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启 高荣久
(1.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宿州 234011;2.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 唐山 063012)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问题分析与建议
李太启1高荣久2
(1.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宿州 234011;2.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 唐山 063012)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长期的煤炭开采导致矿区及周边出现了地表沉陷、房屋倒塌、农田损毁、生态环境恶化、工农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尽管国家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难度大,任务重,目前仍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收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我国东、西部2方面总结分析了采煤塌陷区治理技术的原理、重点和现状,并深入研究了实施压煤村庄搬迁、塌陷区土地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影响,从村庄搬迁选址、规划、实施方面以及土地综合治理中的政策、模式、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为解决采煤塌陷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塌陷区 综合治理 村庄搬迁 土地利用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矿业生产大国。根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约为36.8亿t。最新的数据显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2014年中国煤炭产量预计下降3%左右,但仍保持在35.0亿t以上。在开采的煤炭资源中,95%是井工开采,煤炭地下开采间接造成大量农田被毁,村庄房屋破坏,对此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来推动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塌陷地区绝大部分的土地没有得到复垦和治理,村庄搬迁依然严重滞后,地矿矛盾仍然非常突出[1]。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和土地综合治理研究,对于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矿地关系,维护社会安定,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农民生计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压煤村庄搬迁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是因煤炭开采造成地表塌陷形成的一个问题的2个方面,互为关联,互相影响,在传统上也被称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近些年来广大学者及现场人员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3]。采煤塌陷区从地域上分为东部采煤塌陷区和西部采煤塌陷区,二者在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地表破坏形态以及采后治理要点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
1.1 东部采煤沉陷区治理现状
东部地区以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为代表,主要有淮北、淮南、开滦、徐州、兖州、肥城、焦作、平顶山、鹤壁、峰峰、邢台、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东部矿区多数处于平原地带,开采方法以长壁垮落法为主,当地表有村庄以及其他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时,则需考虑保护性开采法(如条带开采、充填开采等)来减小覆岩的破坏变形从而达到保护地表建(构)筑物的目的,但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高潜水位地区,煤炭开采后易导致塌陷区大量积水,土壤盐渍化、沼泽化,耕地损失严重。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针对东部地区特有的特点,经研究与实践已形成多种比较成熟的复垦模式与技术。目前东部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的复垦模式有常年积水区水产养殖模式、季节性集水区种植养殖结合模式、矸石山覆土造林模式、矸石粉煤灰充填建设用地模式等多种。表1对几种常用的复垦技术做简单介绍。
1.2 西部采煤沉陷区治理现状
西部矿区主要分布在内蒙、陕西、新疆等地。我国西部地区维持绿色生态力量薄弱,采煤沉陷很容易打破绿色生态环境的平衡。按照破坏后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其中西部北方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新疆等省份,西部南方地质灾害易发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省份。这些地区采煤沉陷往往不形成积水,最主要的损毁特征为地裂缝。因此,适于东部地区的治理技术不适于该区域的治理,最核心的治理就在于沉陷裂缝的治理。
西部生态脆弱区是我国煤炭开发的重点,也是我国煤炭资源量和产量最大的地区,该区域干旱少雨、土地沙化严重,采煤沉陷的治理工程措施施用不当,有可能加剧土体的扰动和水土流失。为此,对该类地区的塌陷区治理,主要以植物修复型为主,并辅以裂缝充填工程措施。采煤塌陷区植物修复型治理技术的关键在于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植物种类、科学的群落配置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种植技术。为此,生物菌剂、保水剂、ABT生根粉、生物土等生态修复材料将发挥重要作用[4]。
表1 东部地区部分采煤沉陷复垦技术介绍
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的开采涉及到村庄搬迁问题,由于矿区村庄压煤量大,煤炭开采造成地表塌陷、耕地及建(构)筑物破坏严重、村庄搬迁土地占用量大、选址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另外,采煤塌陷地复垦率低、用地矛盾突出、搬迁村庄补偿费标准不统一,建设标准和建设方式无统一规范,采煤塌陷村庄搬迁方面的政策法规立法滞后,制度不完善,也严重制约着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化布局。
西部地区煤炭开采造成的破坏主要是对环境以及生态方面的影响,应在水土保持、植被修复、环境治理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综上所述,采煤塌陷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开采造成的地表土地破坏、建(构)筑物损坏、地下水流失等环境问题以及由此衍生其他的经济、社会问题。下面对存在问题(如表2)进行归类分析,并对目前突出的问题作简要论述分析。
2.1 压煤村庄搬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2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存在问题
(1)用地选址难、征地难。采煤塌陷搬迁新村选址既要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又要确保在无煤稳定区域,并尽量使群众能在耕作场所就近居住,造成采煤塌陷搬迁新村安置点选址十分困难。即使新村选址符合条件,由于所在镇村人均耕地占有量已经很低,被征地群众对交付土地有抵触情绪,也导致部分新村址用地不能及时交付使用,影响村庄搬迁工作进度。
