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曼琳等
摘要:
在免耕、深耕、传统耕作花生试验田调查杂草种类、数量、鲜重和花生产量。结果表明,3种耕作模式花生田杂草的种类和优势种群基本相同,但杂草发生密度不同;在花生花期和结荚期,3种耕作模式中免耕田杂草鲜重最低,传统耕作田最高;免耕和深耕耕作模式下花生产量均比传统耕作方式提高,其中免耕较传统耕作增产10.74%,深耕增产6.27%。
关键词:花生田;耕作模式;杂草;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5.20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5)03-0096-03
Effcets of Different Cultivated Modes on Weeds
Occurring Regularity and Yield in Peanut Field
Xu Manlin1,Chi Yucheng1*,Wang Lei1,Wu Juxiang1,
Xu Tingting1,Wang Baoliang2,Wang Xuewu3,Liu Aina3,Yuan Zongying3
(1. Shandong Peanut Research Institute,Qingdao 266100,China;2.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Huangdao District
in Qingdao City,Qingdao 266000,China;3. Qingdao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The trial were set up in no-tillage,deep tillage,traditional tillage peanut field. The weed species,quantity,fresh weight and peanut yield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 different farming modes had basically the same weed species and dominant species but different weed density. In flowering and podding stage,the fresh weight of weed was minimum in no-tillage field and maximum in traditional tillage fiel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illage,no-tillage and deep tillag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yield by 10.74% and 6.27%.
Key wordsPeanut field;Farming mode;Weed;Yield
花生是山东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约为80万公顷。山东省花生田普遍发生的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主要有马唐、升马唐、狗牙根、狗尾草、稗等,占到花生田杂草总量的60%;其次还有菊科的刺儿菜、蒲公英、苍耳等,蓼科、苋科、藜科和茄科的杂草[1]。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与花生竞争光、水分和养分,造成花生减产,已成为花生优质高效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土壤质量,推出了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此措施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会改变原有的生态和生物体系,特别是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的变化。本试验对免耕、深耕、传统耕作3种耕作模式下花生田杂草发生规律和花生产量进行了系统调查,以期为山东花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青岛市黄岛区农业局试验地进行。试验地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2.98%,pH值6.90,前茬作物为小麦。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免耕(免耕秸秆还田)、深耕(翻耕秸秆还田)、传统耕作(翻耕清理秸秆)3种耕作模式。小区面积20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2014年6月15日人工播种。花生品种为花育20号。
1.3杂草调查
分别在3种耕作模式的每一小区中随机选定5个调查点,每点1 m2,进行标记,从播种开始,每周调查1次,调查完毕后拔除调查点杂草,共调查8次,分别记录杂草的种类、数量。并计算杂草的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某杂草平均密度/各种杂草密度之和×100
在7月15日(花期)、8月5日(结荚期)各调查1次杂草鲜重。每小区随机取5点,每点1 m2。调查完毕后,拔除各小区杂草。
除调查点外,地块其他部分在花生播后均用乙草胺(山东汉高生物有限公司)进行土壤处理。
1.4花生产量调查
花生收获时,每小区取10株花生,调查单株结果数、百果重。每小区实收1 m2,晒干后称重,计算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3种耕作模式花生田杂草种类与相对密度
3种耕作模式花生田杂草主要有禾本科:马唐、稗草、牛筋草;莎草科:碎米莎草;大戟科:铁苋菜;马齿苋科:马齿苋;藜科:藜。此外有苋科的反枝苋、萝藦科的萝藦等。其中禾本科的马唐密度最大,其次为莎草科的碎米莎草,在免耕中的密度、相对密度分别为38.5株/m2、32.5株/m2和38.5%、 32.5%;在深耕中的密度、相对密度分别为35.8株/m2、24.6株/m2和45.8%、 31.5%;在传统耕作中的密度、相对密度分别为20.5株/m2、15.8株/m2和42.2%、 32.5%(表1)。马唐和碎米莎草在3种耕作模式中均为优势种群,耕作模式对杂草的优势种没有明显影响。但耕作模式对杂草总密度影响较大,其中免耕田杂草密度为100株/m2,比传统耕作多51.4株/m2;深耕杂草密度为78.2株/m2,比传统耕作多29.6株/m2。endprint
2.2杂草鲜重
花期和结荚期杂草鲜重均是免耕模式最低,其次为深耕模式,传统耕作最高;3种耕作模式结荚期的杂草鲜重均略高于花期,但差别不大。在各种耕作模式中,在花生花期和结荚期植株在生长中已占据了空间优势,阻碍了杂草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杂草鲜重在花期和结荚期变化不大(表2)。
2.3不同耕作模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免耕和深耕模式下花生均比传统耕作模式增产(表3),其中免耕较传统耕作增产10.74%,深耕增产6.27%。同时,不同耕作模式对花生单株果数和百果重也有一定影响,单株果数和百果重均以免耕的最高,传统耕作的最低。
3讨论与结论
秸秆还田后免耕和深耕的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杂草密度和鲜重都有明显变化,这可能与土壤养分、水分和温度等的变化相关。小麦花生一年两熟农田覆盖秸秆后,可以明显提高耕层内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物质的含量[2]。有机质含量高,秸秆覆盖后土壤温度有效提高,同时秸秆还田也增加了花生田中杂草种子的基数,可能是免耕秸秆还田处理杂草密度最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深耕影响杂草种子埋藏深度,减少了浅土层的种子量,而浅土层的种子量可以说明杂草对作物的危害程度[3],因此深耕后杂草密度减少。传统耕作方式清除了秸秆并进行翻耕,减少了杂草种子的基数和浅土层种子量,因此其杂草种子密度最低。
农田中生长环境有限,农田杂草之间以及杂草与作物之间存在对光照、土壤养分和水分等资源的竞争。免耕模式下杂草密度虽然最大,但杂草鲜重却最低,这可能因为农田内杂草生长竞争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杂草鲜重在花生花期和结荚期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花期以后花生在株高上有了一定优势,可以获得更好的光照条件,截获和转化更多光能,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杂草失去了生长竞争优势。
免耕是保护性耕作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养分等,免耕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也都明显高于常规耕作[4,5]。但免耕也降低了对杂草的破坏性,增加了杂草的繁殖能力。因此,对杂草进行实时防除,提高花生的透光度,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降低杂草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分配,提高花生在农田系统中的竞争能力,最终实现花生产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秀娟.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李全起,陈雨海,于舜章,等. 覆盖与灌溉条件下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J].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1):37-40.
[3]牛永志,李凤博,柳建国,等.秸秆还田和不同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08(1):79-81.
[4]董立国,袁汉民,李生宝.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J]. 现代农业科技,2006(5):96-97.
[5]袁汉民,董立国,徐华军.水分和温度对冬小麦和玉米免耕作产量的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7):172-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