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锐 万昊宜
中国古代星空系列之一 四季星象蕴乾坤(上)
□ 齐锐 万昊宜
中国古代天文在世界各古老文明中独树一帜,其独特的星官体系和“三垣二十八宿”的严谨布局,无处不体现“天人合一”的东方传统哲学思想。
从本期开始,我们从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详的古籍文献和历史典故出发,以科学与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发掘中国传统星空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向读者展现中国古代天文的无穷魅力。
《易经》也称《周易》,相传是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时所作。《易经》历经数千年传承,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
《易经》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几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能逢难而不倾,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承至今,与我们民族对“易”精神的领悟息息相关。
《四库全书•总目》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内容涉及几乎所有的学问,以它为代表的古代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以科学为主导的当代社会,《易经》的人文、科学内涵正获得人们辨证的认识和广泛的尊重。
中国古代天文独树一帜,迥异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它的发端也与《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主要记载的是周文王通过体察天道人伦、阴阳变化的道理,以上古流传下来的八卦为基础,推演出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以六十四个符号,阐述世间万物相“易”的思想和哲理。
图1 乾卦及其各爻辞
图2 坤卦及其各爻辞
《易经》中每一卦的符号由从下向上的六爻(读音同尧)组成,六爻自下向上数,分别称为初(即第一)、二、三、四、五、上(即第六),象征事物从发端到极致的一个完整的过程。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其中一条长的横线“—”表示阳爻,称为“九”,而以两条断开的短横线“--”表示阴爻,称为“六”。乾卦的六爻都由阳爻组成,这六爻从下到上分别称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坤卦的六爻则都由阴爻组成,从下到上分别叫“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和“上六”。乾卦和坤卦分别见图1和图2。
《易经》除了每一卦有卦辞来总体说明该卦的含义外,每一卦的每一爻也均有各自的爻辞,用来说明和描述该爻的含义。《易经》六十四卦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开始。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合,万物生。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视角来看,《易经》这两个最重要的卦,与中国传统星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细细解读。
图3 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图4 东方七宿组成了一条龙的形象
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星官中,东方七宿正是一条苍龙的星象。在星空中自西向东,东方七宿分别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共同刻画出了一条苍龙从龙角到龙尾栩栩如生的形象。
乾卦六爻均为阳爻,代表天,而龙乃天子。乾卦六爻自下而上,正是表现了一条苍龙随着一年时间的推移,自初春季节从地平线下逐步腾飞于天穹的整个过程,也象征了事物从萌芽到发展,最终成熟结果的生命周期。在孔子为《易经》乾卦所做的《象》中,把它的含义描述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达了对天道运行、生生不息的敬畏,以及君子须顽强奋斗的人生哲学。
由于岁差的缘故,今天的星空与古时已有所不同,就让我们重回周文王的时代(约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站在那时的星空下,和先人一同仰望群星,找寻乾卦蕴含的星空密码。
第一爻,“初九:潜龙勿用”
图5 潜龙勿用
乾卦代表天和阳,“大哉乾元”寓意着万物生发之始。一年之计在于春,想要观看乾卦第一爻所对应星空的时间,应该是在农历正月初的黄昏后不久,如果用二十四节气来标示,则是大寒到立春的这一时段。
夕阳西沉,暮色苍茫,天幕上群星闪烁。向东方看去,东方七宿第一宿“角宿”还没有升出地平线,这一条东方苍龙还潜在地下。这正好与该季节的物候特征相合:阳气尚未升腾出地面,各种越冬作物仍深藏地下,许多动物们也正在冬眠,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第二爻,“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图6 见龙在田
斗转星移,转眼来到雨水至惊蛰的节气。黄昏后的东方星空中,苍龙之角——“角宿”二星已升出地平。
组成角宿的是一南一北两颗星,其中北面的那颗星在上古时代称为天田星,后来,干脆把角宿二星北面不远处的两颗小星称作“天田”。在这个播种的季节,天田星随着龙角升上天空,这番景象呈现在广阔田野上的星空中,正是“见龙在田”。
这一时节正值民间传统节日的“春耕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大地解冻,春耕将始。传说,自上古的伏羲氏开始,这一天国家君主都要带领文武百官“御驾亲耕”,遂留下春耕节这一传统节日。
第三爻,“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图7 终日乾乾
东方七宿的“房宿”由四颗星排成一列,它的西边不远处有个星官名为“日”星。在春分至清明这个时节,“日”星和太阳这个真正的“日”在天空中几乎夹180度角。黄昏太阳刚落山时,苍龙“房宿”的“日”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来了,“日”星和太阳——这两个“日”正好一升一落。而到黎明时分,当“日”星西沉时,又正是一轮红日初升的时候。如此这番景象正反映了“终日乾乾”的道理(“乾乾”就是自强不息、持续发展之意)。
第四爻,“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图8 龙跃在渊
时光荏苒,进入谷雨和立夏时节。此时从南方到中原地区,雨水多了起来,大河小河渐渐涨满,“雨水生百谷”,以农业立国的中华民族,先人们在这个季节期盼着雨水的光顾,期待着好运的到来。
不信你看,黄昏时东方地平线处,随着苍龙“尾宿”之后冉冉升起的正是银河,古代人们把这里看作银河最深之处,称为“天渊”,在东方苍龙的龙尾处则正有“天渊”星官。此时苍龙七宿恰好完全升出地平,身后就是漫漫的银河和“天渊”,这正是“龙跃在渊”的景象。
第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图9 飞龙在天
这条苍龙继续向上腾飞,到小满和芒种之时的黄昏,它正好飞到了南方天空的最高处,“飞龙在天”,栩栩如生。
第六爻,“上九:亢龙有悔”
图10 亢龙有悔
随着时光流逝,星空慢慢向西转动,东边的星空逐渐升上夜空。夏至时节,太阳到达最北端,黄昏后,苍龙七宿的“角宿”已经偏西,而其后代表龙颈的“亢宿”升到了南天最高处。一眼望去,西飞的苍龙已经低下了高昂的龙头。此之谓“亢龙有悔”。
在这个时节,太阳已经到达北回归线,每天开始向南移动,阳气开始下降,而阴气开始生发,北方从此进入秋季。这一爻告诫人们物极必反的道理,做事做人须平和谦卑,不能太过嚣张。
图11 漫步中国星空(封面)
通过上面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乾卦六爻和春夏两季的东方苍龙星象十分完美地对应起来。六爻的变化过程,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眼前的星空所发生的变化。
《易经》的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卦和坤卦在六爻的爻辞之后,还多了一个“用九”的卦辞。乾卦的“用九”卦辞是“见群龙无首”。仔细想想,这不正是夏秋之交黄昏后,“角宿”慢慢沉入西方地平线,看不到苍龙七宿的龙首时的景象吗?
阅读到此,你是否已经能将星空与古老的东方苍龙联系起来了呢?现在正值春季,当你走出户外,仰望星空,从繁星中找到苍龙星象,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历史上许多“自强不息”的仁人志士吧,你是否会被先人们写在苍穹上的这部伟大的“天书”所折服呢?
有心的读者会问,从秋季到冬季的星空,又该怎样解读?和《易经》又有什么关系?《易经》中在乾卦之后,就是坤卦。在传统文化中,“坤”代表大地,寓意与“阳”相对的“阴”,也正对应万物收敛闭藏的秋冬时节。下期我们将会接着为你讲述《易经》坤卦所蕴含的星空奥秘。而欲了解更多的中国星空知识,读者也可以从我们的科普图书《漫步中国星空》中获得。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张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