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1]
然而,在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板书课题之后,煞有其事地说:“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们纷纷发问。接着,教师就用一句“万能”的导语来结束这样的质疑过程:“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至于学生到底问了些什么,究竟想了解什么,都随着预定教学环节的完成而烟消云散了。
阅读不仅是一种验证,更多的是发现。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不断发现的未知旅程。在这样的理念关照下,我们不禁要思考:谁是未知旅程真正的发现者?阅读的旅途中,该追寻什么样的体验?怎样才能经历一个完整的、饶有情趣的探索过程?笔者从优秀青年教师的成功课例中得到一些启发,写下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 基于儿童视角,发现语言文字之美丽
江苏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一位教师执教的《乌鸦喝水》得到了众多专家的一致赞赏。其中一个教学“渴”和“喝”的片段,笔者印象尤为深刻:
师:原来是小乌鸦口渴了,才去喝水的啊。(教师板书:口渴了)
师:我们看这个“渴”字,你觉得它和我们刚才认识的哪个字长得很像啊?
生:(兴奋地抢着说)是课题中的“喝”字。
师:你们真会观察。这两个字的右半部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左边的部首。渴是什么旁?为什么呢?
生:“渴”是三点水旁,因为人们没有水就会渴。
师:对啊,缺水就会有口渴的感觉。每个字的部首都和这个字本身的意思有关。要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看谁反应快?
(师生借助生字卡片互动游戏。)
缺水——渴,用嘴——喝。
三点水旁的是——渴。口字旁的是——喝。
渴是什么旁?——三点水。喝是什么旁?——口字旁。
(学生情绪高昂,有的学生甚至抢在教师之前说题目。)
师:大家真聪明,一点也没被教师绕糊涂啊!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渴”字。(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渴”。)
学生一起在课文纸上书写“渴”。
……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它不仅是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符号系统,还承载着数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形示意,义寓形中。”汉字之美的发现既要尊重字理,更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教学中,这位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刚刚接触的生字“喝”,发现了“渴”与“喝”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又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发现“没有水就会渴”“喝水要用口”,明白了部首的表义功能;紧接着,又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小朋友无限喜欢的“互动小游戏”,引导他们兴致盎然地反复区别两个生字的部首及意义,并强化识记。这样,生字教学一步步接近儿童的真实生活,一步步走进儿童的心灵,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规律,这就是儿童视角的理性回归。儿童的成长不是成人能够替代的;儿童的发现也不是教师能够“灌输”的。只有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发展需要,了解他们自己建构世界过程中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的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不过高要求儿童,亦不过低估计儿童,不处处要求儿童适应教师的思维方式,“配合”教师完成课堂“表演”。[2]
二、 基于课程性质,体验实践活动之美妙
如果说十年前,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还是模糊的,那么,十年后,新课标已经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指向言语运用的实践活动过程,我们要精心设计好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细细体悟,慢慢咀嚼语文的味道。
苏教版二年级《夕阳真美》一课的教学,有些教师往往一进入讲读部分,就会让学生找出课文里描写夕阳的句子,进而知道夕阳落山时,它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我区的一位教师却把这个环节放到了课末,根据板书回顾全文内容之后,她设计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一说夕阳落山的过程。学生相互练说,发言热烈。
生1:太阳先西斜,然后把刺眼的阳光收起来,最后慢慢地走向西山的背后。
生2:太阳先西斜,然后慢慢往下沉,最后轻轻走向西山背后。
师:真好!你们发现了太阳位置的变化。
生3:太阳先把刺眼的阳光收起来,然后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最后它的脸更红了。
师:你读书可细心了!还发现了太阳颜色的变化。
生4:太阳先西斜,把刺眼的阳光收起来,然后慢慢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最后它的脸更红了,轻轻走向西山背后。
师:太阳落山,位置在不断变化,颜色以及周围的云彩也在不断变化!你说得更具体和生动了!
语文教育的天职就是唤醒学生的言语意识,变无意识言说为有意识言说;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规范言语行为。[3]一次言语实践活动安排的小小调整,不但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在内容理解上让学生领略了夕阳更多的美,而且明确了语文学习的指向,在运用实践中使学生提升了说和想的能力。没有言语实践活动,儿童便没有展示语言才华的场所;没有驾驭语言技巧的机会,也就没有了言语发展的追求。只有“言语运用”的回归,才是阅读教学“发现”本质的回归。
三、 基于过程哲学,探索文本内涵之美好
语文教学主要是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学行为。课堂上,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教师“教”的过程,更应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认知碰撞作为设计自身课堂行为的主要目标,引导、激发并完善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让学生充分地展开学习过程,那么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中,将化被动为主动,探索文本的丰富内涵。[4]我区的另一位教师基于过程哲学思想,执教《安塞腰鼓》一课,引导学生探索文本的丰富内涵,获江苏省小学语文第十三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
起初,这位教师引导学生追问作者的四次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交流初读感受;而后,学生再次对比探寻,在四次感叹中发现了“好一个”和感叹号的言语秘密。就在学生为作者表达之精妙赞叹不已,以为学习就此终止时,教师只轻轻一点,学生便再次踏上了美丽的旅程:“是什么让作者发出这么多感叹?”“为什么安塞腰鼓蓬勃了想象力,痛快了山河?”“夸的是安塞腰鼓,为什么后面要写‘好一个黄土高原’?”……针对四次感叹的一次次质疑,如蓬勃清泉在课堂汩汩冒出,让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循着自己的疑问,一步步探索、一步步解惑。当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当学生正为有新的发现雀跃不已,当大家都以为这次已经到了旅程的彼岸时,教师却又引领学生攀登另一座高峰,引导学生再次质疑:“为什么要用搏击呢?”“打腰鼓,又不是打仗什么的,而且出现了三个‘搏击’?”是的,为什么要用搏击呢?教师没有立刻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说说搏击的意思,再引学生细读课文,并提供《这边风景》一文供学生拓展参考。静默之后,学生发现了——后生们搏击着精神、搏击着观众的心、搏击着自己的命运、搏击着恶劣的环境、搏击着生命的尊严!此刻,学生突然明白了,这腰鼓,不仅气势壮观,更是黄土高原之生命、之灵魂、之精华、之希望……
就这样,学生在一次次自主质疑、发现、交流、再质疑、再发现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安塞腰鼓之气势,黄土高原人的蓬勃力量,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整个过程中,学生如安塞腰鼓一样酣畅淋漓地阅读、探究、思索,带着自己的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品味着学习过程的充实、快乐与感动。
人生的旅途在乎的不是到达的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阅读教学亦是如此。基于儿童视角、基于课程性质、基于过程哲学,阅读教学的旅程中就会不断地发现美丽、体验美妙和探索美好。让我们尊重儿童、立足言语,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开启充满“美”的阅读教学发现之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候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高万同.相似与互构:感悟语文的本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4] 杨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