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01)
国内智慧城市与公共服务研究现状评析
——基于共词分析法
张 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01)
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方向,近几年有关智慧城市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从公共服务视角讨论智慧城市的概念框架、评价指标及未来发展成为领域研究的主要分支。利用共词分析法,对国内研究智慧城市与公共服务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总结出命题研究的重要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智慧城市 公共服务 共词分析 研究重点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21 世纪初以来迅速发展的、有关未来城市形态的新理念,国内外学者对其的讨论逐渐兴起,成为一个跨领域的新热点[1]。智慧城市的内涵是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数字化的信息平台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的创新技术,实现环境资源、公共服务、社会生活、公共空间等相关领域智能化、科学化管理为目标的城市形态与其实践过程[2]。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构建智慧城市的研究框架,从“智慧经济”、“智慧服务”、“智慧交通”、“智慧技术”等分别涉入,跨越了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其中,公共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大门类,为智慧城市研究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思考及理论开拓。基于公共管理的学科背景,以公共服务作为研究点的文章逐渐增多,学者们提出公共服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重中之重,指出智慧公共服务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居民需求的重要导向[3],而公共服务的水平也是评价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准,以此为核心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也在日益健全[4]。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公共服务,各项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需要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水平作为目标来实践[5]。公共服务不仅是智慧城市研究领域的重要视角,还是与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命题密切相关的要素,是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重要价值体现[6]。
基于公共服务对于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国内学者从行政生态、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技术等展开具体讨论,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更多的为涉及宏观概况的文献梳理的综述或述评[7],相对缺乏量化分析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所以,本文利用共词分析方法,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综合利用SPSS、Ucinet等软件,输出研究领域的聚类分析图和多维尺度分析图,归纳研究聚焦的主题,发现研究的重心和新内容,以此提出若干未来的发展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国外对于智慧城市的研究相对较早,其概念最先起始于IBM等国外科技公司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及延伸,主导的思想是利用复杂的智能信息系统,来整合城市各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日常运作[8]。随着智慧城市的理念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全球兴起了智慧城市研究的热潮。从智能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演进,在公共服务领域则是其服务规模、服务范围以及服务理念的转变,不仅是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涉及城市各主体的公共服务意识的强化与城市内在性的人文资本的培育,更强调公共资源整合的有效性、持续性及系统性[9]。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体角色的定位,国外学者论述了政府在公共资源开发以及公共服务统筹方面的重要影响,强调了政府公共服务范式转型的新变化及发展趋势[10]。国外对于该命题的研究,从公共服务视角阐述,多集中在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完善[11]、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12]、大型城建项目的规划[13]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的控制、布局[14]等相关内容,涉及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医疗、城市水电资源等领域的技术推广、系统建立、平台设计与政策完善,广泛应用了物联网[15]、云计算、大数据分析[16]以及其他移动技术、智能技术,来积极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同时,随着智慧城市研究的深入,有关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逐渐成为重点[17]。国外研究不仅涵盖了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也包括许多实践性的应用研究,通过对典型城市的经验总结提炼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路径[18-19]。
相对于国外,国内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是研究热潮日益兴起。公共服务作为国内智慧城市的重要研究视角,有学者对该领域进行了文献回顾,总结出公共服务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指出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价值,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统筹者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治理模式向“自治模式”与城市建设的管理思想向“客体中心主义”转型的趋势[2];也有学者提炼出智慧城市的四个发展阶段,认为社会公共服务、城市统筹管理以及跨部门、跨区域的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各时期建设的重点[20]。现有的整体性研究,多是理论概况、定性分析或经验总结,缺乏定量化的宏观梳理。基于此,通过科学计量的共词分析,输出领域研究的可视化图谱,能够有效展现该命题的研究格局。
