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 张颜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概念,会确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3)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知道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通过实验得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实验探究。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你猜到了吗?
从前有一位国王,他的皇宫里有许多食盐,可是国王非常吝啬,他从不把食盐分给百姓吃。百姓们没有食盐吃,就去皇宫里偷食盐,可是都被发现,受到了惩罚。有一位从皇宫向外面拉水的人,每天都能偷运食盐,分给百姓们,你知道他把食盐都藏到哪里了吗?
师:同学们看完这则小故事,你能回答故事中水起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食盐。
师:食盐溶解后形成的盐水我们叫做食盐溶液。你们见过盐水吗?(展示一瓶盐水。)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运水人把运出来的盐水分给百姓们,每一家分到的盐水都是一样咸的吗?百姓们把盐水拿回家后,盐会不会析出呢?(学生争论,回答各不相同)
师: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共同学习溶液的形成。
点评:教师以一则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小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同一问题(盐水都一样咸吗?盐会不会析出)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唤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认识溶液】
师:溶液的形成是一个无法直接观察的微观过程,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了解一下(播放蔗糖、食盐溶解过程)。
师: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因粒子分散均匀,所以溶液各处的组成都一样,溶液是均一的。只要温度不变化,水分不蒸发,溶液是稳定的。
师:结合溶液的形成过程,明确上述问题的答案。
点评:教师针对初三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特点,通过播放flash动画使微观现象直观化,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溶液均一、稳定的特征,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师:溶液是均一、稳定的。那么,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展示蒸馏水,蒸馏水是溶液吗?
生:不是。
师:溶液是混合物,混合物中有多种成分,溶液中有什么成分,溶液由什么组成?
投影:溶液的组成。
溶液的组成
例如:食盐的水溶液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蔗糖的水溶液中 溶质, 是溶剂。
·硫酸铜的水溶液中 是溶质 是溶剂。
总结:被溶解的物质叫做 。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 。
师:我们接触的溶液溶质多为固体物质,有没有气体、液体物质作为溶质的情况呢?
生:有。
投影:
1.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其中 是溶质, 是溶剂。
2.车用乙醇汽油中,汽油和乙醇两种液体的体积比为7:3,其中是 溶质, 是溶剂。
3.医用75%的酒精溶液中, 是溶质, 是溶剂。
学生回答后,小结: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水是最常见的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就是水溶液。
师 :一种溶液中能不能有多种溶质呢?
生:汽水中有多种溶质。
师:认识溶液的组成,学会确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对于溶液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共同梳理一下。
投影:如何确定溶质和溶剂。
知识梳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师:现在我们对溶液的认识已经很清晰了,同学们能不能归纳出溶液的概念。
板书:溶液的概念。
点评:此环节中两组练习题的设置都具有层次性,巧妙地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最后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得出溶液的概念。这种设计改变了将溶液的概念直接给出的常见做法,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探究活动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溶液,下面我们要解决对溶液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溶液一定是水溶液,这种想法对吗?不溶于水的物质能否溶于其他溶剂?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是什么?我们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这些难题。
探究活动一: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提示:
1. 注意药品用量:1~2小粒光锰酸钾,1~2小粒碘。5ml水(大约试管容积的1/6)。2.实验后试管内剩余物保留,小组展示成果。实验后试管内剩余物保留,小组展示成果。
师:我们的实验内容很明确,将不同溶质加入到同一种溶剂中,同种溶质分别加入到不同的溶剂中。想要通过现象得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师:说明实验的细节要求,明确目的,有序进行实验。
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endprint
师:根据现象能否得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是什么?
投影:
影响溶液性的因素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根据试管1和试管2对比,可以得出
根据试管2和试管3对比,可以得出
影响溶液性的因素有: 和 。
点评: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教师将表格中关键的字和词用不同的颜色注明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实验现象;表格下的“实验的提示”是学生能正确和有序进行实验的前提保障。这些细节的设计增强了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探究活动二:
师: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同学们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出了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收获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这是非常值得举杯庆祝的。
投影:展示图片。
师:图片中是不同颜色的分层的鸡尾酒,一会我们的实验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你们期待吗?
师:开始实验之前,问大家一个问题,酒精能溶于水吗?溶解的现象是什么?我们动手试验吧。
生:演示向水中加入酒精。
师:为什么分层不明显?
生: 溶液都是无色。
师:因为分层不明显,酒精溶于水的现象也不明显。怎么才能使酒精溶于水的现象明显呢?
投影:
你能否通过明显的现象证明酒精溶于水?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组实验后的溶液进行实验。
师:每个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说明预计的现象。
生:交流实验方案。
方案一:向高锰酸钾溶液中缓慢倒入酒精,预计现象分层明显。
方案二:向水中缓慢倒入碘酒,预计现象分层明显。
师:方案明确后,按照方案开始实验,出现分层后集体展示。实验后填写实验报告。
生:展示成果。
师:这个实验现象很精彩,通过明显的现象帮助我们证明了酒精可溶于水,我们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便于观察现象时,可借助颜色来区分,这种方法还会在以后一些实验中用到。
点评:教师将教材中用红墨水证明酒精溶于水的实验改为用第一组实验后的溶液进行再实验,对教材实验的创新设计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和探究欲;学生体验了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实验方法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
师:大家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收获了很多有关溶液的知识,现在你能学以致用了吗?
溶液的用途:展示课件
你会应用吗?
衣服上沾了油污,你有办法洗去吗?
资料:植物油在水里的溶解性不好
在汽油中的溶解性好
汽油能溶解植物油,形成植物油的汽油溶液
师: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生:黄酒、碘酒、生理盐水、注射液、葡萄糖溶液、无土栽培营养液……
投影:归纳总结溶液的用途。
师:家里还可以用什么去除油污呢?
生:洗涤剂。
师:油污是不溶于水的,加入洗涤剂后,油污就溶于水了吗?洗涤剂在去除油污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究。
点评:教师在课的结尾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延伸到课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实践的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评析与反思】
《溶液的形成》是典型涉及实验教学的新授课,本节课在设计上改变了教材先给出溶液概念的做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得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通过再实验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性强,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教学目标很好地落实在课堂教学每一环节中,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足,小组合作由于是临时分组,各小组的学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有些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没能充分发挥小组的功能。在展示的环节,小组间的展示使参予展示的小组个别成员得到了展示,相对薄弱者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如果采用小组内的展示会使弱者提高、优者更优,更能发挥小组的合作功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