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知识类型对学习方式选择的影响

2015-05-06 03:12邵志南
体育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发现学习

邵志南

摘 要: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思考学生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作为两种并存的学习方式,需要从体育课程的知识类型出发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以学习运动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同时获得“知识、技能与方法”,避免“管教不管学”的现象。

关键词:体育知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3-0017-0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而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需要通过学习“知识、方法和技能”的过程来获得,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一个主体,关注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得我们的体育教学更有效。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1]。奥苏伯尔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

所谓接受学习,就是学生把现成的定论作为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3]。它是以前直至现在学生认知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所花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来说显得更有效,因为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躬耕”。

但接受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其自我的思想和认知会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过程。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研究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悄然发生着转变,所以,“发现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发现学习是指在教师不加任何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依靠的是学习者的独立发现[4]。一般来说,我们常说的探究式、问题式、启发式、自主性学习等都应归属于发现学习;而合作学习这样的形式,有些是接受学习,有些则是发现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标》(2011年版)指出: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究、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方法和技能[5]。这说明,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的学习和获得,并不是因为发现学习而否定了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并不比发现学习逊色,两者主要的区别只是在于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同。

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体育知识的类型、不同阶段学习的对象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本文仅从不同体育知识的类型来阐述学习方式的选择。

一、关于体育知识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知和经验,体育知识也不例外。作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体育知识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体育课里是身体运动以及与之直接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都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

体育知识的核心和主体,是一种操作性知识,是个体在进行身体练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是个体对于自我身体运动方式及其规律的认识,其主要特征是以肢体参与身体活动为主的技能知识。如果技能知识需要通过技术的学习来获得,那么“技术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和基础[6]”,也就是说,技能知识的获得还需要通过其他的知识作为辅助。依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中“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目标领域,我们把体育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自我的知识[7]”(表1),其跟体育学科相对应的是“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不同体育知识类型对学习方式选择的影响

四种知识类型在体育学科中不是单独存在的,也不是以独立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而是相辅相成、交织影响的。其主要以操作性知识的学习为重要载体,在操作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陈述性知识,同时,陈述性知识又能促进操作性知识的学习;操作性知识需要通过策略性知识来实现,丰富的策略性知识能够促进操作性知识的学习;而在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完善自我的知识。比如,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跨越式跳高”学习时,对跨越式跳高的“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基本的过程进行呈现(即接受学习),学生就能够知道“原来跨越式跳高是这样的”,并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过杆”时要注意区分“起跳腿、摆动腿”的作用,学生在练习时就能够知道并进行“过杆的动作方法”的练习。

1.陈述性知识——接受学习为主

陈述性知识是“约定俗成的定论”,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积累,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合理、有效地参与体育活动”。如比赛中的规则,就可以直接让学生接受并理解,在比赛的过程中顺利地进行。

这种知识学习的过程,在通过教师讲解、示范的前提下,通过学生观察、交流、记忆等学习方式,及“说一说、做一做”的方式,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目标中主要以“认知目标”来出现。比如“能说出正面上手传球的手型与要领”。

2.策略性知识——接受学习为主

策略性知识是“公认并遵守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这些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身体”就如仰卧起坐的练习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腰腹力量。这种知识主要通过学生识记、理解、练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3.操作性知识——发现学习为主

操作性知识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身体”。操作性知识虽然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以“技术”的概念出现,教师往往会以“应该这样做”来组织学生进行“接受学习”,但是由于这种知识需要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的练习、体验、感知而获得,教师讲授后很少学生能够马上掌握,所以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让学生去体验、感知、发现。比如在组织水平一学生进行“原地运球”时,教师虽然可以传授给学生“五指自然分开、按压”等操作知识,但是这种操作知识需要通过学生不断练习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技能,如“坐着运球、蹲着运球、两人牵手转圈运球”等练习方法,在大量的练习次数和时间中,去感知和发现运球时“手对球控制”的方法。这种知识主要通过学生试误、内省、练习、探究、体验、感知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上述“策略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两个知识类型,在学习目标中主要以“技能目标”出现,比如“在“十字跨越跳、向前跳+左右跳、原地跳跃+助跑、8字形跨越跳”等较复杂的组合练习环境中,学生能够运用跨越式跳高的方法顺利、连贯的完成练习任务,动作表现果断、连贯、协调。

4.自我的知识——接受和发现并重

自我的知识具有社会认知的范畴,主要包括了行为认知和行为动机信念。不同的动机信念和正确的行为认知能够使学习者以更适合的方式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在体育学科中主要包括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意愿。体育活动中对自我的情绪、心理的控制和调节。与人交往的方式等。这种知识主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调控、活动体验等学习方式进行,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干预,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做、不应该这样做”。

在学习目标中主要以“情感目标”出现,如“在游戏中表现出尊重同伴,不嘲笑、不讽刺同伴,乐意接受同伴建议”。

三、思考与结论

1.合理区分体育知识的不同类型,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式,使得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正确制定“认知、技能、情感”三维学习目标,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能够让我们的学生知道哪些该识记,哪些该练习,哪些该调控。

3.学习方式的转变和选择,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来思考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应先想到自己的教学方式,再想到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德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10.

[2][3][4]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6]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7]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

(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 313100)

猜你喜欢
发现学习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浅谈
高中英语教学中发现学习的应用
发现学习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知识”“过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浅谈认知发现理论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
布鲁纳认知理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学习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解读
发现学习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四阶式习题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