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会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双方不同的时间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文章讨论了中美时间观的差异,并且对于这种差异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可以看到了解和尊重对方文化是跨文化交际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中美;时间观;差异;对比
引言:霍尔描写语言时写道“语言有时是无声的”,其实,时间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因为我们习惯于某一种背景下的生活,往往忽略了时间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之中扮演的角色。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时间语言,以至于错误理解时间语言,导致跨文化交际沟通的失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时间意识和时间习惯,每到一个异域文化环境,需要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适应当地的时间文化。
1.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时间意识
活着的人都平等地享有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不论处在什么的环境,有着何种不同的心情,生活在现在、回忆着过去、憧憬着未来。尽管时间的分秒长度是一样的,但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时间的看法确是不尽相同的。从大体上来说,时间意识可以区分为线形和环形两种。
根据犹太教和基督教教义,西方文化推崇时间是有起点的,《创世纪》中全能的上帝主宰和控制着时间,创造了时间。时间有起点,自然就会有终点,因为上帝可以决定时间的来去。大多数美国人对时间采取的是“直线式”时间意识,不太习惯把时间花费在回顾过去的时期上,而是被“计划驱动”地一往直前。在美国文化里,时间是宝贵的物品,甚至有的人用金钱衡量自己的工作时间。因此,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很注重时间的安排和时间的精度,要求时间的衔接准确到每分每秒。人们讨厌迟到,认为迟到不仅是礼仪上的失态,更是道德上的缺陷,因为一件事情不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就会严重影响后续事情的继续。
中国人对时间的看法属于“环形式”时间意识,在我国文化中,时间被看做是可以重复和循环利用的。时间的走向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时间的方向随着地球四季的变化进行永恒的周期性的运动,有“昼夜”、“四季”、“节气”等说法,把时间堪称是圆周方式运动,是无限循环反复的。中国人认为是时间掌握人的生命,人本身无法控制时间,生命的周期也是时间规定的,人要贴近自然才能和谐地生活。
2.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时间习惯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人有两种主要的时间观念,“单向时间制”和“多向时间制”。所谓单向时间制,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所遵循的单向时间习惯,这种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一条延续的直线,可以把时间切割划分。因此,拥有这种时间文化观的人通常认为时间是一种实际的食物,可以确定价值,可以节省、花费、浪费,也可以失去、计量、弥补,甚至可以买卖。这也反应在美国人喜欢制作时间表,把时间划分区段,每个阶段的时间如何使用有着明确的目的,短期计划内最为明显,一个时间段专心于一件事情,任何行动都严格遵守制定出来的时间表。迟到、早退等这些行为被认为是信誉的缺失,甚至是对他人的不尊敬和身体伤害。
中国人的办事能力很能体现时间的多向性,即多向时间制。有这个观念的人往往可以同时、机动地做多件事情。在多向时间文化习惯中,人们把时间看成可以平行切割的物质,即同一个时间段中,时间可以分配处理不同的事情,就好比同一条网线连接下的数台电脑,可以同时处理不同的数据。职场中的人最能理解“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句话,人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但是计划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计划也是可以随时改变的。有的时候最看重准时的,往往是下级对待上级的安排,学生对待老师的要求,这类处于相对较低社会职能的人比较努力遵守时间。有的时候,领导的迟到被看做是可以原谅甚至是理所当然的,时间在这里竟体现了“身份”的象征。
3.跨文化交际中时间文化对比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由于语系的不同,对于时间的翻译自然不能完全等同,有的时候能做到是接近翻译,无法完全对应。在学习对方语言的时候,往往需要把目标语翻译称本国语的概念进行推算,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将陌生的使用方式演变成自己熟知的生活经验。比如汉语的“昨天”、“今天”、“明天”和英语就是不完全一样的时间段。美国人的时间按照完整的24小时来界定,而中国人则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美国人把0点到12点之间都可以称为“morning”,而汉语则有“凌晨”、“早晨”、“早上”、“正午”等说法。比如英语使用“am.”和“pm.”来区分一天的前半天和后半天,这个与“morning”和“afternoon”的意义有些许区别。“12:00am.”表示凌晨12点,“12:00pm.”表示中午12点。又比如早上上班的时候,同事看你的脸色不太好,她会说:“昨晚没有睡好么?”大多数人的睡眠时间可能去从昨天晚上开始的,但是更多的睡觉时间是在今天早上前,中国人并不会因为这样而说“今天早上没有睡好么?”,而美国人可能会说“Rough night?”(煎熬的夜晚)。
中国人对时间点的“前后”不是很明确,有的人喜欢提前,有的人喜欢推迟。所以,每每看到报道,“某某会议的参会人员陆续到场”。比如一个大型的会议定的时间是8點到场,有的参会者可能提前15分钟入场,有的人则是过了8点才入场,往往会议真正开始的时间是8点30分,这么安排的原因一个是给参会者有一个余裕的时间,二是为会议的开始有一个铺垫。一般来说,迟到的人不会受到大家过多的苛责,来得早的人等待的时间比较久,下次可能会来得晚一些。在一般场合,尤其是非正式的宴会、会议等,迟到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影响。
美国文化中对于时间的安排与中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关于美国人的拜访安排,无论是因公拜访还是拜访亲戚朋友,都是需要提前预约好时间,否者对方就会不自在,因为没有提前准备,这种“惊喜”是美国人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在观看美国电影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准备分别时会约定下次见面,使用较多的是”I need to check my schedule.””OK, maybe soon.”,大多数是这种不太确定的回答,因为并非不想见面,而是要根据自己未来的行程安排表来确定时间。美国人很注重时间的最后期限,所谓的“deadline”,字面意思就是“死亡线”,意味着没在这个时间前完成任务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策略
首先,要理解时间观差异。时间观的差异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很不明显,所以时间观是“无声的语言”,不了解有差异的时间观会增加许多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那么,我们要承认时间观差异的存在,正确区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文化,将差异缩小到最小。其次,对于跨文化交际需要谨慎。进行跨文化交往前,要现对目的文化进行调查了解,这是尊重对方文化的一种表现。针对对方的时间观和行为习惯要有心理准备,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跨文化交际的矛盾,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再次,要尊重对方的时间观。我们尊重对方,不是把自己摆在卑微的位置,而是用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对待跨文化交际,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处理不同的文化习惯时,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体现了中国人的礼貌和态度。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来主要讨论了中美的时间观差异,这对于我们将来在跨文化交际中处理双方因为时间观的不同有了一个参考的对象。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但要保持自身所有的文化,更是要认识到双方的文化差异,排除自己的文化优越感,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减少矛盾和摩擦,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Doubleday,1959.
[2]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时静. 解析中美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差异与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14:66-69.
[4]刘喜芳.中西时间观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反映[J].新闻爱好者,2009:10-11.
作者简介:李源(1990—),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