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直庆,徐晓莉
(1.华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241;2. 吉林大学 商学院,长春 130012)
·经济学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所有制陷阱”吗?
——源于要素错配视角的经验证据
董直庆1,徐晓莉2
(1.华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241;2. 吉林大学 商学院,长春 130012)
发展中国家要素拥挤和无效配置现象普遍,前沿研究关注资本和劳动错配与生产率的关系,却普遍忽视转轨经济体内所有制差异对要素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从资本和劳动力双错配视角,结合aoki的要素错配模型,选择面板数据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程度及其对TFP的影响,结果发现,制度障碍使要素无法自由流动诱致不同所有制企业要素错配差异明显,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TFP差距突出且要素错配的作用效应不同,全样本和分地区数据均证实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所有制陷阱”。
全要素生产率;所有制;要素错配;国有企业;“所有制陷阱”;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即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效率等。通过观察全要素生产率数值的变化,可以解释在一定时间段内技术或生产率的变迁,全要素生产率的数值越大,说明在给定水平的资本(K)和劳动力(L)下企业能生产更多的产品。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且年均GDP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由于中国市场经济机制尚不完善,生产要素在不同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价格差异,诸如,1993—2011年,国有企业的劳动力价格水平比其他所有制企业高出近11%,而资本价格水平却低于其他所有制近17%,价格差异和制度性障碍使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无法自由流动,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要素的拥有量和使用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较,国有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在总体经济中仍然占据较大的比例,其固定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50%以上,远高于国有经济产值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而成长较快且生产效率较高的私营企业,1993—2011年,年平均劳动力比例只占15%左右,近几年虽有所上升但最高也仅为34%。同时,其固定资本投资尽管逐年增长,但在总投资中,其年平均所占比例只达到7.2%,最高时也只达到18%,“融资难”成为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
正是要素流动障碍使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无法达到均衡和有效的分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在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异性。聂辉华和贾瑞雪(2011)计算了1999—2007年不同所有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发现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低,而外商和港澳台企业最高,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比外商企业低17%,比私营企业低9.4%[1]。刘小玄(2000)对具有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效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私营个体企业的效率最高,而国有企业的效率最低,并且隶属等级较低的非国有企业效率高于国有企业[2]。Jefferson(2003)利用中国的22 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1994—1999年的数据,度量和比较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效率,发现在国有制比重和生产效率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3]。
那么,是否所有制结构会直接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呢?陈仲常、张泽东(2011)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七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和拆分,发现技术进步是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4]。范金、严斌剑和梁洁(2008)以南京工业企业为例,采用基于DEA的Malmuguist指数法,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会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推动了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私营企业由于技术水平的下降,全要素生产率也趋于下降[5]。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上,还体现在资本的配置效率上,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着资源的流动障碍。刘小玄、周晓艳(2011)对规模以上的制造业工业企业的信贷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考察发现,与国企相比,同等规模的民企绩效高但其融资成本和利率弹性均显著较高,融资往往较少,信贷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了民企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增长[6]。
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涂正革和肖耿(2005)将资源的配置效率引入TFP的分解中,将TFP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相对前沿技术效率的变化、配置效率以及规模经济性四大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配置效率对TFP的影响较小[7]。而贺聪、尤瑞章(2008)使用索洛剩余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和拆分后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作者发现资金配置效率会通过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率而影响TFP,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可以提高企业和整体经济的TFP[8]。Brandt(2009)利用1998—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对TFP增长率进行了分解,认为如果一个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是自由的,且当不存在资源流动障碍时,即资源可从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向高效率的民营企业流动,这种有效的资源配置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TFP[9]。邵挺和李井奎(2010)从资本市场扭曲的角度,对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与资本收益率中的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所有制与资本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国有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低于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资本市场扭曲影响了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而影响了企业的产出效率。通过数值模拟发现,若消除这种资本市场扭曲,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给资本收益率更高的私营企业,中国GDP增长可提高3%~9%[10]。袁志刚、解栋栋(2011)利用1978—2010年数据进行测算,发现劳动力错配对中国农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明显的负效应,并呈逐渐扩大趋势。当把总效应进一步分解为工资差异效应和部门份额效应以后,发现劳动力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效应主要源于部门间的工资差异。
应该指出,现有文献针对全要素生产率与所有制关系研究不少,研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量文献关注要素错配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但却并未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内要素错配程度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差异;二是大量研究基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文献,主要是从资本配置效率这一个角度出发,很少从资本和劳动力错配视角展开。资本和劳动力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最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两种要素,同时对这两种要素配置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本文将从资本和劳动力错配这两个角度展开研究,考察所有制对要素错配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差异,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为与多数文献以Wurgler(2000)方法衡量资本错配结果形成对比,本文运用Aoki(2008b)的模型度量不同所有制下资本和劳动力错配水平及其对TFP的影响。