2.1 研究方法
共词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文献分析方法,能够识别出某一学科领域中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相关性,归纳出现有研究的重点[21]。以“共词分析”作为关键词、主题词或题名词,并以“智慧城市”作同样的检索,中国知网检索的结果尚未有一篇,而国内相关的文献已有上百篇,需要对现阶段的研究进行总结。
笔者参考孙晓宁与储节旺[22]的研究方法,先搜集样本的高频关键词,然后构造共词矩阵,并转化为相关矩阵、相异矩阵,利用SATI、SPSS软件进行分析,输出聚类分析图和多维尺度分析图,解析图谱内容。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对领域的重点方向进行提炼,并列举各方向的国内代表学者的观点或结论,统计各个主题类别的频次。最后,利用Ucinet软件绘制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进行整体性分析、网络密度分析以及中心性分析,发现研究的热点和新兴的主题。
2.2 数据处理
以中国知网作为检索平台,选择期刊文献为检索来源,分别输入“智慧城市”与“公共服务”同时作为主题词、题名词、关键词检索项,去除重合的文献,共检索到125篇。然后,去除会议综述、征稿通知、访谈记录、书评、新闻报道摘要等等,获得93篇期刊文献作为样本。
利用SATI软件对样本的题录处理,发现样本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增趋势:2篇(2010年)、11篇(2011年)、23篇(2012年)、50篇(2013年),而2014年只过去3个月,已有7篇文献发布(知网上传滞后1~2个月)。总体而言,样本以信息类期刊为主,共涉及61种期刊,83.6%的期刊只刊载了1篇相关论文,来源非常分散,《中国信息界》(9篇,占样本的10%)、《中国经济和信息化》(7篇,8%)、《电子政务》(5篇,5%)为发表文献数量前三名的期刊。作者统计也无集中态势,以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发表文献较多(超过4篇),96%的作者只发表了1篇文献,比较分散。样本的来源机构多以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58%)最多,其他高校院所(23%)、企业(19%)也有一定比例。
经过提取,获得样本的371个关键词,并对关键词预处理:①合并同义词;②去除无关研究的人名、地名、企业名称。经过删选合并后,获得335个关键词,以频次达到3次以上的作为高频关键词,最终获得37个作为最终样本。其中,频次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智慧城市(45次)、公共服务(35次)、城市建设(27次)、公共服务平台(26次)、信息技术(17次)。
2.3 构建矩阵
构建共词矩阵,并且利用Ochiai系数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利用相关矩阵来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相对强度,但因为相关矩阵中0值过多容易造成统计误差,所以需要用1减去相关矩阵中的各数值,得到转换的相异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部分)
3.1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可以依托关键词之间的相对距离,合并同类、区分类别。将37x37的矩阵导入SPSS18.0中,选择系统聚类中的Ward方法,得到聚类分析的结果,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智慧城市与公共服务平台最先合并,可见基于公共服务视角的研究中,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设计与运行与智慧城市密切关联;其他诸如公共服务与智慧服务、智慧社区与绿色能源、智慧教育与信息化建设、 智慧产业与物联网等也是率先合并, 反 映出彼此之间关联紧密。从上到下,关键词大致可以分为8类:①城市交通、智能化、平台建设3个关键词分为1类,主要有关智慧交通的内容;②城市管理、智慧社区、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为一类,有关智慧社区的内容;③智慧服务、公共服务、智慧化等,有关智慧服务的内容;④数字城市、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等,有关智慧技术方面;⑤智慧旅游、传感器等,涉及智慧旅游的内容;⑥顶层设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安全,有关智慧城市评价的内容;⑦电子政务、行政生态、知识经济等,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探讨;⑧智慧产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数据中心等,归纳为智慧产业方面的内容。上述分类,反映了智慧城市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涉及城市交通、社区管理、社会服务、信息技术、地区旅游、智慧产业、政府治理等内容。
3.2 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可以对样本进行降维,将数据压缩到一个较低的维度空间中形象化定位、聚类。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18.0软件中进行多维尺度(ALSCAL)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1 聚类分析图
图2 多维尺度分析图
输出的Stress系数为0.19942,RSQ值为0.79414,基本满足统计学要求。从图2可以看出,关键词大致可以分为7类,从中心到四周,分别为:①智慧城市、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城市管理等;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顶层设计等;③智慧旅游、传感器;④信息系统、系统建设、平台建设等;⑤信息资源、知识经济、智慧教育等;⑥数据中心、智慧化;⑦智慧社区、物联网、可持续发展等。同时,各类词团距离中心的远近,侧面反映了其在研究格局中的地位。在图2中,第1类(以公共服务、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为主要关键词)距离中心位置最近,是现有研究最重要的核心范畴。另外,关键词之间的相对距离,除了第1类的内部距离较近,形成较为密集的节点集中区域,其他6类的分布都比较分散,各自内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4.1 主题的归纳
依据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合杨建武[23]对智慧城市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得出8个方面的研究主题,代表性的研究内容与部分学者的观点,分别如下:
