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凡 利定良 吴其婷 冯荣添 戴伯宏 敖艳云 林露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特异性免疫预防问世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特异性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一种疾病。实践证明,通过免疫和监测的手段,人类是能够控制麻疹的[1]。阳江市一直坚持对14岁以下人群开展麻疹疫苗接种,2009年后发病率明显下降,其中2010年零病例报告,但近几年疫情反弹,呈现1岁内和成人发病逐年增多的趋势。为了解阳江市健康人群中麻疹疫苗免疫状况和IgG抗体水平,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依据,2013年9月-2014年3月笔者对8个月龄以上的健康人群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1 调查对象和样本量 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的“人群免疫水平监测”要求:对象分9个年龄组,分别 为:<1岁、1~2岁、3~4岁、5~6岁、7~8岁、9~10岁、11~14岁、15~19岁、≥20岁,每个年龄组调查30~50人。本次调查对象为阳江市的常住健康人群,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扩大样本比例到2倍,在全市4个县(市、区)中,每个县(市、区)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随机抽取1~2个乡镇,全市共抽取20个乡镇,每个乡镇调查人数≥48人,共调查≥960人。
1.2 方法 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统一项目相关信息采集,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麻疹疫苗接种史、麻疹患病史、麻疹病例接触史等。麻疹疫苗接种完成情况判定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者,14岁以下儿童以接种登记底册为准,无证、无登记者视为未种;15岁以上对象接种完成情况以本人回忆作记录。采集调查对象的外周静脉血4~5 mL,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
1.3 检测与判断标准 标本由阳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德国赛润试剂进行统一检测,试剂批号为:SED.AZ,在有效期内使用。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滴度<1∶200为阴性,≥1∶200为阳性,≥1∶800为具有保护性。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 18.0 进行统计分析,用频数分析描述不同特征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用 字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的差异;用方差分析比较GMT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情况 全市共抽样调查1055人,实际检测1055人,男553人,占52.42%,女502人,占47.58%。最小年龄为8个月龄,最大68岁,平均(9.56±9.06)岁;民族均为汉族,无患过麻疹和接触过麻疹患者的对象。共有919人接种过含麻疹成份疫苗,免疫率为87.11%。所有调查对象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0.28%,抗体保护率为39.72%,几何平均滴度(GMT,下同)为1∶570.72。
2.2 不同年龄组人群免疫和抗体水平情况 麻疹疫苗免疫率以15~19岁和≥20岁的人群较低,分别为75.51%和1.19%,各年龄组免疫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33.24,P=0.00)。麻疹抗体阳性率最低为1岁内儿童(61.22%),最高为20岁以上人群(96.43%),其不同年龄组人群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4.54,P=0.00)。保护率最低的是11~14岁组人群(22.54%),最高的是≥20岁人群(73.81%),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0.77,P=0.00)。GMT最高的是≥ 20岁组人群(1∶1273.16),最低的是<1岁组人群(1∶373.95),不同年龄组人群的G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3,P=0.00)。0~14岁共有922人,≥15岁共有133人,两者中,免疫率分别为95.55%和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64.40,P=0.00);阳性率分别为79.07%和8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85,P=0.01);保护率分别为36.98%和5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2.78,P=0.00);GMT分别为1∶535.14和1∶88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5,P=0.00)。见表 1。
2.3 不同性别人群免疫和抗体水平情况 麻疹疫苗免疫率男性(90.24%)高于女性(8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11,P=0.00)。保护率女性(44.22%)高于男性(3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13,P=0.00)。GMT女性(1∶613.77)高于男性(1∶53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3,P=0.07)。见表 1。
2.4 不同地区人群免疫和抗体水平情况 不同地区的麻疹疫苗免疫率最高的是江城区(90.87%),最低的是阳东县(8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90,P=0.03);保护率和GMT最高的是江城区,分别为46.77%和1∶668.28,最低的是阳春市,分别为31.84%和1∶456.48,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5.79,P=0.00),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6,P=0.00),见表 1。
2.5 接种不同剂次人群抗体水平情况 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GMT均最高,分别为85.29%、57.35%、1∶800.01。有免疫史的人群中,接种剂次越多,抗体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76,P=0.03);保护率以接种2剂次的人群最高(38.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2.00,P=0.37);接种剂次越多则GMT越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4,P=0.48)。无免疫史的人群与接种3剂次以上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03,P=0.88),两类人群的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2.53,P=0.00)、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6,P=0.00),见表 2。
2.6 接种不同种类疫苗抗体水平情况 接种不同种类疫苗是指接种麻疹疫苗和接种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包括麻疹风疹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两类疫苗中,麻疹联合疫苗的阳性率(82.59%)、保护率(42.81%)、GMT(1∶612.00)均高于麻疹疫苗,差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字2=8.31,P=0.00; 字2=20.24,P=0.00;F=16.47,P=0.00),见表 2。
