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原忠
COPD患者活动耐力和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分析
龚原忠
目的 分析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进行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与动脉血气指标、肺通气功能指标、肺动脉收缩压(sPAP)的相关性, 探讨影响COPD患者活动耐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60例COPD稳定患者根据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分为A组(18例)、B组(21例)、C组(21例), 分析肺通气功能参数、动脉血气参数、sPAP与6MWD的关系。结果 三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 氧分压(PaO2)、sP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其对6MWD影响的独立相关因素按其重要性依次为sPAP、FEV1、FEV1%pred。结论 sPAP对COPD患者的活动耐力影响最大。6MWD可作为对COPD患者长期监测的一种手段, 可对COPD患者病情的评价进行有效补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收缩压;活动耐力;六分钟步行试验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炎症异常反应有关。COPD患者活动耐力受损的程度与其生活质量、住院率和生存率有着重要的关联。评估活动耐力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预测预后。本文通过研究, 分析COPD患者引起活动耐力下降的相关因素,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因COPD急性发作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治疗的61例患者。男50例、女11例, 年龄54~82岁, 每例患者吸烟指数在810~1500年支。
1.2 方法 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平喘、化痰、吸入激素等治疗, 患者症状体征恢复到平时稳定状态2 d后行常规测体重、身高、肺通气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和心脏彩超, 并完成6MWT, 记录下6MWD。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三组间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比较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其中1例患者在6MWT的过程中出现心率上升到130次/min, 经过休息后不能缓解, 最后因未能完成6MWT而没有被列为研究对象。其余60例患者按照6MWD大小分为三组, 即A组 6MWD≤200 m(18例), B组200 m<6MWD≤300 m(21例)、C组6MWD>300 m(21例),分组后各组的年龄、性别、吸烟指数、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2.2 三组肺通气功能指标比较 三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中FEV1、FEV1%pr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而肺功能的其他指标差异不明显。
2.3 三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三组动脉血气中PaO2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而动脉血气的其他指标差异不明显。
2.4 三组患者sPAP比较 三组sP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6MWD和肺功能、动脉血氧分压、sPAP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 以分6MWD作为因变量, 上述有关影响6MWD的因素作为自变量, 发现影响COPD患者6MWD有意义因素按其重要性依次为sPAP、FEV1、FEV1%pred。见表4。
表1 三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指标A组(n=18)B组(n=21)C组(n=21) FEV1(L)0.63±0.150.97±0.24a1.31±0.25abFEV1 %pred(%)0.28±0.060.43±0.09a0.57±0.09ab
表2 三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比较(±s, mm Hg)
表2 三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比较(±s, mm Hg)
注: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1 mm Hg=0.133 kPa
指标A组(n=18)B组(n=21)C组(n=21) PaO253±6.057.5±7.0a65.2±5.0ab
表3 三组sPAP比较±s, mm Hg)
表3 三组sPAP比较±s, mm Hg)
注: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指标A组(n=18)B组(n=21)C组(n=21) sPAP56.83±6.0043.48±4.00a35.48±4.00ab
表4 6MWD相关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COPD是呼吸内科的一种常见病, 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 呈缓慢进行性进展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在COPD的研究过程中, 6MWT不仅可以评价患者的肺功能变化, 还可以反映患者的活动耐力, 是COPD患者的一种长期病情的监测手段[1]。在特定临床条件下, 6MWT更能反映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6MWT结果与一些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相关性更好。本试验60例患者按6MWD分为三组。发现三组中FEV1、FEV1%pred、PaO2、sP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 发现影响COPD患者6MWD最重要的因素是sPAP。6MWD可以用来作为评价COPD患者肺动脉压力的变化,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COPD患者的活动耐力同肺动脉压力密切相关。
肺动脉高压(PH)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COPD患者合并PH通常只是轻到中度增高, 且进展缓慢,然而仍有5%~10%的进展期COPD患者病程中可能合并重度PH、右心功能衰竭, 使病情急剧恶化。COPD合并PH的发病机制, 目前的研究认为长期慢性肺泡性缺氧引起PH主要机理之一, 其主要机制为肺泡缺氧性肺血管收缩、肺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和肺血管重建[2]。
