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玲 王杰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21世纪乒乓球规则的改革对乒乓球技战术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掌握新规则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影响,了解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方向,为乒乓球运动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乒乓球 新规则 技战术 发展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乒乓球比赛规则不断修改。技术的发展推动规则改革,新规则又反作用于乒乓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为了改进和提高乒乓球技术、打破世界平衡、促进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21世纪国际乒联大刀阔斧的对乒乓球规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规则给乒乓球运动装上了一架新的驱动器,使比赛处于一种新的对抗状态。因此,新规则实施以后,乒乓球运动员必须对原有的技战术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新规则带来的变化。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有关乒乓球、运动训练学等方面50余篇文章,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逻辑分析法
本课题的研究无论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还是进行创新的研究,都将逻辑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二、规则的改革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影响
(一)大球带来的影响
为了降低球的速度、旋转,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国际乒联决定于2000年10月1日启用“大球”,即球的直径由38mm改为40mm。大球的重量增加了8%,旋转减弱了13%,体积增加了16.6%,速度降低了23%。大球的使用打破了速度、力量、旋转之间原有的关系。大球时代要想达到与小球相同的速度和旋转,就必须要提高击球力量。由此可见,大球的使用力量发挥的作用高于速度和旋转。大球对不同打法类型运动员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由于速度和旋转的下降,以技巧为主的运动员受到的影响较大,对力量较好的选手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少。
(二)11赛制带来的影响
2001年9月,國际乒联又将原来每局21分赛制改为11分制,发球由原来的每方发5分球轮换改为2分轮换,局数由原来的5局3胜制变为7局4胜制。11分赛制使乒乓球比赛时间、节奏、心理、强度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11分赛制的实施使比赛的偶然性、心理承受能力、比分变化加大,要求运动员进入比赛状态要快,对技战术的组合要更加精湛、更细腻。可见,11分赛制的实施对乒乓球运动员的进攻能力、防守能力以及心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无遮挡发球规则带来的变化
2002年9月,国际乒联又将发球规则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制,实施“无遮挡发球”新规则,即运动员在抛球的一瞬间到球被击出,球不能被发球者或其双打同伴的身体或衣物的任何部分遮挡。无遮挡发球规则的实施,由于接发球一方能够清楚地看到发球员的发球动作的全部过程,使接发球方对发球的落点、速度、旋转的判断和原来相比相对容易,发球的威胁有所降低,使发球和发球抢攻的得分机会减少,给接发球抢攻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无遮挡发球规则实施后,运动员应加强发球多变的意识和接发球抢攻的意识。
(四)无机胶水带来的变化
与有机胶水相比,无机胶水是以无机物(多为水)作为溶剂。有机胶水多采用挥发性有机溶剂,具有较低的熔、沸点,在常温下较易挥发。无机胶水使用的溶剂为无机物,不能使橡胶产生“溶胀”。因此,无机胶水的球板的弹性和控制能力有所下降,前三板控制球的能力没有以前严密。由于,不能使橡胶产生“溶胀”,无机胶水的使用,使球的速度、旋转、力量都有所减弱,击球的质量有所下降,球的回合会有所增加,因此,运动员加强相持球的处理能力。无机胶水的使用,使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有了更好地保障,从这一层面来看,乒乓球运动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新材质塑料“无缝球”带来的影响
针对赛璐珞乒乓球的安全隐患,2011年5月,国际乒联通过伦敦奥运会后禁止赛璐珞乒乓球的决议,并于2014年7月1日在国际乒联举办的赛事中使用无缝塑料乒乓球。随着赛璐珞材质的乒乓球退出历史舞台,绿色环保一体成型的“无缝球”将一统江湖。无缝塑料乒乓球的诞生,将迎来乒乓球运动的又一次革新,无缝球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无缝乒乓球的质量比较均匀,无缝球的飞行弧线和弹跳落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高于赛璐珞乒乓球。无缝塑料乒乓球的硬度略高于赛璐珞乒乓球,所以球弹跳的高度略高于赛璐珞乒乓球。研究结果显示:新材质无缝塑料乒乓球击球的平均速度比赛璐珞乒乓球减慢约2%,旋转减弱约5%。因此,无缝球在一定程度上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无缝球的使用降低了击球速度、削弱了球的旋转,因此,只有加强技术本身、底板、套胶器材等全方位的研究,才能探索出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训练路径和方法。
三、小结
乒乓球规则的改革,对乒乓球技战术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规则的演变将指引乒乓球运动向新的方向发展,针对新规则带来的变化,我们加强认识、认真剖析、掌握规律,树立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认识、全新的模式,围绕新规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在传统的基础上予以突破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新规则带来的影响。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校级课题:新规则下乒乓球意识的培养(YD2006-26)。
参考文献:
[1] 张红玲.当今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 张晓鹏,杨树安.对中国乒乓球队科学训练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2.02:30-32.
[3] 刘丰德.乒乓球改用大球后可能引起的变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02):75-76.
[4] 须晓东,刘志武.乒乓球11分赛制的特征及训练对策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5] 张清雷.无机胶水对乒乓球运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6] 成波锦.新型无缝塑料乒乓球的特征及对技、战术发展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0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