(2)因历史遗留问题,个别村庄搬迁搁置时间长。近年来搬迁补偿政策及土地补偿政策不断出台,并明确2 a调整1次,造成搬迁村庄和被征地农民观望、等靠新政策出台的心理增加。特别在同一矿区,同时段启动搬迁的不同村庄,早搬与未实施搬迁的,因政策执行标准总是高于老政策,导致搬迁工作存在等靠拖的思想。另外,因矿井税收是属地管理,造成跨区域开采村庄搬迁因税收问题困难重重,在新村址、人口落实和附属物补偿等问题落实难度大,实施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重视不一,有的相对较快,有的相对迟缓,周期过长,严重制约矿井生产。
(3)违章自搭乱建、抢栽抢种现象严重,加大了补偿和搬迁工作难度。近些年来,由于职能部门监察的不到位,土地管理弱化,在待征的土地上突击盖房、种植作物、树苗等,以获取额外补偿费,如不补偿就会阻止征地和搬迁,在协调中,为了能够把工作开展下去,政府和企业只能妥协处理,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企业搬迁村庄的主动性[5]。
2.2 塌陷土地综合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任务艰巨、难度大。采煤塌陷除了耕地和房屋之外,对道路,桥梁,河流堤坝等交通水利设施,高压电线和通讯线路等供电和通讯设施也造成破坏,因此企业还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需要对被破坏的水系进行改造,修复河流堤坝,提高防灾抗洪能力;二是要对塌陷区道路、桥梁、高低压供电及通讯线路进行修复或重建。
(2) 资金缺口较大,个别地区投入严重不足。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采煤塌陷恢复治理责任人缺失,国家没有统一明确的资金来源渠道,地方政府负担沉重。目前,各矿区已治理的塌陷地主要集中在城镇规划区内,或城镇规划区外投入少、见效快的塌陷地。城镇规划区外偏远地区仍有大量的塌陷地因治理难度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开展综合治理。
(3)综合治理技术有待发展。采煤塌陷地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全面的技术支撑与政策支撑,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严重缺乏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标准体系、配套政策等综合研究,更缺乏建立试验区进行专题研究。
随着我国井工矿井煤炭开采的不断进行,矿井储量日趋减少,可利用储量日趋枯竭。由于村庄压煤问题十分突出,已严重制约着矿井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开采沉陷不但破坏土地资源和地面工程设施,侵占大量农田,而且破坏矿区环境,大量农田、村镇、道路被积水淹没,使大量居民搬迁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有些地区地下水渗漏流失,地面水系遭到损毁,矿区原有的生态环境状态也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何减轻和消除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东部区域多地处平原且潜水位比较高,采煤塌陷造成良田荒芜,耕地面积锐减,沉陷区易形成大片的积水地和沼泽地,矿区水资源和周围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另外,压煤村庄人口密度大,采煤沉陷造成的村庄搬迁任务重。开采沉陷后农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闲置和无业人员增加,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矿井正常接续及生产。
西部地区多出现水土流失严重区和绿化薄弱的风沙区,在矿产资源开采的影响下,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水资源枯竭、地下水渗漏等问题,沙生植物枯萎,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地侵蚀和盐渍化程度加剧,绿色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我国的西南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引起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6-7]。
村庄搬迁方面,各煤炭企业要提前编制矿区土地利用规划,将村庄搬迁及非煤产业所需建设用地等用地指标一并放入规划中,使该规划能提前列入市、县、镇(乡)规划中,被其采纳。有计划及时获得合法的用地指标,推进村庄搬迁工作合法有序进行。以“尊重群众、方便生活,节约集约用地、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为原则,对可能塌陷的村庄先期进行搬迁安置,后期进行开采。只有政府组织领导、企业出资、组合各种政策拥有用地指标、村民集体愿意,才能解决压煤村庄搬迁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压煤村庄搬迁,解放村庄压煤。
搬迁新村住房建设应本着“因地制宜、优选模式、分层推进、突出特色”和“改造旧村和建设新村相结合、中心村建设与移民并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新搬迁村住宅要让农民“住得便宜、安全、舒适、安心和富裕”;新住宅建设要与保护原有民居风貌相协调,有保有改有建,力避大拆大建;以经济、适用,方便生产和生活为原则,现阶段重点是改善现有住宅的配套设施和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要以集中与共享为布局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土地综合治理方面,建议国家出台专门政策,加大投入,确保采煤塌陷区土地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副则副,确定“以耕地恢复为主,搬迁用地和水产养殖为辅”的综合治理模式[8-10]。加大鼓励治理政策的力度,特别是复垦为农林用地的鼓励政策力度,广泛吸引社会力量与资金进行治理,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
在技术上重点从采煤沉陷区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规律、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壤剖面构建与复垦技术、采煤沉陷区农业生态景观再塑技术、煤炭开采不同稳沉程度与治理协调规划技术、矿业城市发展与采煤塌陷协调建设规划技术、采煤沉陷次生湿地生态构建技术、城市次生湿地适生植物品种综合筛选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提高采煤塌陷地的复垦质量,提高土地复垦率。
(1)采煤塌陷问题对土地、环境以及社会危害严重,寻求一条合理有效的途径去实施采煤塌陷区治理迫在眉睫,东、西部由采煤塌陷造成的破坏存在显著不同,其在治理方面也有所差异,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只有因地制宜,对采煤塌陷区的实际情况全面把握并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开展政策、技术、实施管理模式等综合性研究,才能做好塌陷区治理工作,达到科学、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压煤村庄搬迁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多个因素的制约,涉及到国家政策、资金配套、技术支撑、各方协调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足或缺失都会给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困难。
(3)采煤塌陷区治理正在从原来单纯的恢复耕地向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转变,需要把煤炭资源开采、矿区产业发展布局、压煤村庄搬迁、失地农民保障、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城镇化建设规划与采煤塌陷地治理结合起来,统筹解决采煤塌陷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1] 张继栋,崔 艳,白中科.土地复垦对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J].金属矿山,2010(12):144-147. Zhang Jidong,Cui Yan,Bai Zhongke.Impact of land reclamation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mining area[J].Metal Mine,2010(12):144-147.
