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鲁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美国有着160多年的学校体育的历史,其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高度统一,招生模式已形成了一套法制化的程序,为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在今后的学习训练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我国可吸取美国高校在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中的先进经验,来完善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制度,为提高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绩有着积极意义。多数高校过度追求运动员竞技成绩,忽视其文化课水平,加大了运动员入校后的学业压力,也使其在学习上形成惰性,违背了高水平运动队建队的初衷。
关键词 高水平运动队 招生模式 生源质量
一、关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问题的研究
梅丽华在研究中发现,全国具有招生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不多,主要来源于:省体工队在役运动员;省体工队退役运动员;各省市体校在役运动员;部分具有体育特长的中学生;其他方式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2]。
姚建军在研究中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源有以下方式:高校自主考试招收的各专业运动员;达到国家二本分数线65%的省市体校一线或二线队伍的运动员;进行体教结合小中大学“一条龙”的体校、特色学校训练队员[3]。
曾藕元在研究中认为,在优惠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有了大幅提升,而专业运动员学则的学校较好但其文化基础较差,更有一些只是挂靠高校,并没有在高校全日制学习[4]。优惠政策大大倾向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忽视了运动员对文化课的学习,特别是挂靠高的政策校致使运动员更侧重于提高运动成绩,加大了运动员的学习惰性,违背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队初衷。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时由于招收学生的渠道各不相同,使得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标准的不同,使得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出现无序竞争。高校在招生倾向竞技水平较高的体校学生及专业运动员,可这类学生运动水平起点太高潜力太小。被忽视的普通中学生无论在竞技水平、文化课成绩都有很大的潜力,也更便于管理。
二、关于国外高校运动员生源研究
美国学者Dean Purdy在《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和竞技体育》一文中指出:美国大学校际体育联合会(NCAA)的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的高水平运动员,不论是关于招生、转学、竞赛管理、文化水平标准等等[5]。
Gerdy R.John在Sports in School The Future of an Institution明确指出了,在美国,学生运动员是指他所就读的教育机构赞助的供他参与的有组织的竞技体育。它是在全日制学生和全职运动员间的平衡[6]。
金玉在《中美两国大学高水平运动员选材管理的比较研究》一文中认为美国在招生工作中实行专项教练员负责制,对中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观察、测试与甄选,有利于发挥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的主导作用[7]。
池建在《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的指导原则》中写到:在招生方面美国高校有三个渠道,其中高中毕业生是其招收学生运动员的主要渠道。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严格按照业余体育原则,不招收职业运动员及退役职业运动员,同时对运动员学历资格要求极为严格。并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使学生运动员与教练员、工作人员和普通学生之间保持公平、公开、公正的良好关系,应保证学生运动员能够参与到与他们生活相关的各种事务中[8]”。
三、结论与建议
(一)美国高校体育发展的历史久远,其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高度统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已形成了一套法制化的程序,各方面已完善健全。
(二)中国在招生过程中存在弊端,过度重视运动成绩,忽视文化课水平,招生方式不够健全。
(三)我国高校可借鉴美国的招生模式,找出适合自己的招生方式,来提高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质量。
(四)高校可以与中学间搭建桥梁,加强生源选拔,形成高校、中学“一条龙”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明宇等.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模式的对比研究[J].2006.2(82).
[2] 梅丽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路[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3.
[3] 姚建军.北京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2007.03.
[4] 曾藕元等.高校体育招生中运动员优惠政策及其利弊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4.4.
[5] Dean Purdy(ed). Sport and Student Athlete[J]. ARENA Review. 1997.11(2).
[6] Gerdy R. John. Sports In School[J]. The Future of an Instituti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0.
[7] 金玉.中美两国大学高水平运动员选材管理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1997.31.
[8] 池建.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的指导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17-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