本文采取Aoki(2008b)[13]的模型架构,设在一个经济体中有N种不同所有制的工业企业,每种所有制的工业企业的生产都遵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且都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点,即α+β=1。
假定不同所有制企业生产函数不同,设第i种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Yi=αiKαiLβi
(1)
其中,Yi表示所有制类型为i的工业企业的产量,该类型企业投入的资本为Ki,劳动力为Li,αi是该类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αi为资本产出弹性,βi为劳动力产出弹性,产出弹性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某种要素投入量的变化率所引起产值的变化率。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
当不存在要素流动障碍即在均衡状态下,每种所有制的企业所投入的要素价格相等,资本价格为PK,劳动力价格为PL,但由于存在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流动障碍,因此,要素价格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会呈现不同的水平。假设资本配置的扭曲水平为τKi,劳动力配置的扭曲水平为τLi,τi表示所有制i企业相对于均衡状态下所需多支付的要素价格比例,用ri和wi分别表示资本价格和劳动力价格,则ri=(1+τKi)·PK。
wi=(1+τLi)·PL,所有制i的企业需支付的要素价格为ri·Ki+wi·Li。
那么,i企业的利润为:
πi=pi·Yi-ri·Ki-wi·Li
将利润最大化并将上式进行一阶导,可得:
(2)
(3)
经济总产值由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产值构成:
经济体中的要素约束条件为:
其中,K和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总供给。
根据以上假设条件,利用(2)式和(3)式,可得均衡状态下的资本(Ki)和劳动力(Li)为:
(4)
(5)
(6)
(7)
Aoki(2008a)用ATFP来表示两个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表示方法如下:
(8)
(9)
本文分析的对象是中国工业企业,中国对于有限责任,外商,港澳台等所有制企业的分类统计制度的建立时间不长,并且相应的统计资料有限且不连续,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以及实证模拟效果,本文所采用的所有制有三种,分别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所采集的数据是1993—2011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对于分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集体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这三类工业企业的统计资料。
为了获得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TFP),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每种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资本产出弹性αi和劳动力产出弹性βi。
令工业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取对数可得:
lnYi,t=lnαi,t+αilnKi,t+βilnLi,t
本文建立以下模型考察不同所有制的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力产出弹性:
lnYi,t=lnαi,t+αilnKi,t+βilnLi,t+μi,t,其中,μi,t为残差项。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αi+βi=1,上式可变形为:
在此利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将三类所有制工业企业数据代入,得到资本产出弹性α的估计值,而劳动产出弹性β则由β=1-α得到(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所有制企业要素产出弹性的估算结果
注:括号内的数值表示该变量的t检验值。***、**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资本产出弹性大于劳动力产出弹性,说明在这三类所有制工业企业中,资本的产出效率大于劳动力的产出效率,资本所带来的经济效率较高,这与中国工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相符。其中,国有企业的资本产出弹性最高,其次是集体企业,并且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资本产出弹性比较接近,这说明在这三种企业中,国有企业的资本利用效率最高,但是劳动力利用效率则相对较低,单位劳动力增加所带来的产量增长远小于资本增加的产量提升,这可能与国有企业存在的劳动力过度配置下劳动力生产效率下降有关。
(1)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明显。数据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表明市场化和制度改革使企业可以更有效率地重新配置资源,并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技术进步,进而有力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2)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虽然在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间,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绝对值和增长趋势不同。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数值来看,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低,其次是集体企业,而私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则一直遥遥领先,同时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数值上比较接近。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的估算值中可以发现,国有企业的两种要素产出弹性相差最大,其全要素生产率也最低,而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两种要素产出弹性相对比较接近,其全要素生产率也比较高,同时两者全要素生产率的值也比较接近。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趋势来看,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较缓慢,近几年一直处于平稳状态,而集体和私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比较快。尤其是从1998年开始,三种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这可能与从1998年开始年鉴上统计的数据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据有关,通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规模效应优势明显且生产效率较高。
图2的增长率序列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观点,三种所有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出正的增长,但增长速度以及增长幅度存在差异。其中,1999年之前国有企业全要素增长率为负,1999年之后其全要素增长率虽有所波动,但基本上为正;集体企业的全要素增长率与国有企业相似,在1997年之前为负,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开始增长;私营企业全要素增长率在统计的时间范围内基本上都大于零。从图2中可观察到:2008年,三种所有制企业的全要素增长率有明显的下降过程,这可能与当年的金融危机有关,金融危机致使消费者对工业产品需求减少,使工业企业面临需求疲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行业对工业企业的投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产出。
我们观察到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不同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致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呢?由于不同所有制企业资源获取能力不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要素市场并未完全自由化,国有企业往往易凭借自身的所有制优势更易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资源,现有研究发现,要素错配在国有企业中往往更普遍。事实是否如此?根据上文对资本要素错配和劳动力错配的描述,我们利用公式(6)和公式(7)估算三种所有制工业企业1993—2011年的资本相对错配系数以及劳动力相对错配系数,所得结果如文后图3和图4所示。
从趋势上看,国有企业的资本相对错配水平比较平缓,而劳动力相对错配水平在近几年逐渐改善;集体企业在2000年之前,资本相对配置水平呈下降趋势,而劳动力相对配置水平则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在2000年之后,这两种要素配置情况均相对平稳,基本围绕在一个数值上下波动;私营企业的两种要素相对错配系数均在逐渐增大,说明这两种要素配置水平逐步提高,配置效率在逐渐改善,但是改善过程平稳而缓慢。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这两种所有制相似的企业,虽然要素相对错配系数值不同,但是要素相对错配的变化趋势却十分接近。在下文中,将具体计算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种要素错配将会对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多大的损失,同时也将比较两种要素错配对经济体的影响差异。