(1)理论研究与政策建议。基本理论研究涉及智慧城市与公共服务的关系探讨、核心概念的解析以及基本分析范式的构建、政府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型等内容。例如,张少彤等[20]分析了公共服务理念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程大章[24]探究了智慧城市发展机制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共性,以及智慧服务的发展重心;王建平[25]讨论了智慧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张祖群[26]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理论内涵,指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对其建设的重要价值,吴瑞坚[27]基于政府整体视角,研究了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型的必要性。其他,诸如肖玲玲[28]介绍了国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案例启示,张毅[6]等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理论,梳理了智慧城市与城市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机理。该部分是现有研究的基础支撑,对于其他方向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另有学者针对自己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各项有益的建议,为其发展献言献策,样本中多次出现针对上海、宁波等市的相关政策。
(2)智慧治理与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也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命题,电子政务的高效运行,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务信息公开透明度以及民众参与公共治理的积极性有益。所以,电子政务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智慧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指标。国内学者在此方面多有论述,如孙宏超[29]介绍了英国的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战略;李卫忠[30]论述了智慧政务云平台的关键要素,提出克服“信息孤岛”是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挑战;郭念东等[31]认为加强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信息共享,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落实的工作。
(3)顶层设计与评价指标。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保证各要素可以正常运作,从而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32]。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务必遵循系统设计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33]。实践层面,何军[34]通过对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主要思路进行解析,总结了顶层设计的注意事项与原则;罗文[35]总结了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的特征。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是对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学者们从城市评价指标的选择[4]、评价方法的应用[36]等方面展开研究。
(4)智慧技术与服务能力。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发展中起重要推动作用,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及升级,促进智慧城市各个方面的进步。从光纤到户的智能互动用电技术[37]、无线网络及数字技术应用[38]、云计算的应用开发[39],再到三维地理信息技术的使用[40],相关文献都有所涉及。新技术的加入,不但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也加强了智慧城市其他方面需要的技术支持。
(5)智慧产业与物联网。智慧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第三类产业中的高端服务业,有力支撑起知识经济,具有极为广阔的光明前景。智慧城市要求发展智慧产业,智慧产业加速智慧城市的兴起。许庆瑞等[41]讨论了政府在人才战略制定与实施中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与激励,是激发智慧产业活力的重要动因;胡斌等[38]分析了政府在智慧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调节作用。其他研究探讨了物联网对智慧产业的推动,例如胡亦武[42]阐述了物联网对南沙智慧产业的价值;吴双力[43]则论述了物联网的兴起为智慧产业提供的新契机和新平台。上述都说明了依托物联网的发展,智慧产业不断兴起,推动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从而方便居民的生活、学习及工作。
(6)智慧交通与平台建设。智慧交通能保障城市交通顺畅、改善交通拥堵现状,是智慧城市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表现。学者们从交通智能化的重要价值、关键技术、核心系统等展开讨论,例如程大章与卫校飞[44]分析了智能交通在城市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王艳霞[45]介绍了“贵州通”在当地智能交通的应用情况。另外,有部分学者从信息平台建设角度,对于智慧交通的平台系统进行了说明,毋涛等[46]构建了一种车辆信息数据的集合开放互动平台,实现对交通管控的公共服务支持;王坤等[47]分享了宁波智慧位置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
(7)智慧旅游与信息系统。智慧旅游通过综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依托便携式的智能终端设备,主动感知各项旅游咨询信息,达到旅游方便、灵活调整的效果。智慧旅游依赖信息技术的保障,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体现。构建信息共享、开放互助的信息系统,是提升智慧旅游效果的重要途径[48],朱珠与张欣[49]构建了智慧旅游感知系统与管理平台;金卫东[50]提出了旅游公共服务的综合应用平台的体系框架。总之,智慧旅游及其体系建设、系统建立、平台开发都是目前新兴的研究命题。
(8)智慧社区与可持续发展。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便捷、智慧化的生活环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新模式。有学者讨论社区的公共服务模式[51],也有学者分析了智慧社区服务的标准体系与其公共服务平台的规范[52]。智慧社区的构建,离不开社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物联网、云技术、集成信息平台等技术或系统的支持,是未来智慧城市重点发展的内容之一。
4.2 主题频次统计
为了解各主题研究的情况,依据上面的大体分类,对样本的摘要、全文内容进行简单阅读,并对每一个类别进行简单的频次统计,无法归类的列入其他类型,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研究主题的类别统计
