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变融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山西中阳剪纸的传承

2015-05-06 08:36毛巧晖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阳剪纸民俗

毛巧晖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传统与现代的变融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山西中阳剪纸的传承

毛巧晖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民间剪纸普遍存在于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其历史源远流长,最初与信仰祭祀直接相关。中阳剪纸是众多剪纸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她的兴起与汉代画像石有密切联系,其图案与纹样中留存了大量的上古文化信息。随着当下社会的发展,以及在国家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中阳剪纸艺术本身以及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社会身份,传承的文化空间等都发生了相应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传承人;文化空间

民间剪纸普遍存在于民众日常生活中,中阳剪纸是众多剪纸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中阳剪纸成为山西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中阳处于汾河流域,交通不便,偏僻闭塞,与外界交流不便,受到外界文化影响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剪纸艺术的保存与延续。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剪纸又称“剪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只是当时图案以简单的人形、花鸟、几何形为主。目前发掘的剪纸艺术的实物资料也是发现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原古墓中的剪纸随葬品。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发掘简报》说:“在三○六墓中散布着一些被剪成菱形或束腰形的小纸片,其中有文字的十四片,只有四片可拼合,存字三行……”之后散见于唐宋的相关文献记载,《酉阳杂俎》载:“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宋人《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

剪纸艺术名称的由来,目前所知最早见于元岑安卿撰《栲栳山人诗集》之《剪纸惜花春早起图》的题诗“谁将妙意寄工巧,溪藤雪莹金刀小;丹青退舍松梅苦,剪出天真数分秒”。岑安卿热衷于剪纸艺术,他专门对其进行收藏。

山西中阳剪纸据史料记载,中阳民间剪纸与汉代画像石有关。周、秦、汉、唐时期,中阳带曾经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目前全县境内已发现古文化遗址110处,古生物化石遗址一处,战国古城遗址一处,古文化岩洞6处,并有汉代画像石、北魏石刻出土。中阳剪纸的许多图案与汉画像石的图案重合,这虽然不一定可论证中阳剪纸起源与汉代,但可知剪纸图案的文化延续与传承。另外,20世纪80年代还在中阳水玉村发现了大量宋代的服饰,这些服饰上的花纹与现代中阳民间剪纸艺人所剪的花纹也重合甚多,这至少可以说明当时剪纸艺术也属于展现信仰与阶层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主要属于上层人士专享,寻常百姓中鲜有提及。

剪纸最早兴起的准确时间无法测定,但它的兴起与信仰祭祀直接相关。可以说:剪纸艺术从最初使用剪刀、刻刀在丝绸、薄金属片上剪制或镂刻“人胜”“花胜”“方胜”,到后世逐渐在纸品上剪制、镂刻的“剪彩”“剪胜”,剪纸始终彰显了招魂、求子、祈福与祖先崇拜等祀神活动。但是随着信仰的逐步演化或更替,它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某些人工制品在社会符号系统中的象征意义常常会发生改变,甚至被人们遗忘,当然也可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1]。中阳剪纸正是如此,中阳剪纸很早就引起了社会关注,1986年全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现场会在中阳召开,同年庞家会村被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 1992年,中阳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阳剪纸作品的图案、纹样有其独特性,以质朴、古老而著称。图案、纹样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涵括人物、动植物、器物等造型,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等民俗场景,古老神话、传说故事的情节等。人物图案中最有代表性的“抓髻(鸡)娃娃”,当地称为“喜花”,在甘肃庆阳、陕西洛川、山西中阳、永济等地广为留存,目前主要用于婚姻仪式,贴在新房。动植物则以兔、蛇、葫芦、鱼、蛙、石榴、牡丹等,器物类以剪锥花、扣碗等较多,其中“蛇盘兔”、扣碗等亦多用于新婚仪式;葫芦、蛙则寓意为多子多孙,鱼和鸡则多用于春节;“石榴戏牡丹”与“凤踏牡丹”寓意相同,皆为民众对爱情的追求及向往,正如当地俗语所说:“石榴戏牡丹,一辈子爱老汉”。剪锥花则是辟邪除五毒,如俗语所说:“剪锥定安宁,五毒撵出门”。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等不同节日则张贴不同的剪纸图案与纹样,还有“元宵社火庙会”“吃扁食(即饺子)”“送寒衣”等再现节日民俗场景的剪纸图案。八仙过海等神话传说与三国演义等戏曲故事剪纸图案主要是春节期间张贴在炕围等处。