文后图5、图6和图7反映发生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的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对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总体上,劳动力错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相对于资本错配较小,并且影响方向也相对比较积极。图5和图6具体展示了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对三种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同影响。在国有企业中,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错配所带来的均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与上文中两种要素在国企中均呈现过度配置有关,尽管在国企中资本和劳动力过度配置,部分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并且降低了要素产出效率,但是相对于国有企业创造的产值,其所需投入的要素都齐全了,部分资源的无效使用并不会因此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对于集体企业,资本错配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负面的,而劳动力错配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则是积极的,这与上文中集体企业资本配置不足而劳动力过度配置有关,与国有企业相似,充足的劳动力不会降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相对于其产值缺乏的资本则会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在私营企业中,两种要素错配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都是消极的,均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联系上文,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种要素在私营企业中均配置不足,资本和劳动力的缺失导致企业很难引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这也与贺聪和尤瑞章所研究发现的私营企业技术进步率在所有制企业中最低相符。从趋势上看,国有工业企业的ATFPK相对比较平缓,而ATFPL在逐渐下降,集体工业企业的ATFPK和ATFPL均在向0靠拢,说明资本和劳动这两种要素错配对TFP的影响在逐渐减小,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国有和集体企业在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精简员工有关。对于私营企业,ATFPK和ATFPL均为负值,且两种要素错配对TFP的消极影响均呈扩大趋势,与产值不相匹配的要素投入造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
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对企业TFP影响的不同与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种要素市场的发展水平有关。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相对于资本市场更完善一些,中国劳动力充足,高素质劳动力逐年增加,劳动力流动障碍相对较小,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流动较资本流动相对容易。而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比较年轻,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尚未成熟,加上政府对国有企业有较浓的保护色彩,导致资本市场无法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资本市场仍旧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致使资本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间无法实现有效配置。
本文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这三种所有制的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1993—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首先通过对每种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的计算得出了该段期间三种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接下来衡量了三种所有制企业的资本相对错配系数和劳动力相对错配系数,然后分析并比较了两种要素错配对整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资本和劳动力产出弹性不同,但资本产出弹性比劳动力高。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私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最高,其次是集体企业,而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则最低。在观察期内,每种所有制企业的TFP都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的幅度和增长速率各不相同。
(2)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要素流动存在障碍且要素相对错配系数差异明显。 对于资本相对错配系数, 国有企业大于1, 表明国有企业资本配置充分,而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则存在资本配置不足现象。 对于劳动力相对错配系数,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都大于1, 表明其劳动力配置过度并导致其他所有制企业劳动力配置相对于不足。 但对于要素配置不足的私营企业, 系数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趋势, 这说明要素配置在往一个改善的方向发展。
(3)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所有制陷阱”,而且资本和劳动力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同。实证结果显示,资本和劳动要素错配都对企业TFP产生影响,但其大小和方向取决于要素错配程度。其中,劳动力错配程度对TFP的影响较小,而资本错配对TFP造成了明显损失。从时间跨度上看,时间越长则资本要素错配所引起的TFP损失越大,但劳动力错配对TFP的影响则比较稳定,同时要素产出弹性和部门份额对ATFP有扩大效应。
[1] 聂辉华, 贾瑞雪. 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J].世界经济,2011,(7): 27-42.
[2] 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对效率差异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0,(2): 17-25.
[3] JEFFERSON,RAWSKIi,WANG,ZHENG. Ownership, Productivity Chang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0, 28(4): 786-813.
[4] 陈仲常,张泽东.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基于Malmquist 指数的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11,(1): 13-19.
[5] 范金,严斌剑,梁洁.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比较研究——以南京为例[J].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8,(1): 113-121.
[6] 刘小玄,周晓艳.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之间配置关系的检验——兼论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J].金融研究,2011,(2): 57-68.
[7] 涂正革,肖耿.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言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J].经济研究, 2005,(3): 4-15.
[8] 贺聪,尤瑞章.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比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8):29-42.
[9] BRANDT,LOREN,BIESEBROECK,JOHANNES,ZHANG.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 Firm 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R]. NBER Working Paper,2009.
[10] 邵挺,李井奎.资本市场扭曲、资本收益率与所有制差异[J].经济科学,2010,(5):35-45.
图1 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算结果 图2 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图3 不同所有制企业资本相对错配系数 图4 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力相对错配系数
图5 三种所有制企业ATFPK估算结果 图6 三种所有制企业ATFPL估算结果
图7 ATFPK和ATFPL总效应对比 图8 三种所有制企业的部分份额
[责任编辑:房宏琳]
2015-04-12
董直庆(197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从事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研究。
F224;F425
A
1002-462X(2015)08-007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