主题类别统计可以看出,理论研究与政策建议类频次最高,占样本文献的23%;电子政务与智慧治理(比重为11%)、服务能力与智慧技术(9%)、智慧技术与服务能力(8%)等类其次,有关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的讨论相对较少,仅占4%与3%。因为采用的是高频关键词的共词分析,归纳的主题难以全面概括整个研究领域的命题结构,所以有部分样本文献没有列入上述8个类别的主题中。
显然,理论研究与政策建议是目前研究集中度最高的主题。理论研究主要围绕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范式、公共服务内容及特征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同时也包括各类智慧城市相关领域建设的公共政策建议等,研究对象的范畴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主,是目前命题研究的基础。而智慧治理更侧重具体的政府治理模式、手段及措施,以电子政务为核心进行探讨,力图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上述2个类别占据现有研究三分之一的比重。其他方面,智慧产业、智慧交通类别,侧面反映了公共管理与应用经济、交通运输工程学在该研究上的交叉性,其中部分文献也涉及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的研究事物。另外,智慧社区、智慧旅游主要受到其研究时限的影响(主要出现在2012年以后),导致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较少,所以比重不高。
为进一步寻找出研究领域内的热点和研究相对不足的地方,将相关矩阵导入Ucinet软件中,输出可视化的概念网络图谱,如图3。
5.1 整体性分析
在图3中,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双箭头表示2个节点之间存在联系,说明这2个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节点所处的位置表示其在整个网络中的角色,连线密集、处于中心区域的节点有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建设3个节点,它们是整个网络的中心。同时,其他节点,诸如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服务、电子政务、城市发展等,也是比较靠近中心区域的节点。在整个网络的外延,智慧社区、评价方法、智慧教育、信息安全等节点拥有的关系相对较少,距离中心的位置较远,是最近兴起的研究点,目前研究较少。
图3 概念网络可视化图谱
5.2 密度分析
为了定量描述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网络的整体状况,利用Ucinet进行密度分析,计算出该网络的密度为0.4414,与一般研究领域的社会网络相比,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数值。由此看出,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与上文的多维尺度分析结果相一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智慧城市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的事物,导致各自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另外,网络密度较小,侧面体现了我国相关研究仍然比较分散,还存在许多可以挖掘的研究点。
5.3 中心性分析
网络的中心性表示节点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和拥有的权利,有4个衡量指标: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可以反映节点的核心地位程度,数值越大,越核心。经过计算,得出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建设、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特征向量中心度在0.25以上,依次是排名前五的节点,是现有研究的核心。从点度中心度来看,算出的高数值的节点依然是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建设、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5个节点,而数值较低的则有绿色能源、智慧社区、传感器、评价方法等,这些低数值的节点是目前研究较少的。另外,从中间中心度来看,前五位的还是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等5个节点,但是城市建设的数值比公共服务的高,排在第二位,而数值较低的则有信息安全、智慧化等节点。依据中间中心度所代表的节点的桥梁作用的显著度,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城市建设、公共服务是整个网络连通的关键,而以信息技术、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电子政务等则是分布在核心区域四周的关键桥梁,连通着分布四周区域的网络。最后,从接近中心度分析,数值小的前五位没有发生变化,表明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信息技术等与其他节点的传递路径较短,依然是本领域的核心。
综上所述,通过整体性分析、密度分析与中心性分析,得出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城市建设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本文研究的主题比较符合,同时智慧社区、智慧教育、信息安全、评价方法等是目前刚兴起的研究点,文献涉及不多,有待挖掘。
6.1 结论
通过对样本的高频关键词的共词分析,综合利用SATI、Ucinet、SPSS软件进行文献特征统计、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共现网络图谱分析,发现目前研究的主要命题、研究方向、研究焦点和研究不足的地方,较为全面的归纳概括了领域研究的现状,为国内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基于分析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国内智慧城市与公共服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来源分布比较广泛、分散,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
第二,通过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比较,得出国内研究的8个主题,分别是理论研究与政策建议、智慧治理与电子政务、智慧技术与服务能力、顶层设计与评价指标、智慧产业与物联网、智慧交通与平台建设、智慧旅游与信息系统、智慧社区与可持续发展。其中,以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等内容为主的理论研究是目前的核心,而其他7个主题则从更加细致的角度具体分析、阐述智慧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各项要素的发展。
第三,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城市建设是整个网络中心区域的重要节点。而智慧社区、智慧教育、信息安全、评价方法等知识点处于网络的边缘,现有研究略显不足,是未来可以深入挖掘的内容。同时,也发现国内研究构建的共现社群网络,相比一般的社会网络密度较小,侧面反映出国内研究的分散格局,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也是因为研究时限较短、多学科差异明显所造成的。
基于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依托上述分析的结果,提出若干未来发展的建议,具体如下:
