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源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997 年12 月4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得到此荣誉的古城。而引人关注的是,在明清两代,云南土著不断被汉族同化,但丽江的“纳西古王国”却以一种神秘力量在同化着汉族移民,究其原因肯定是复杂而多彩的。在纳西文化影响着汉族移民的同时,汉族文化也同样在影响着纳西族。
就语言方面来看,在清“改土归流”前后,移居丽江古城的汉族居民逐渐接受了纳西语;20 世纪20、30 年代,移居丽江古城的汉族居民也同样接受纳西语;20 世纪30、40 年代,移居丽江古城的部分汉族居民,能听懂纳西语,但不会说或说得不好;20 世纪50 年代以后,移居丽江古城的汉族居民大部分只讲汉语。[1]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化,语言的使用以及纳西族对自己母语的态度都会发生改变。本文以一个村为调查点,希望对了解整个纳西族纳西语的使用及态度有所帮助。
1.调查点基本情况。黄山镇是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山镇地处丽江古城西南,离古城2 公里,东北与古城区相接,南抵五台山,西接马鞍山、文笔山,辖5 个村委会(长水、白华、南溪、文华、五台),全镇面积92 平方公里。
长水村位于黄山镇西边,距镇政府所在地4 公里,属于低温带高原气候,四季变化不大,粮食作物以玉米、油菜、小麦为主,兼种植蚕豆、蔬菜,是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长水村是行政村,下辖3 个自然村,12 个村民小组,576 户,2347 人,其中男性有1079 人,女性1268 人。①村民多数是双语人,均会说纳西语,能够听懂当地的汉语方言,少数还是三语人,能不同程度地掌握其他方言。
2.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入户问卷调查,辅以个人访谈法。对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分类,此次调查共选择了26 位对象,均为纳西族,男女各13 位,年龄在15 ~69 周岁。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构成
1.语言习得。1)您的第一语言是什么?选项为:汉语普通话、纳西语、当地汉语方言、英语或其他。其中有25 人的第一语言都是纳西语,只有1 人的语言是当地汉语方言。
2)您家里的孩子学说话时,最先教给他的是那种语言?选普通话有4 人,选纳西语有21 人,有1 人同时选择普通话和纳西语。
由此可见,无论年龄大小,性别差异,最先学会和最先教的一般都是纳西语。
2.语言能力。您现在能用哪些话与别人交谈?(可多选)纳西语23 人次,当地汉语方言14 人次,汉语普通话24 人次,有2 人不会说普通话,都是女性在家务农,年龄段为49 ~65岁。
以上数据表明:在长水村,纳西语优于当地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年龄与汉语能力存在一定关系,会普通话的起止年龄比不会普通话的起止年龄要小。
3.语言使用程度。
表2 语言使用程度表
通过对26 位对象调查发现,在对纳西语“说”的方面“能熟练交谈”达到了100%,而在“听”的方面,“完全能听懂”达到88%,对选择“基本能听懂”的3 人进行了个人访谈,他们的年龄跨越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7 岁(15 ~24),25 岁(25 ~34),60 岁(55 ~69),对这题的选择是出于对纳西语别的方言的考虑,并不局限于一个长水村,而在他们村上自然能够完全听懂。普通话在“听”和“说”的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失调,没有人“基本听不懂”,但有2 人“基本不会说”。
4.不同对象、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
表3 不同对象、不同场合语言使用情况表
从上述数据看出,当村民与本族人进行交谈时多使用纳西语,但因交际场合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有些无法用纳西语准确地表达,而转换成汉语。在长水村,纳西语是家庭和村内的通用语,家庭成员和村民之间使用纳西语的意识很强。但与其他民族进行交谈时,村民都很有意识地转换成汉语。与陌生人交谈,有10 人会选择汉语,有9 人仍会用纳西语,通过对这9 人的观察,他们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5 岁~54 岁,55 岁~69 岁,其中有6 人在家务农,与外界接触较少,6 人中又有2人基本不会说普通话。所以语言使用因交谈对象不同而存在差异,与本族人交谈多使用纳西语,与其他民族或陌生人交谈多使用汉语。
这方面共设计了两道题,为不定项选择题,按重要程度排序,统计了最重要的原因,分别为25 人。②
1.您学习汉语的原因是什么?“找到好工作,得到更多的收入”有5 人,“升学的需要”有1 人,“便于与外族人交流”有15 人,“了解汉族文化”有4 人。对于“便于与外族人交流”这个选项,15 人中有9 人年龄集中在35 ~44 岁,45 ~54 岁这两个年龄段,特别是45 ~54 岁这个年龄段对语言交流的需求。
2.您学习纳西语的原因是什么?A:找到好工作,得到更多的收入;B:便于与本族人交流;C:了解和传承本民族历史传统文化。选A 的有2 人,选B 的有12 人,选C 的有11 人。B选项集中在35 ~44 岁,45 ~54 岁这两个年龄段,仍然看出他们对语言交流的重视与需求,而15 ~24 岁这个年龄段无一例外都选了“C”选项,看出青年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意识的加强。
语言态度主要包括语言评价和行为倾向。
1.语言评价
对语言评价设计了:请您按照重要的程度将以下语言进行排序?以“最重要的语言”进行统计,纳西语为8 人次;当地汉语方言为2 人次;普通话为15 人次;英语为1 人。
上述数据显示,在这些备选语言中,调查者对普通话最看重,其次是纳西语和当地汉语方言。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对“普通话”的语言评价。
表4 语言评价
两道题相互印证,普通话在不同的年龄段中也占据绝对优势。
2.行为倾向
您愿意把子女送到什么学校学习?“用汉语授课的学校”为3 人;“用英语和汉语授课的学校”为10 人;“用汉语和纳西语授课的学校”为13 人。
调查对象在语言评价和行为倾向上都认同普通话,但并不忽视纳西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了解:如果纳西人成为汉语单语人,您的态度是什么?“迫切希望”有1 人,“顺其自然”有7 人,“无所谓”有2 人,“不希望”有16 人。从数据上看,调查对象对纳西语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很强,但在“顺其自然”选项的7 人中,有5 人年龄在15 ~24 岁,表明年龄越小对纳西语的重视程度就越低。
根据以上数据,得出如下结论:
1.长水村语言使用最大的特点是全民稳定使用母语——纳西语,并且兼用汉语,两种语言和谐发展。
2. 语言使用存在代际差异,从老到少,掌握汉语的能力越强;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交流时,年龄越小语码转换越自然。
3.在长水村最常用、使用程度最高的是纳西语和当地汉语方言,但调查对象在语言态度上更偏重于普通话。
4.总体上长水村对纳西语的保护意识很强,但从老到少呈下滑趋势。而且年青一代自己对纳西语虽有保护意识,但对未来纳西语的发展不够重视,情况不容乐观。
【注释】
①访谈长水村委干部所得2013 年数据
②有一人未选最重要原因,没算入统计
[1]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戴庆厦.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2).
[3]熊玉有.云南河口县桥头乡小打拉村苗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彭茹.论靖西壮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及成因[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2).
[5]李天冀.苗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民族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