时事热点,介绍党员的先进事迹,展示丰富的活动照片,放置先进党员的报告录像,宣传优秀教育影视片,开通沟通平台等,吸引学生党员主动参与,进行学习、讨论和分享。

(五)完善相关机制,建设工作队伍。

1.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加强学生党员监督、管理、教育。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完善考核机制,使监督、评议、教育与管理紧密结合。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方针、实际情况和学生党员的自身特点,制定监管考核细则,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以具体的量化指标完成对学生党员的监管考核,形成既有总体要求又有具体细则的规章制度,努力探索融教育、管理、监督、服务为一体的制度[2]。量化考核机制具体制定,要以学生党员思想情况、学习情况、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取得的成果情况、群众的反馈情况等考察方面作为考量,通过量化的形式进行考核,规范管理,加强监督,严格考核,既能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又能促使学生党员作用能在各个方面得以体现,增强学生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2.加强学生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保障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的顺利进行。

以上所有关于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人员的管理,均离不开学生党务工作队伍的辛苦工作。学生党务工作专职人员负责整体统筹、合理规划学生党务工作,对各学生支部在组织发展、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等方面工作予以指导与管理,因此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队伍,按照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党务工作人员,是所有工作开展的基础。同时,学生党务工作队伍也要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建设,一支理论扎实、素质过硬、观察敏锐、富有热情、德才兼备的党务工作队伍,能有效地保障学生党员持续性教育的顺利进行。

[1]张学亮.高校学生党员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2011,1:142.

[2]陈瑜,刘辉,石榴花.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1:53-54.

猜你喜欢
持续性学生党员入党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憨娃入党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关注持续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入党志(外一首)
我要入党:献给建党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