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珊等
摘要:目的 了解两种不同规格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的应用效果,以及发生深静脉穿刺置管内血栓堵塞管路的原因,以指导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5月~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需要留置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我们随机使用两种规格的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深静脉穿刺置管,其中有26例患者使用抗感染单腔单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深静脉穿刺置管,有5例患者使用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深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使用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均发生腔内血栓堵塞管路,使用抗感染单腔单孔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均未发生腔内血栓堵塞管路。结论 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不适用于深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中可用于胸腔引流或腹腔引流。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深静脉穿刺置管;腔内血栓堵塞
深静脉穿刺留置静脉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由于其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深静脉穿刺置管时选择的导管规格不当,不但影响深静脉穿刺置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如何选择不同规格的中心静脉导管对预防穿刺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疑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结合临床谈一谈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两种规格的应用体会。
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分为两种规格,一种为抗感染单腔单孔中心静脉导管,一种为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两种规格的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均为16 G,长度为20 cm,抗感染单腔单孔中心静脉导管仅在导管头端有一个液体排出孔,而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除了在导管头端有一个液体排出孔外,在距离头端1 cm、2 cm处分别各有一个侧孔。
1临床资料
2013年5月~11月,我病房住院患者共留置深静脉置管31例,用于肠外营养治疗、恶性肿瘤术前及术后化疗等。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2~90岁,平均年龄71.6岁;留置深静脉置管时间为4~198 d,平均时间为41.96 d。
2导管规格的选择
在31例患者中随机使用了两种规格的抗感染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其中26例患者使用抗感染单腔单孔中心静脉导管,5例患者使用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
3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
31例患者均选取锁骨下静脉做为穿刺部位。穿刺时患者取头低15°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常规消毒铺洞巾,用2%利多卡因5 ml局部麻醉,以锁骨为标志,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沿锁骨上方约1.0 cm处进针,针身与锁骨呈45°角,在冠状面呈水平或稍向前略偏15°角,针尖指向胸锁关节,一般进针1.5~2 cm即可入锁骨下静脉。沿穿刺部位缓慢进针见回血后抽出暗红色血液即停止进针,将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针经原方向引入,保持负压下缓慢进针回抽有鲜血后,左手固定针头,右手引入导丝至合适长度后,边进导丝边退针头,扩张器扩充皮下,经导丝置入深静脉导管,连接三通输液装置。
根据患者配合程度,考虑导管末端是否需要用缝线固定。导管末端接输液接头并旋紧,穿刺部位予一次性透明敷料贴敷保护。深静脉穿刺置管成功后给予胸部X线检查,确认中心静脉导管头端位置是否留置在上腔静脉内,确认置管成功后即可用于静脉输液。
4深静脉穿刺置管后的护理
4.1深静脉穿刺置管后遵医嘱每日给予静脉输液,输液前抽回血以确认导管位置是否在血管内。回血抽吸顺利方能证明中心静脉导管在血管内,才可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4.2静脉输液结束后,遵医嘱给予肝素钠生理盐水注射液不少于10 ml/次(肝素钠注射液浓度为100 U/ml)正压封管,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的手法,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边退针边推夹管,保证正压封管。采用脉冲式动作冲管,使之在管腔内产生湍流,清洁和漂净导管内壁。封管液推注速度宜慢,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冲击力,着重对血管的保护。封管时确保管腔内没有血液残留,降低腔内血栓堵塞管路发生的风险。
4.3深静脉置管穿刺处给予换药2次/w,并更换一次性透明贴膜。换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使用碘伏消毒液顺时针及逆时针各消毒3遍,完全带干后再予一次性透明贴膜外敷,贴敷一次性透明贴膜时由穿刺点为中心向外缓慢贴敷,确保一次性透明贴膜与皮肤紧密结合,无气泡产生。在更换敷料时应由向心端揭开敷料,避免将静脉导管带出,每次需观察并记录好留置在体外导管的位置与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5结果
静脉导管长期置于血管中对血管内皮存在机械性刺激,留置导管作为体内异物,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2],易导致血栓形成及管路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临床使用中科学有效的导管维护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31例患者在留置静脉导管期间未发生管路相关性感染,无管路滑脱。
有4例患者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腔内血栓堵塞管路。护士在静脉输液前,抽吸回血时未有血液流出,经反复抽吸均未见血液回流,确认患者留置的深静脉置管发生了腔内血栓堵管。发生腔内血栓堵管后首先排除客观因素,如护理人员的操作手法、是否采取正压封管、肝素钠封管液的浓度等,均未发现问题。将发生腔内血栓堵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拔除后,证实4例发生腔内血栓堵管的患者均使用的是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将中心静脉导管拔除,保留导管,并将导管解剖,发现在导管头端到远端侧孔间的导管内壁附着血栓。
有 1例留置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至静脉输液治疗结束后,也未发生腔内血栓堵管。待患者治疗结束后,将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拔除,保留导管,将导管解剖进行体外测试。在导管尾端连接预抽好生理盐水的10 ml注射器,进行正压封管,发现大部分生理盐水从远端侧孔流出,少部分生理盐水从导管头端流出。当进行回抽时,三个孔全部都会有生理盐水流入。
6结论
通过我们在临床使用中的观察,发现这两种规格的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应用中是有区别的,抗感染单腔单孔中心静脉导管用于深静脉置管时,未发生腔内血栓堵管的并发症,而抗感染单腔多孔中心静脉导管用于深静脉置管时因易发生腔内血栓堵管,不适宜用于深静脉置管,在临床中可用于胸腔或腹腔引流。
参考文献:
[1]董薇.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3,25(2):113-115.
[2]吴玉芬.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2010,3(21):151.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