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受到麻疹发病率和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影响[2]。本调查结果显示,8个月龄~1岁婴儿的麻疹疫苗接种率(79.59%)明显低于国家规定,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也低于其年龄段的人群,11~14岁的人群接种率也未达到要求,提示存在一定数量的免疫空白人群。除成人麻疹抗体阳性率>95%外,其余年龄段的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均<90%,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低于国内许多地区监测和研究结果[3~8]。不同年龄组人群的麻疹抗体保护率和GMT均低于广东省2010年监测结果和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3~8];<1岁组的人群麻疹抗体保护率和GMT均处于较低水平,1~14岁随着年龄增长则逐渐下降,与广东省2010年监测结果相反[3];≥15岁人群随着年龄增长保护率逐渐增高,但仍然较低,难起到高效保护作用。不同地区中,接种率均<95%;麻疹抗体阳性率除江城区>85%外,其余地区均<85%;保护率均<5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的《消除麻疹现场指南》规定,消除麻疹的国家麻疹疫苗接种率要≥95.00%,队列人群麻疹免疫力达到95%的目标[9],而阳江市健康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率和麻疹免疫力均未能达到此水平,因此,未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表1 阳江市不同人群的麻疹疫苗免疫和IgG抗体水平分布情况
表2 阳江市不同麻疹疫苗免疫史的麻疹IgG抗体水平分布情况
麻疹疫苗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初免后90%以上的受种者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免疫持久性也很理想,初次免疫25年后,HI阴转者,92.23%仍可测出中和抗体,并存在细胞免疫[10]。表1结果显示,20岁以下的人群免疫率虽然较高,但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都不高,并且有着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与早期研究结果不一致,这一现象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成年人虽然免疫率极低,但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最高,与孙迎春等[11]的调查结果相反,可能与阳江市早年麻疹高发病率从而致其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调查结果还显示,19岁以下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低于20岁以上人群,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人类麻疹免疫力除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外,也可通过自然感染、母传抗体等获得,但母传抗体持久性差,很快消失[12-16];同时,目前麻疹流行处于较低水平,14岁以下人群社会活动范围局限,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的几率很小。因此,今后应重点开展14岁以下人群的免疫,确保免疫成功。在不同性别中,男性免疫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高于男性,这一现象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在本调查中,免疫0剂次的人群绝大部分为成年人,其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高于有麻疹疫苗免疫的人群,说明自然感染获得的麻疹免疫力比人工自动免疫高。有麻疹疫苗免疫的人群中,接种剂次越多,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越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一致[17-19],证明了复种对提高麻疹免疫力是十分必要的。从表2看到,接种1剂次的比例占15.67%,复种比例未能达到95%以上,因此,今后仍然需要加强复种工作。接种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人群的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高于接种单纯麻疹疫苗,今后应倡导接种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
[1]迮文远,刁连东,徐爱强,等.计划免疫学 [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359-382.
[2]敖睿,张菊英,付清培,等. 2010年四川省麻疹抗体水平监测[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12):969-972.
[3]韩轲, 郑慧贞,吴承刚,等.广东省户籍人群2010年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 18(5):432-470.
[4]许建雄,傅传喜,张伟,等.广州市2008年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血清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10,36(2):45-47.
[5]云雪霞,谭慧峰,许建雄.广州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对麻疹疫情状况影响的相关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5(6):557-561.
[6]曾志灵,曾丽萍. 东莞市东城区区2010 年自然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3,40(10):1967-1975.
[7]须凡帆,王旭雯,许祝平,等.江苏省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与发病率关系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41-43.
[8]王凤双,吴殚,肖雷,等. 2012年北京市顺义区常住人口麻疹抗体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4,27(5):671-675.
[9]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办事处.消除麻疹现场指南[M].Geneva:Avenme Appia,2004:1211.
[10]王隆德,齐小秋,于竞进,等.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0-186.
[11]孙迎春,朱丽君,张智,等.2010年沈阳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 2012,18(2):84-88.
[12]王延田,韩建广,杜兰香,等.母体麻疹抗体与婴儿麻疹发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2,13(5):357-360.
[13]王旭雯,修仕信,蒋静凤,等.无锡市婴儿母传麻疹抗体相关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41(23):4282-4287.
[14]马瑞,许国章,徐宏杰,等.小月龄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消长研究 [J].中国计划免疫,2008,14(3) :226-228.
[15]王联君,赵世华,杨杰,等.麻疹胎传抗体的跟踪观察及初免月龄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1) :992.
[16]马玉杰,苏华,金宏,等.黑龙江省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 :184-185.
[17]丁亚兴,孙静,田宏,等.天津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和易感性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19(4):301-344.
[18]刘小平,李娜,任先云,等.呼和浩特市2008-2011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3,29(6):616-618.
[19]黎桂福,费金花,倪春芳,等.上海市青浦区民工子弟学校新生强化免疫前麻疹血清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4,41(5):67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