活动后肺动脉压力升高是COPD患者合并PH病变的一个特征, 是COPD患者活动耐力减低和肺动脉压力升高相关性的一个可能机制。COPD患者长期慢性的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 右心后负荷持续增加可引起右心的肥厚、扩大, 最后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甚至诱发右心功能衰竭,从而造成了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同时Loke等[3]的研究也证实了COPD患者右心功能的受损程度能够降低运动耐受力。
活动后缺氧加重是COPD患者活动耐力和sPAP相关性的另一个可能机制。COPD患者由于通气储备能力下降、呼气流速受限和通气负荷增大以致不能满足运动负荷增加时对通气量增加的需要, 出现动脉血氧下降。在COPD患者中, 慢性缺氧是PH形成的最重要的病理生理, Scharf等[4]通过对120例重度肺气肿患者进行研究证实了缺氧同PH形成密切相关。而长期的运动性低氧血症对机体的影响有PH、心脏损害、骨骼肌功能损害等, 甚至右心功能衰竭, 从而导致活动耐力受损。同时本研究对6MWD和PaO2的相关性研究得出(r=0.0644, P<0.05), 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即患者的血氧分压越低, 6MWD越短, 活动能力越差, 这直接证实了患者活动耐力和缺氧的相关性。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和重构是PH形成的机制之一, 重构后的肺动脉容易造成通气/血流的比值失衡;COPD患者运动时为了增加心脏射血指数而被迫减少肺的血管床, 这可能导致通气/血流比值的失衡;这些都使缺氧进一步加重, 同时缺氧又加重了肺动脉压力的升高,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故通气/血流的比值失衡可能是患者活动耐力下降和肺动脉压力升高联系在一起的关键环节所在。
综上所述, 该实验通过对6MWD和肺通气功能指标、动脉血气指标、sPAP分析, 说明了sPAP对患者的活动耐力影响最大。虽然降低肺动脉压力是否能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能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该试验结果为降低肺动脉压力治疗的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根据。PH是COPD加重的病理生理过程, 是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始动环节, sPAP和6MWD密切相关, 所以6MWD可作为对COPD患者长期监测的一种手段, 可对COPD患者病情的评价进行有效补充。
[1] Brown CD, Wise RA. Field test of exercise in COPD: the six-minute walk test and the shuttle walk test. COPD.2007, 4(3):217-223.
[2] Barbera JA, Peinado VI, Santos S.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ur Respir J.2003.21(5): 892-905.
[3] Loke J, Mahler DA, Man SF, et al. Exercise impairment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lin Chest Med.1984, 5(1):121-143.
[4] Scharf SM, Iqbal M, Keller C, et al. Hemo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emphysem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2.166(3):314-32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activity endurance and 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 in COPD patients
GONG Yuan-zhong.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Nanping Cit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Nanpin.3530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correlation between six-minute walking test (6MWT) and their arterial blood gas index,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index, and 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 (sPAP) in stable stag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patients, and to investigat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tivity endurance in COPD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60 stable stage COPD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six-minute walking test distance (6MWD) into group A (18 cases), group B (21 cases) and group C (21 cases). Relationship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index, arterial blood gas index, sPAP, and 6MWD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FEV1 percentage predicted (FEV1%pred),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 and sPAP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three groups (P<0.05).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independe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6MWD were respectively sPAP, FEV1 and FEV1%pred. Conclusion sPAP has the largest influence on activity endurance in COPD patients. As a long-term monitoring measure for COPD patients, 6MWD can provide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evaluation of COPD status in patient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 Activity endurance; Six-minute walking test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003
2015-06-04]
353000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