由剪纸图案与纹样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中阳剪纸呈现了黄河流域的民间风俗与文化历史传统,被誉为文化的“活化石”。正如靳之林所说:中阳剪纸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价值,而不仅限于剪纸艺术自身的意义[2]。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图案与纹样,大多已经无法与它的信仰内涵相连接。比如“抓髻娃娃”的张贴仅成为一种传统的婚姻习俗,民众不再将其视为“招魂”“送病”“送鬼”等信仰,而仅留存了“多产多育、生生不息”之意,成为婚俗中的吉祥符号之一。当前抓髻娃娃依然是中阳剪纸的一类重要图案,但只是作为人生仪礼的一种留存于民众日常生活。“凤踏牡丹”则鲜有民众将其解释为远古母系社会鸟图腾信仰。对于民众而言,剪纸图案更多留存至今的是日常生活中美化生存空间与寄寓生活理想。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她既包括图案、纹样以及纸张、剪纸工具等物质必备,也包含剪纸艺术的文化理念与信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作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地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延续与发展。这一延续与发展的核心就是人,过去中阳一带,尤其是庞家会,几乎每个女性都能剪纸,只是有些技艺粗糙,有些技艺精湛。她们都是在母亲或者祖母等长辈女人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开始剪纸,正如当地俗语所说“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在访谈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女性传承人时,她们对自己的学艺经历讲述中一般都提及自己小时候从会拿剪子就开始学剪纸,当时一般是在家里乱剪,从没有专门学习剪样,看见什么就剪什么,后来慢慢就开始照着奶奶剪纸的纹样与图案来剪,一般纸张就用每年家里所贴的对联纸。可见这种传授完全就是布尔迪厄所说的“惯习”(habitus)过程,主要通过静默观察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与试错[3]72-79。在传统社会,极少专门的、有意识的教授,而且剪纸也是日常生活费用的一种重要补充。女红虽是古代长期以来“妇仪”“妇德”“妇功”的文化寄寓与追求,但更是“御寒蔽体”的生存之需。剪纸艺人的作品更多是通过市场出售,补贴家用,早期一个剪纸团花图案,也就是卖两三分钱。还有一部分的作品则处于民俗交往中,是村落交往中“人情”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与渠道。民间剪纸的创作动机主要是俗民的一种生活愿望与生活理想的艺术表达,它们的功能与意义更多体现在民俗生活场域。剪纸艺人的作品,除了在市场出售外,更多是在民俗礼仪与节日中的人情赠送与交换。剪纸艺人在村落备受关注与重视,她们被视为“巧人”“能人”等,尽管这一交换过程中,作品的物质价值没有得以实现,但在“礼物”交换过程中,更体现出艺人的存在价值,同时实现了她们自身的社会价值。只是在传统社会,剪纸作品极少被收藏,更少被当做艺术作品。

2003年,我国开始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确界定是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出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①。《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这一界定涉及以下内容:

第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第二,表演艺术;第三,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第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第五,传统手工艺。

中阳剪纸作为传统手工艺,自然包含其中,再加上它第一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剪纸艺术被新的话语赋予了当下意义与价值。

首先,剪纸的文化性与艺术性提升到了第一位。过去中阳剪纸在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民俗样品存在,它广泛存在于人生仪礼与岁时节日中。剪纸艺术的创作动机并不是为了纯粹的审美,而更多是为了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是民众祈求吉祥、驱鬼辟邪的一种信仰夙愿与追求。在此意义上,它对于俗民而言,第一义并不是艺术,最初更多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只是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它的信仰内涵渐趋减弱,但它依然是人生仪礼与岁时节日的重要符号,她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离不开民俗语境及其所存在的文化语境。但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的兴起及其发展,尤其它逐步进入国家话语系统,中阳剪纸艺术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在对艺人的访谈中,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图案专家喜欢,什么样的图案可以在民间艺术展览中引起重视。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阳剪纸中开始出现一些表现革命题材的图案与纹样,20世纪80年代又专门让艺人创作改革开放题材的图案,并参与相关的展览,但是他们知道这些纹样只适合某些特殊场景的展览。只有传统纹样的图案与表述民俗场景的图案才会得到各专家的赏识,并进一步被收藏与推广。剪纸艺人在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既注重了对图案指涉(reference)之对象的理解,又重视对图案所描述的民俗仪式过程的阐释即文化语境的把握。

