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段朝霞
摘 要:《大学语文》课作为军校学员科学文化类的核心课程,对优化学员知识结构、培养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很显然,课程教学质量是第一位的影响因素。在培养高素质军事英才的今天,怎样切实提升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众多军校及军校《大学语文》教员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军校 《大学语文》 教学质量 对策 三个兼顾
在军校,《大学语文》课是面向学员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课程本身具有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通过授课,可以培养学员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和提高其文学欣赏品位。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今天,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切实提升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提升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努力和改革,做到“四个兼顾”。
一、课程定位: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
不少学者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偏重于人文性,不必再考虑工具性,因为工具性的问题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已经差不多解决了。这个观点看似有道理,其实不然。就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军校的教学对象偏重理工科学员,他们的语文基础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补课”。
正如《军队院校本科大学语文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应能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书面、口语表达和文学阅读、欣赏能力,具备军事文书写作的基本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古代军事和历史方面的文献,受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等崇高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1]由此可以看出,在军校《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上,工具性是基础。
(一)瞄准未来任职需要,体现课程工具性
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员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两项能力,是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必备的两大基本能力。
写作能力,除了文学写作,更重要的是军事应用文写作。而军校《大学语文》军事应用写作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和实用性。通过教员讲解,使学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熟练处理公务文书,并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同时,加大公文写作课堂实践练习力度,让学员每学一种新的应用文文体就动手写作,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避免纸上谈兵的现象。
着力提升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军校《大学语文》课的任务之一。良好的口才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更是未来军官指挥、作战的需要。针对目前学员口语表达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课程应结合实际授课内容,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培养学员的口才。比如在课授课前,安排一名学生做5-10分钟的即兴演讲,并打分测评。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着力人文素养提升,凸显课程人文性
在军校的现实教学中,不少单位领导从学员未来岗位任职需求出发,建议教员多讲对学员未来工作岗位实用、管用的内容,比如公文写作,而对于那些小说、散文少讲为宜。这种观点又过分强调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而使大学语文等同于语言课、应用写作课,也有失偏颇。
事实证明,人文精神是维系一个民族强盛不衰的支柱,人文性更是大学语文课程之本。正如相关学者指出,“作为一个军校大学生,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军人。”[2]而现代战争的合格人才,更是要求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新型军事人才。
在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凸显课程的人文性。
立足《大学语文》课程,体现人文关怀,凸显人文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关注学员的内在学习需要,满足其发展要求。可以说,尊重每个被教育者的选择,本身就是人文关怀的最好体现。只有满足每个人的发展要求,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要通过创造恰当情境,激发学员的内心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开展自由、开放、个性的对话;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进而激发学员的内心情感,构建相互理解的桥梁。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感化中,使学员的人文素质得到提升。
最后,要培育审美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审美教育是达成素质教育中人文关怀目标的最好途径之一。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者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成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协调前行的人。通过审美素质的提高,实践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体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因此,从课程定位上来讲,军队院校大学语文应该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就像“西药”,可以立竿见影,学完就能会,会了就能用,比如文字使用、篇章结构、标点规则等,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和交际的需要;而人文性就像“中药”,是管长远的,可以全面改善学员的精神面貌,提升精神境界,但需要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才能见效。这样的一种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定位,可以使军校学员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汉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和文学阅读、欣赏的综合能力,具备军事应用写作的基本能力,同时更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并使学员在汲取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受到爱国主义等崇高思想情操的熏陶。
二、内容设置:兼顾普适性和军旅性
军队院校的大学语文,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倾向,即向地方大学“看齐”。因此,很多大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按照文学史的顺序选取篇目,还是按照“爱国”“勤政”“人生”等主题设置版块,都与地方大学如出一辙。在讲授时,往往注重大学语文的普适性,即人类共同的情趣和情感,如山川的壮美、世事的沧桑、人性的美好、哲理的深刻等。
但是,军队院校的大学语文,要有自己的军旅特色。军校《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在原有的唐代边塞诗、陆游和辛弃疾的军旅诗词外,加重军旅文学作品的分量,包括当代军旅诗歌、小说、散文等。让学员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体验到干云的豪气、顽强的战斗精神。
在适当调整、增加军旅文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强化有关军旅文学部分的课堂实践化教学环节,并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学员课堂的参与度,进而提高课程授课质量。
有效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军旅文学热点研究
结合当前军旅文学热点,设定热点选题。鼓励学员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以课堂讨论、论文交流、自主讲解的方式,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军旅文学现象辩论
围绕典型军旅文学现象,设置辩题进行辩论。鼓励学员提前做好准备,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充分辩论。最后,教员可以结合具体辩论过程进行适时点拨,帮助学员澄清模糊认识,提高识知能力。
(三)军旅经典文学诵读
开展名家示范、配乐朗诵以及军旅诗歌朗诵会等多样化诵读活动。诵读活动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延伸至课外。让学员最大范围地参与中诵读活动,引领他们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军旅文学的魅力。
(四)军旅文学心得交流
要求学员选取学习过程中最有感受和体会的一点,各抒己见,交流学习。教员要对学员交流的成果及时进行总结,最终可以通过论文集、制作视频的形式对交流成果进行保存。
以上四种途径,都需要教员和学员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学员资料的搜集、课件的制作,教员的课前辅导、课后总结。
课堂实践环节,是引发学员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途径。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员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通过学员的广泛参与,课堂实践环节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教学教法:兼顾传统性和时代性
军校《大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兼顾传统型和时代性。
(一)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方法
经典的传统方法,主要体现为诵读法。作为我们祖先行之数千年的重要教育方法,所谓诵读法,就是在读书时眼观其文、口读其声、耳听其音、脑叫其义,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宋代朱熹曾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可以说,诵读法符合人类学习心理的基本原理。从古至今,读书人对诵读法都非常重视。但在现代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诵读法曾一度遭到批判和嘲笑。有人认为这是死记硬背,死读书,读死书,因此反对有意识地记忆和背诵,只要阅读知其大意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用背诵的方法学习语文,这种方法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一定有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正确合理地运用诵读法,对今天军校学员《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不无裨益。
首先,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清代学者张岱在讲述自己诵读时说;“正襟危坐,朗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忽然有省。”可见,诵读能增强阅读的刺激量,进而使学习者能加深对所读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诵读能培养语感,训练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语感,是一个人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因此,考量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体现在语感上。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水平,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最后,诵读可以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吸收、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深刻地理解、感悟、体验语言的运用。日积月累,积累的语言材料就会成为一个丰富材料库,只要在适当的时机被激活,就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因此,要学员对经典的东西诵读、背诵,这样才能做到习近平主席所讲的:“让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二)科学运用现代教学方法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军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还要具有时代性。
时代性,即要求教学方法要与这个飞旋的时代合拍。《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90后的学员。他们是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思想活跃,感觉敏锐,离不开手机和网络,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代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采取符合时代特色的方法和手段,比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MOOC)、网上答疑等。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学员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的运用。
注释:
[1]王吉尧,何静:《大学语文》,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于姗:《关于军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改革的思考》,语文教学,2011年,第9期,第9-11页。
(张晨,段朝霞 河南郑州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