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 以玩促学

2015-04-29 00:00:00史清秀

摘 要:抓住孩子心理,贴近孩子心窝,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玩中学习数学知识,那必将成为孩子们最感兴趣之事!

关键词:预设;生成;探究;思维;设疑;解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4-00066-02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在第24届国际数学大会期间给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数学好玩”。数学既然是好玩的,数学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快乐的。我们有理由还给学生快乐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快乐的学习是学生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惊讶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活跃起来,以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参与学习过程。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实施这一目标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的兴致“高”起来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境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在玩中产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教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一开课教师准备了一段来自生活视频对话:“妈妈,您在哪里?”“我在文化路100米处。”根据这段对话,让学生们判断:孩子能不能找到妈妈?问题一出,学生马上来了兴趣,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教师顺势启发,引出如何确定一条直线上点的位置,进而引出怎样确定平面内的一个点的位置进入新课。显然,正是由于学生爱玩的天性,又是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所以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致盎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与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动态地生成学习内容。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饱满的学习状态中吸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课堂预设悬念,让学生的“胃口” 吊起来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从学生的“乐知”入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看似与本节内容无大关系,实则是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第一章第五节《乘方》中,首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嘉奖他,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卡克只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依次是前一格的2倍,从最初到最后一个如何用算式表示呢?式子的繁琐,如何化繁为简,设疑,吊起学生的“胃口”,学习本节“乘方”之后就能解决此问题。这样让学生在进入新课讲解之前其情感达到最佳准备状态,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适时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点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乐学”的美好境界。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心无旁骛地“玩”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友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尊重、理解、赞赏、包容学生,更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有一颗责任心,对学生负责,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严而有理,言而有信,还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展示他们的风采。

四、及时把握课堂生成,让学生彻底“动”起来

《课标》(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因此,我们呼唤: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先想一想;疑问产生时让学生先议一议;例题出示后让学生先试一试,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课堂上,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复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分式》时,设计了“分式游戏”。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卡片,在卡片上写一个简单的整式或运算符号,如:1,-3,+,1-x,……

然后,将学生分为两队,轮流拿出自己手中的卡片,让对方组成分式,并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对方组成的式子是分式吗?

(2)如果是分式,它什么时候有意义?

(3)如果是分式,它的值能为零吗?如果能,说出何时为零?

教师放手让学生按照游戏指向自己玩。经过几轮,组成了不同的分式。有的分式虽没有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形式规范、典型,却是学生自己思维发出的声音。就一定层面而言,经历了“小科学家”走过的思维路线,获得个性化理解的分式,并以此为载体,自发讨论了分式有意义、无意义以及值为零。让人吃惊的是,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x取何值时,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且有根有据地说明源起源落。没有游戏的的介入,面对刻板、枯燥的传统复习课是无法听到学生思维的悦动、知识的拔节。显然,在这种玩的氛围中,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不是教师完全放手,不是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让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这也是最关键一点。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观点,而是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对舟,予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共同研究。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教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数学课堂上,一切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其他超出数学范畴的生成,无论多么的精彩,教师都应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数学上来。

总之,巧妙设计,以玩促学,就要靠数学老师一起动脑去想,放手去做,把自己从繁重的数学问题中解脱出来,换一种方式和角度,把快乐和享受与学生一起共享。