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明鹤
·临床医学·
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樊明鹤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 100例脑梗死患者, 其中39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组, 其余61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凝血指标、炎症因子(淀粉样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脑梗死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淀粉样蛋白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淀粉样蛋白A含量高于脑梗死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症因子、凝血功能检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病情进展情况, 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监测。
炎症因子;凝血功能;进展性脑梗死
进展性脑梗死是脑梗死发生后病情呈现进行性发展和加重,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发病后的48 h内不断加重, 导致此类患者死亡率升高, 且临床预后差。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和发展过程中, 炎症因子等参与其中[1-3]。本文选择本院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观察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在此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入选100例脑梗死患者(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病例)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其中39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组, 其余61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同时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展性脑梗死组中, 男女比例为22:17;平均年龄64.5岁。脑梗死组患者中, 男女比例为36:25;平均年龄63.8岁。对照组中, 男女比例为28:22, 平均年龄65.0岁。三组中均无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严重感染患者。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 置于抗凝管内进行离心(转速为3000 r/min), 离心时间15 min, 而后测定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炎症因子水平, 其中炎症因子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和淀粉样蛋白A水平。对照组在体检当天检测上述指标, 具体方法同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脑梗死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淀粉样蛋白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淀粉样蛋白A含量均高于脑梗死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炎症因子、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比较(s)
表1 三组炎症因子、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脑梗死组比较,bP<0.05
?
在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有炎症反应参与, 而炎症反应可导致机体血管壁损伤, 能够激活血小板, 导致血小板发生聚集;炎症反应还能够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的免疫反应增强, 此过程加剧了血管细胞向凋亡方向进展[4-6]。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凝血功能改变, 当凝血酶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缩短, 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 提示机体内的凝血功能处于增强状态。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有助于了解机体炎症反应。淀粉样蛋白A也是炎症反应标志物之一, 在炎症反应方面, 淀粉样蛋白A比超敏C反应蛋白更为敏感。有研究认为, 淀粉样蛋白A水平升高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志之一, 淀粉样蛋白A水平升高影响到脑梗死患者预后[7-9]。本文中, 进展性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低于对照组, 而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对照组, 说明进展性脑梗死和脑梗死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超敏C蛋白含量、纤维蛋白原和淀粉样蛋白A含量高于对照组, 说明进展性脑梗死和脑梗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程度较重, 而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高于脑梗死患者。
综上所述, 炎症因子、凝血功能检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病情进展情况, 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病情监测。
[1] 孙慧, 高亚英, 王晓明, 等.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凝和炎性因子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5(12): 1669-1671.
[2] 张德华.D-二聚体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21):3-5.
[3] 孙波.动态检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价值.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18):103-105.
[4] 郭政次, 曾捷, 廖泰全.血清S100β蛋白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检测意义观察.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6(8):1462-1463.
[5] 陈涛, 王应良, 王一萍, 等.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3, 14(5):562-565.
[6] 王瑞丽, 阎华.进展性脑梗死血凝、血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15):47-48.
[7] 张淑艳, 彭广军, 宋洪波.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凝血功能检测的作用.河北医药, 2009, 12(15):1874-1875.
[8] 赵国章.进展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及D-二聚体等检测分析.广西医学, 2012, 11(4):451-452.
[9] 王东, 孙朝阳.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检测血清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意义.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30):168-16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0.014
2015-04-27]
462000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