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值得借鉴的数学课

2015-04-29 00:00:00张洪改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4-0077-02

在调研过程中,存在这样的现象:

在优质课评比中;到学校听课,遇到复习课,老师不愿让听,理由是没听头。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是因为复习课难上。复习课之所以难上,是因为:(1)效果不明显。它不同于新授课,新授课学生直面的是一两个知识点,从不知到知之,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而复习课学生直面的是几十个知识点,从知之到深通,深通到什么层次,效果很难显现。(2)重点不明确。它不同于试卷点评课,试卷点评课是经过验收(即测试)后,老师知道了哪些是共性问题,所以讲解有重点。而复习课老师不知道共性问题,所以重点不明确。(3)效度难把握。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都清楚,知识点讲细了不可能,浮光掠影没效果,深浅度难把握。一学期有几次复习课,往往自己就感觉枯燥乏味,更何况学生呢!

复习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个整体印记,疏通不明原因形成的逻辑思维上的“堰塞湖”,对知识点有个系统认识,提升综合利用知识点的解题能力。有幸,一中的陈老师邀请我们听她一节复习课,共同探讨复习课的模式,内容是圆一章的复习。听完,感到很有参考价值。现把教学实况摘录如下:

0~15分钟搜索整理时段。

师:圆这一章我们共学了多少知识点,在书(人教版)上搜索一下,抄在笔记本上,并标明哪个知识点在哪一页哪个位置上,然后默背这些知识点的定义。

生:(搜索,抄写,默背)。

师:这一章有多少知识点?

生:(齐答)53个。

师:***介绍一下垂径定理。

生:垂径定理在p.83中上位置,垂直于......。

师:***介绍一下圆心角是n°的弧长公式。

生:在p.111中间位置。L=......。

师: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生:(互动)

15~35分钟沉湎梳理时段。

师:(插入例题视频)

1.如图1:(陕西2014)⊙O的半径是2,直线l与⊙O相交于A、B两点,M、N是⊙O上的两个动点,且在直线l的异侧,若∠AMB=45°,则四边形MANB面积的最大值是 4 .

2.如图2:(陕西2014)⊙O的半径为4,B是⊙O外一点,连接OB,且OB=6,过点B作⊙O的切线BD,切点为D,延长BO交⊙O于点A,过点A作切线BD的垂线,垂足为C.

(1)求证:AD平分∠BAC;

(2)求AC的长.

3.(2010年湖南常德市)如图3.AB是⊙O的直径,∠A=30°,延长OB到D使BD=OB.(1)△ABC是否是等边三角形?说明理由.(2)求证:DC是⊙O的切线.

4.(根据2014年天津试题改编)从⊙O外一点P引两条切线,切点分别是A和B,设∠APB=70°,C是圆上的一个动点,试确定∠ACB的度数?(自己做草图,从三个方面考虑)

师:这些例题,是利用圆这一章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中考题,前后桌讨论一下,每一题涉及到几个知识点?哪些是章内知识点?哪些是章外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每题中是如何呈现的?用分析法把做题思路梳理出来。

生:(讨论)。

师:(找4名学生作答)。

生:(4名学生分别作答)(略)。

35~45分钟运用整理时段。

师:根据刚才梳理的解题思路,做这些例题,能用数学语言的,一定用数学语言。

生:(做题)。

下课前,老师又插播了10道部分省市有关圆的中考题,供学生练习。

我们多数人在读初中时都有共同感受,有的题不会做,有的题做错了。不会做,是因为解析不会分析法,做题不会综合法。做错了,是因为知识点内涵不清楚,概念外延理不顺。当学生时不清楚,当老师时才明白。陈老师就想让学生明白这个理,让学生尝试这一捷径,这是值得借鉴的一个方面。

值得借鉴的,这节复习课至少还凸显了如下几个特点:

1.从第一个环节看,复习没脱离教材,体现了“以本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特别强调知识点所处位置,使学生在心目中深深地打上了知识点的烙印。

2.从三个环节看,学生自主学习,占有绝大部分时间,因此,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3.从学生的精神状态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说明这种方式迎合了学生的心理。

4.从选择的例题看,学生与中考零距离接触,了解了中考的难易程度,减轻了对中考的思想压力,奠定了中考时取胜的信心。

5.从复习方法看,把知识点置在试题中,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同一知识点置于不同题境中具有同等功能,便于学生识记;同一知识点在不同区角得到诠释,学生见多识广,便于运用;不同知识点在同一题境中串联起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点有个综合认识。

6.从练习方法看,先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再让学生整理成书面材料,增大了练习容量,避免了一看会、一做错或步骤短缺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