第一,加强多学科交叉性的研究趋势,建立跨学科的创新研究团队,共同协作研究该命题。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领域,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需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组合来支撑,利用不同学科来优势互补,例如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等相关知识,构建城市交通的信息平台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各自领域的最新成果,形成系统解决的方案,比单一研究更有成效。同时,建立跨学科的创新研究团队,是科研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53]。
第二,强化对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将各类评价指标体系真正用于实践应用,来引导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现有研究中,有关智慧城市的评价方法及指标选择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新动向[17,36],虽然已有部分学者设计了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框架,注重对公共服务水平、效率的考核,但是理论模型的建立,缺乏具体的评价方法,难以真正用于城市建设的考核中。同时,需要与城市管理的具体实践有机融合,才能防范智慧城市形象工程的出现,建立规范的城市发展路径。
第三,继续深化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的研究,以电子政务为核心,探讨智慧城市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型。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效率、水平与范围的重要手段,而政府在公共资源整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需要强化服务型政府的“客体中心主义”的管理意识,利用各种智能化的新技术,积极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6.2 研究局限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样本的来源只选择期刊文献,而有关“智慧城市与公共服务”的其他文献,例如著作、网上评论、博客、报告等资料也比较丰富,没有充分利用。未来的研究需要综合各类型文献全面考察本领域的发展趋势。
[1] 李亮.浅析欧洲中小智慧城市建设[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2(1):46-47,62
[2] 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97-102
[3] 崔婧.智慧服务需理顺参与机制[J].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1):93-94
[4] 王振源,段永嘉.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44-149[5] 邱爱军.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建设[J].低碳世界,2012(5):14-15
[6] 张毅,陈友福,杨凯瑞. 智慧城市的价值分析[J].电子政务,2012(10):26-34
[7] 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1(6):13-18
[8] Paroutis S, Bennett M, Heracleous L. A strategic view on smart city technology: The case of IBM Smarter Cities during a recession[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3(9):1583-1611
[9] Hollands R G. 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Intelligent, progressive or entrepreneurial?[J]. City, 2008,12(3): 303-320
[10] Bakici T, Almirall E, Wareham J. A smart city initiative: the case of Barcelona[J]. 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2013(2):135-148
[11] Komninos N, Pallot M, Schaffers H. Special issue on smart cities and the future internet in Europe[J]. 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2013(2): 119-134
[12] Khansari N, Mostashari A, Mansouri M. Conceptual modeling of the impact of smart cities on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4(8): 81-86
[13] Pol O, Palensky P, Kuh C, et al. Integration of centralized energy monitoring specifications into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a new urban development area: A step towards smart cities[J]. e & i Elektrotechnik und Informationstechnik, 2012(4): 258-264
[14] Yamagata Y,Seya H. Simulating a future smart city: An integrated land use-energy model[J]. Applied Energy, 2013(2): 1466-1474
[15] Chen M. Towards smart city: M2M communications with software agent intelligence[J].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2013(1):167-178
[16] Eckert K P,Popescu-Zeletin R.Smart data als motor für smart cities[J]. Informatik-Spektrum, 2014(2): 120-126
[17] Lazaroiu G C, Roscia M. Definition methodology for the smart cities model[J]. Energy, 2012(1): 326-332
[18] Zygiaris S. Smart city reference model: Assisting planners to conceptualize the building of smart city innovation ecosystems[J]. 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2013(2):217-231
[19] Schuurman D, Baccarne B, De Marez L, et al. Smart ideas for smart cities: Investigating crowdsourcing for generating and selecting ideas for ICT innovation in a city context[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12(3): 49-62
