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华春 王蓓 何贤芬 解丹怡
1 浙江万里学院 宁波 315100
2 浙江恒合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宁波 315100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际发达国家逐步完成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总结和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从国外对乡村建设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研究来看,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成果。随着我国美丽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浙江安吉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3年,农业部发布《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同年,住建部发布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都给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多元化运作的“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致力于发展多元产品、新颖业态的北京怀柔;以及“潇洒桐庐,中国画城”美丽乡村发展桐庐模式,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标杆性范本。
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经验,为宁波市的美丽乡村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目前宁波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以休闲农业为主的天宫庄园模式、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主的北仑九峰山模式、以休闲旅游为主的东钱湖十里四香模式、以提升乡村整体形象为主东吴小白村模式、以美化庭院为主的镇海模式、以及以现代农业为主的慈溪市杭州湾模式。截至2012年全市启动精品线培育7条、创建市级先进乡镇10个、省级先进县2个,较好地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但是需进步一研究的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宁波各级政府部门需根据各乡镇所处的区域、旅游资源、经济情况,对乡村进行分等级指导。另一方面,梳理不同分项指标,同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控制指标体系和分等级建设标准。
美丽乡村是我国农村的发展形态,是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集合,包括了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美丽”,具体指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相逢文明素质美。
休闲旅游类美丽乡村(也称为休闲乡村)指是美丽乡村富有特色的全新表现形式,以休闲旅游者需求和居民品质生活追求为导向,以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休闲农业和相关休闲设施为支撑,休闲氛围浓郁、休闲功能完备、休闲产业特征鲜明的特色化新型乡村。
借鉴国际上通用的指标体系建立方法,针对宁波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通过确定目标—确定指标分类框架—确定指标选取标准—确定潜在的指标库—评价遴选指标,形成指标初选成果—评价指标选取结果,进一步完善指标等步骤来完成。
分层次建立休闲旅游类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应从乡村规划、休闲旅游规划、建筑、村庄环境、资源利用等多角度进行建设控制指引。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分目标层、准则层、路径层和指标层。
在美丽乡村总体规划要求,根据各乡镇所处的区域、旅游资源、经济情况,结合村庄立地环境、文化背景和建设控制指引标准,乡村建设分为以下3个等级。
主要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平整、排水顺畅、消灭“灯下黑”、环卫设施建设等。基本上所有的美丽乡村建设都首先要符合功能完善类的要求。
幸福美丽新家园是在功能完善类的基础上, 高标准深化村庄整治,美化村容村貌,促进村庄集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使之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充分体现“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
特色旅游类乡村是指具有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彰显、生态环境良好、产业优势突出的特色村落。
主要包括3种基本类型。一是历史文化型特色村,以古村落、古民居、旧遗址保护和人文景观的挖掘传承为载体,结合村庄整治建设及休闲旅游开发,寓历史传承、文化交流、休闲教育于一体。二是产业集聚型特色村,以精品农业、特色经济等产业为基础,通过引导集聚、扩大规模、优化升级,寓产业特色、乡村风情、农耕体验于一体。三是主题开发型特色村,以自然风光、山水资源为依托,围绕主题项目开发,寓独特创意、山水体验、度假娱乐于一体。
“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是针对宁波市休闲旅游类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是对宁波市乡村建设的宏观发展判断,体现的是总体特征,各地根据美丽乡村总体规划要求及各乡镇所处的区域、旅游资源、经济情况,结合村庄立地环境、文化背景和建设控制指引标准,进行不同等级划分,以指导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1]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ECCI课题组: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9,(11):13~18
[2] 杨继瑞,黄潇,田杰: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对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3):119~124
[3]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估报告[R/OL].http://lib.zjsru.edu.cn/news/Article/Show Article.asp?ArticleID=4997,2011
[4] 方蓉,周不波等:宁波市区背街小巷整治工程设计导则探析. 山西建筑,2013,(20)6~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庄整治技术规范,2008
[6] 黄磊,邵超峰等:“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态社会,2014,(1):39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