图1 七月十五

在笔者的调查中,中阳剪纸艺人L在介绍作品《七月十五》(图1)时,她首先就介绍了图的内容,即所剪各种物品。图中包含农民家种的五谷,糜子(当地做糕用)、玉米(当地方言发音为[t ɑu][ʂu]),高粱,还有有谷子。其他的有草、鸟、猪、羊、跪地祈祷的人。画面的寓意为七月十五五谷丰登,但是人们害怕“格列”(记音,[kɣ][liε],当地认为是老鼠的一种)、老鼠、鸟作践粮食,就跪在庄稼地里,将猪、羊献于上天,祈求上天保佑五谷不受老鼠、鸟和虫子的侵害,当地人认为七月十五“我给你送上猪、送上羊,不要让‘格列’老鼠来作践。”但是画面中没有老鼠,L的解释是怕将老鼠放进去,老鼠会糟蹋五谷。而上天享用了献品——猪羊,就会照应着五谷。但是这幅剪纸在艺人的母亲与奶奶辈并没有,是她自己根据七月十五的民俗仪式剪出。她认为这样的剪纸会引起专家与学者的关注。而且现在农村重要的民俗礼仪场所与而很少请艺人剪纸,由于购买成本较低,民众大多购买机器剪纸,所以当下的剪纸艺术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文化价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意义。

其次,民间艺人,尤其是被国家冠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艺人,他们的处境与身份认同发生了改变。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与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最大属性是,它是与人及人的活动相联系和共生的”[4]。传承人在日本被称为“人家国宝”,他们是“技艺”“技能”的掌握者、传承者,“‘无形文化财’的展示活动、生产活动以及上下传承,都离不开具体的人”[5]。联合国《公约》也一再强调传承人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由传承人及其文化的拥有者——民众来决定是否保护或延续,而不是相关“非遗”专家认定。传承人的认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紧密相连。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传承人也处于相应的体系中,形成了四级传承人系统,即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按照《非遗法》规定,传承人都要符合相应条件,即: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同时,还须履行下列义务: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6]。但是这一认定系统无形中将传承人分为了不同级别与层次,国家级传承人被认为属于最高级别,并且国家每年发放相应补助,并且因为自己身份获得更多的资源。就是传承人自己也如此认定。相关表述与研究学者论述已经甚多,中阳的传承人状况以及当下传承与其他地域略有不同。

中阳剪纸的传承人较多,他们“可能是家族传承中承上启下的继承者,也可能是社会传承中承上启下的继承者”[7]。本次调查主要访谈了14位传承人,他们中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不同级别。W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属于传统的家族传承。在访谈中,她展示了自己28幅作品,其中有传统图案抓髻娃娃、团花喜字戏剧人物如杨七郎、穆桂英、杨排风等,还有十二生肖、奥运福娃、日常生活事象如讨饭、上访、弹琴,她的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民间故事剪纸,她将民间故事内容通过剪纸的方式言说与表达。她除了剪纸,还会纺纱织布,除了自己家人可以穿,又能抵消一部分公粮。另外她还从事过十几年的纸扎生意。作为民间艺人,她从20世纪80年代就参与国家组织的各项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活动,在民间艺术展览中,艺人彼此交流,她当时学会了临汾、汾阳等地的剪纸作品,吸纳他们的“福”字剪纸等。她的作品是中阳最早流向国外的剪纸艺术。2006年国家开始启动传承人评定,她自己认为这是国家与国际上专家评的,所以得到了公正待遇。她自己不会写申报书,而其他参评的传承人都是文化馆的文化人,但是最后县、市、省、国家层层审批,认为她忠实民间,比一般剪纸艺人更能讲俗语。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她有机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且获得从国际到县级的各项称号。在谈及这些时,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除了比其他老百姓见过识广外,更多是自己作品得到认可的满足感。她最大的优势具有个人构思与创作能力,比如她参加国际比赛的作品《晋商》《南京大屠杀》等,就是通过阅读了解内容并创作。

在其他村民眼中,她因为剪纸扬名中外,很富裕,其实她并未有相应的经济收入,只是对自己掌握的剪纸技艺有了新的认知。在访谈中,她经常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剪纸艺术离不开生活。另外她得到了多于农民的一个新的身份——传承人。而且由于她对于传统剪纸技艺传承的坚持,没有机会加入新的文化展示空间:老年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她依然坚持剪纸中的传统图案,不愿意接受机器生产,不愿意改变剪纸的内容或形式,这样她开始逐步游离于当地的文化部门。