[20] 张少彤,王芳,王理达. 智慧城市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 电子政务,2013(4):2-9
[21] 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88-92
[22] 孙晓宁,储节旺.近十年知识管理领域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分析[J].情报杂志,2012(6):85-90
[23] 杨建武.智慧城市的创新发展研究[J].兰州学刊,2012(10):42-46
[24] 程大章.论智慧城市的体制与机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4):26-30
[25] 王建平.推进智慧城市良性发展的若干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6):48-50
[26] 张祖群.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动态与基本内涵[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6):55-57
[27] 吴瑞坚.智慧城市建设与政府治理结构性转型——整体政府的视角[J].探求,2012(5):20-24
[28] 肖玲玲.欧洲智慧城市建设及启示[J].安徽科技,2013(11):55-56
[29] 孙宏超.英国爱丁堡:立足智慧服务[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2):73
[30] 李卫忠.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政务云平台[J].中国信息界,2013(11):40-41
[31] 郭念东,高学理.建设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助推新型城镇化[J].中国信息界,2013(11):60-63
[32] 汪玉凯.智慧城市要有顶层设计[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2):67
[33] 赵勇,刘娟,李健.智慧城市体系框架浅析[J].电信网技术,2013(4):1-6
[34] 何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推进举措研究——以智慧南京顶层设计主要思路及发展策略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7):72-76
[35] 罗文.智慧城市考验城市智慧[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15):49-50
[36] 侯姗姗,李东,袁自强,等.关于建设智慧城市评价方法的探讨[J].中国工程咨询,2013(12):29-31
[37] 乔学明,翟颖,孟平,等.基于光纤到户的智能互动用电技术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10):24-29
[38]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题组,胡斌.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与对策[J].科学发展,2013(10):39-49
[39] 谷耀,樊月龙,程璟,等.云计算助力打造政府公共服务平台[J].中国信息界,2013(11):91-92
[40] 毛炜青.服务于智慧城市的三维地理信息建设和应用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11):82-84,87
[41] 许庆瑞,张素平,张军.人才战略和智慧城市的建设[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6
[42] 胡亦武,张仁寿,黄小军,陈佳.南沙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东科技,2012(9):1-3
[43] 吴双力.物联网标识服务支撑智慧城市发展[J].电信网技术,2013(4):29-32
[44] 程大章,卫校飞.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4):31-37
[45] 王艳霞.打造贵州金融特色名片[J].当代贵州,2014(1):49
[46] 毋涛,张云勇,房秉毅.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技术,2013(5):37-40
[47] 王坤,梁寒冬,徐狄军,等.宁波智慧位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建设信息,2012(12):60-63
[48] 张慧粉.智慧旅游建设展望及建议[J].金田,2013(10):333,335
[49] 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7-100
[50] 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5-6
[51] 吴胜武.关于智慧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J].宁波经济,2013(3):7-9,6
[52] 周洁,梁小明,黄海.我国智慧社区服务标准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标准化,2013(11):88-91
[53] 马力晖,何冬丽.论高校跨学科创新团队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4-16
The Analysis on the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of Smart City and Public Service——Based on Co-word Analysis
Zhang X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01)
To improve urban public service level is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the related research about smart city become hot spots in recent years. Discussing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service has become a main branch in the field. Using co-word analysis to tease out the domestic related literature about smart city and public service, and to summarize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thes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study.
Smart city Public service Co-word analysis Research focus
张翔,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隐性知识管理,Email:zhangxiang1988zkd@163.com。
G203;F294;F49
A
2095-2171(2015)02-0054-09
10.13365/j.jirm.2015.02.054
201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