[2] 陈利生,李学良.采煤塌陷区煤矸石回填复垦技术[J].金属矿山,2014(9):137-141. Chen Lisheng,Li Xueliang.Techniques of gangue backfilling and reclamation in subsidence region of coal mined[J].Metal Mine,2014(9):137-141.
[3] 渠俊峰,张绍良,李 钢,等.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有机碳库演替特征研究[J].金属矿山,2013(11):150-153. Qu Junfeng,Zhang Shaoliang,Li Gang,et al.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carton” in coal mining subsidence wetland with high groundwater level[J].Metal Mine,2013(11):150-153.
[4] 刘春雷,王金满,白中科,等.干旱区草原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技术分析[J].金属矿山,2011(5):154-157. Liu Chunlei,Wang Jinman,Bai Zhongke,et al.Analysis of land reclamation technologies for surface coal mine in arid grassland[J].Metal Mine,2011(5):154-157.
[5] 宗云峰.采煤沉陷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J].中国煤炭,2012(10):24-27. Zong Yunfeng.Comments on resettlement problem in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J].China Coal,2012(10):24-27.
[6] 张瑞娅,邹 勇,吴 云,等.采煤塌陷深积水区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探讨[J].煤炭工程,2014(9):73-75. Zhang Ruiya,Zou Yong,Wu Yun,et al.Present status analysis on deep water area of mining subsidence and discussion on control countermeasures[J].Coal Engineering,2014(9):73-75.
[7] 雷少刚,卞正富.西部干旱区煤炭开采环境影响研究[J].生态学报,2014(11):2837-2843. Lei Shaogang,Bian Zhengfu.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nvironment impacts from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in arid western area of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11):2837-2843.
[8] 李月林,查良松.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的理论探讨[J].能源环境保护,2008(6):1-4. Li Yuelin,Zha Liangsong.Inquiry into the reclamation model of the subsided land by coal mining in theory[J].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8(6):1-4.
[9] 王云凤,魏忠义.露天矿土地复垦的景观地形恢复综述[J].金属矿山,2012(9):146-149. Wang Yunfeng,Wei Zhongyi.Landscape terrain restoration of land reclamation in open-pit mining[J].Metal Mine,2012(9):146-149.
[10] 王行风,汪云甲.采煤驱动下的矿区土地利用演化模拟和预测[J].金属矿山,2011(1):132-135. Wang Xingfeng,Wang Yunjia.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evolution in coal mining area[J].Metal Mine,2011(1):132-135.
(责任编辑 徐志宏)
Analysis and Suggestion on the Problem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 Subsidence Region Induced by Coal Mining
Li Taiqi1Gao Rongjiu2
(1.WanbeiCoal-electricityGroupCo.,Ltd.,Suzhou234011,China;2.TangshanResearchInstituteofChinaCoalTechnologyandEngineeringGroup,Tangshan063012,China)
China is the largest coal producer.Due to the long term coal mining,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surface subsidence,building collapse,farmland damage,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and bad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er and farmer appear in the mining area and the surrounding,which affect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seriously.Although China has done a lot of work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because of great difficulty and heavy task.On the basis of the collection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the principle,focuses and status quo of control technology for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are analyzed from two region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In-depth study on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al villages relocation and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land subsidence and their impact are carried out.Then,some proposals and suggestion a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policy,models,technology in site selection,planning,implementation related to the village relo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land.The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about mining subsidence.
Subsidence area,Comprehensive treatment,Villages relocation,Land utilization,Existing problems,Suggestions
2015-01-11
李太启(1964—),男,高级工程师,硕士。
TD327
A
1001-1250(2015)-04-1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