其他一些传承人是省级、市级、县级的,她们大多没有机会参与更多的交流,她们希望通过传承人申报,加入到国家级传承人行列,这样她们就可以有更多出外的机会,同时作品也会被更多人关注。这些传承人中大多是通过老年大学后来习得的技艺,大多师从过原文化工作的当地文化人、民俗精英武一生,她们的剪纸图案以新的社会需求为多,以模仿为主,自己基本上没有创作能力。但是由于国家级传承人W与政府联系渐渐疏离,另外一位传承人C逐步开始取代W成为学者与剪纸艺人联系的中坚,并成为当地政府推出的剪纸艺术代言人。

最后,中阳剪纸的生存空间发生了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8]6。中阳剪纸本是融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其文化空间就是日常生活。剪纸中的图案,尤其是吉祥图案,是民众日常生活智慧和生活理想的审美化构成。随着社会发展,中阳民众的日常生活随着现代化进程,发生了相应变迁,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剪纸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即使岁时节日与人生仪礼等民俗情境与民俗仪式中,开始用其他新的文化符号取代,或者选取成本相对较低的机器刻纸。传统的剪纸图案生存的民俗空间逐步萎缩。

在传承人的访谈中,老一代传承人如W、L留存着传统的剪纸纹样与图案,并能阐释不同纹样的文化寓意,在剪纸中会将其作品与大量俗语相互比照,互相阐释。艺术再现与文字写作是完全不同的交流方式,剪纸艺术除了众所周知的语言图案化,如蛇盘兔——必定富;还有“艺人们运用人所共知的符合和同音字(谐音)来表达概念、希望和向往”[9]。这其中谐音最好理解与阐释,但是文化的象征寓意阐释则很多与文化空间联系紧密,比如文中所举《七月十五》等,随着剪纸的文化空间——日常生活的改变,此类图案剪纸会渐趋消失,或者今后艺人很难全面阐释这幅剪纸的文化内涵。现在剪纸的享用者或者欣赏者以外来人居多,她逐渐变成脱离了民众日常生活的艺术品,而且目前的展示空间以国内外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或交流会为主,在当地其文化空间则成为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产业园基地。因此中阳剪纸的保护,还要注重对文化空间的保护,否则其将从生活艺术品转换为博物馆中的文化艺术品。

总之,在国家全面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中阳剪纸的传承无论其物质遗产——图案、纹样等技艺以及文化寓意、文化价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适应新的社会情境,其生化性因素逐渐消退,开始提升其艺术性与文化性。传承人,无论四级体系中的哪一级,他们都意识到新的身份所带来的各种资源与机会,个人根据不同的追求与取向,调整自身剪纸作品的发展路径。文化空间则是从日常生活转向各种博览会、交流会以及产业园等,其展示与呈现内容及形式必然发生相应变迁。

注释:

①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本文所引内容均出自此文。以下只标出具体条目,不再注释。

[1](英)罗伯特·莱顿.艺术如何影响人:意义、形式与指涉[J].海力波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3(2).

[2]靳之林,武一生.中阳剪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11-02.

[3]Bourdieu P.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4]朝戈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理到实践[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5]刘晓春.谁是“人间国宝”?——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的传承人认定制度[J].艺术评论,2007(6).

[6]《非遗法》第三十一条[EB/OL]. http://www.mcprc.gov.cn/sjzz/fwzwhycs_sjzz/fwzwhycs_flfg/201111/t20111128_356521. htm,2014-05-24.

[7]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8]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9](英)罗伯特·莱顿,詹姆希德·德黑兰尼.中国山东省传统艺术的留存与复兴[J].张彰译.民间文化论坛,2015(2).

Blending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on the Inheritance of Paper-cut Originated in Zhongyang Shan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materail Cultural Heritage

MAO Qiao-hui
(College of literatur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Shanxi 041004)

Paper-cut is popular in Zhongyang Country,Shangxi Province.It has a long history,and it was originally related to the belief.Zhongyang paper-cut is a wonderful flower whose coming into being is closely linked the Stone Sculpture in Han Dynasty.It reserves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cultural inform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and in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ICH context,Zhongyang paper-cut art as such and the selection of inheritor,the social identity of inheritor,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space of Zhongyang paper-cut have changed a lot correspondently.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the art of paper cutting;heritor;cultural space

G112

A

1673—8861(2015)03—0086—05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05-07

毛巧晖(1975 -),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2015年山西省软科学项目(2015041010-3 )。

猜你喜欢
中阳剪纸民俗
冬季民俗节
浙江维管植物分布新记录
中阳剪纸的创新性发展研究
民俗中的“牛”
剪纸
民俗节
行走在习艺修行的路上
——小记书家廖中阳先生
书法家廖中阳 行走在习艺修行的路上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